《资治通鉴》读后感

时间:2020-07-21 17:52:56 读后感500字 我要投稿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下面yjbys为你们献上《资治通鉴》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采纳。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资治通鉴》读后感【一】

  暑假给了我一个机会,使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读更多的书,真没想到书的魅力是那样的大,竟使我如醉如痴。我读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百万英镑》;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永别了》;还读了许多作家的作品,如:儒勒.凡尔纳、金庸、埃德加.斯诺......但是,有一套书却使我拿起放不下,放下又拿起,它就是久负盛名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准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里的故事多得数不清,每一个都精彩至极,但我最喜欢的是《陶侃爱惜光阴》。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时如金,勤奋不懈的,东晋名将陶侃就是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曾对人说:“大禹那样的圣人,犹自珍惜寸阴,我们这样的常人,更应珍惜每一分光阴,绝不可以整日闲游烂醉,活着无益于当世,死了不能传名于后代,那样做完全是自暴自弃。”陶侃字土行,父亲本是吴国的杨武将军,死得很早,吴国败亡之后,陶侃由鄱阳移居到庐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贫苦。可陶侃爱惜光阴、发奋自强。正因为这样,陶侃受到了当时的名士范逵的抬举,做了江夏太守,后来因为抓住了乱贼王敦,平定广州叛乱有功,被封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又做了荆、雍、益、梁州刺吏和征西大将军等职位。

  陶侃职位高了,但他并不像当时大多数的官僚一样贪图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于职守,孜孜不倦。

  《资治通鉴》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陶侃从一个出身寒门的小吏,靠着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军四十一年,建立了当时及后人所景仰的`功勋,多么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学习陶侃那爱惜光阴的品格和努力学习的精神。

  《资治通鉴》读后感【二】

  这本书的内容,是从政治、军事上对历代君臣的成败处分析,以达到统治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目的。虽然书是约一千年前所作,但其价值仍不可小觑。

  孙子说:“不动如山,动如雷震。”赵国常与匈奴交战,每每失利,赵王改派李牧把守边疆。李牧每日犒劳将士,不允许出战,连续几年赵国都没有什么损失,赵王和匈奴都以为李牧怯懦。由此匈奴军队军纪开始松散,越来越缺乏组织,以致士气大减。赵国将士们每日接受赏赐却没有机会为国家效力,都愿意一战,后来大破匈奴军队。这就好比在收到别人攻击或排挤时,不要立即报复,要学会忍耐。表现出自己宽容大度的一面,对身边支持自己的人多多施以恩惠,有更多的人支持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若他以为你胆小懦弱,更加骄横,这就可以找准机会给予致命一击,此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自古以来,能成就大事的人,他们的胆识绝对不是常人能及的。敢作别人之不敢作,敢为别人之不敢为。此外一点,就是不贪图小利。智襄子是晋国四卿之一,因为贪图小利,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大夫勒索土地。韩子、魏子都惧怕他,赠予了土地,唯独赵子不与。智襄子率魏韩攻赵,反被赵魏韩灭族。由此可见,不管自己势力再强大,占别人的小便宜多了,时间一久必然会引起公愤。

  无信、无惠,则无人和,就是天人相助也无济于事。作为一名领导要清楚三点。其一,无信不立,应当首先立木取信。人性是贪婪的,但也是有良知的,何不让他们占一些便宜以达到取信的效果。其二,拿出自己的一半东西,来分与他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其三,再从自己的反对者的薄弱环节开始游说,阐明利害,可以大大的动摇其原本的反对决心。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确立并维护内部秩序。当内部不稳定时,只可守,不可攻。守,可结秦晋之好;攻,只会众不敌寡。这也是为什么火烧赤壁可胜,投鞭断流却败。

  君不尸小事,臣不专大名。作为上级,要顾及的应该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交给部下去办就可以了,不必事事操劳。作为下级,在别人手下办事,要谦卑恭敬,不能抢了上级的风头。

  读过此书使我获益匪浅,这些政治、军事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人做事都要有一定的套路。人生就好似一场战争,拥有明确的战略和灵活的战术,运筹帷幄之中,方能决胜千里之外。

  《资治通鉴》读后感【三】

  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资治通鉴》读后感500字。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

  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

  刘邦年龄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足足比项羽大了二十四岁,他还有长者的风范、没有杀秦王子婴。

  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

  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

  《资治通鉴》读后感【四】

  相信每个选《资治通鉴》这门课的初衷是对于历史有强烈的好奇心!历史的魅力不单单是因为它悠久,而主要在于它的智、理。《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书,司马光花了十年的时间编写成功。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我们并不能从区区的几堂课或是几段视频出看出它的真谛。我们从中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只能慢慢的去“咀嚼”和“消化”。

  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行为过激的伍子胥鞭尸泄愤,一夜愁白头,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有名的战术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胯下之辱”韩信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应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这值得我们学习。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

  总之历史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深思,不单单只是看!应该学以致用,结合历史中的道理,深析兵家将者!用人之道,如何提升领导力,如何知人善任等等。

  《资治通鉴》读后感【五】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相关文章:

《资治通鉴》读后感1500字05-21

《资治通鉴》读后感800字(精选10篇)06-01

《资治通鉴》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11-19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1000字(通用6篇)05-31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6篇)06-01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400字(精选6篇)05-31

《匆匆》读后感大全10-26

《骆驼祥子》读后感大全04-08

读后感200字大全11-29

2022童年读后感大全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