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焕之读后感500字

时间:2020-11-26 09:55:55 读后感500字 我要投稿

倪焕之读后感500字

  《倪焕之》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较有份量的、直接反映“五四”以后的时代形势及其对知识分子命运深刻影响的长篇小说。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倪焕之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倪焕之读后感500字

  篇一:倪焕之读后感

  读完叶圣陶的《倪焕之》,整颗心都被浓浓的悲伤刺痛着。在我看来,《倪焕之》这部作品应该归为悲剧。作品讲述了倪焕之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其间穿插着他的爱情故事,但不管开始得多么美好,最终都以悲剧结尾。尤其是小说最后,倪焕之经受不住好友王乐山被捅死丢入河中的打击而患病身亡,将这个悲剧推向顶峰。

  倪焕之在年轻的时候,不甘平庸,拒绝了父亲让他去邮电局工作的安排,他希望做对大多数人有用的工作。虽然刚开始他并不喜欢教师这个工作,受同事的影响,最终他还是喜欢上了这份教育事业。他和同样热衷于教育的蒋冰如(一个学校的校长)志趣相投,共同致力于学校的教育工作。为了发展教育,他们在学校开设农场、戏剧社等等,希望学生们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在那个时代,想要推行全新的教育理念,是要面对非常多的困难的。人们的思想观念非常的守旧,农民把孩子送进学校,还不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找到更加体面的工作而不是像他们一样下地干活,他们怎么能容忍将孩子送到学校继续下地干活呢?放眼全国的教育界,教育改革之风怕是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改革,确实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虽然只想把自己所在的学校搞好,仍然不会是一帆风顺。

  但是,倪焕之的乐观和冲劲却让我感动。面对一件事,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他会用尽自己的热情,拼命地坚持着。而现在,很多人都冷漠麻木地做着那些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事情,他们那些人大概都不知道自己喜欢做的究竟是什么事情了,更不要提热情和坚持了。同样,倪焕之的乐观主义精神也有点过于乐观了,对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挫折,他都表现出很弱的适应能力,导致听到好友遇害的噩耗以及面对自己理想的破灭后丢了自己的性命。也正是这样一个乐观、热情、坚持的人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走向毁灭,才更加让人惋惜,才让作品充满更浓郁的悲剧意味。

  教育事业的改革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部作品写于1928年,到今天为止,我们的教育事业还是面临着一系列改革,具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我想没有人能够知道。我只知道,要想取得教育事业改革的伟大成功,必须要有倪焕之这样的人!

  篇二:倪焕之读后感

  《倪焕之》是叶圣陶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关于教育的小说,它比较完整地写出了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历史特殊时期的知识分子满怀热情上下求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却不断遭遇失败的命运。

  小说中的主人公倪焕之是一个小学教员,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和追求的热血青年。对于“大家”,他怀着“一切的希望悬于教育”的救国理想,将自己的满腔心血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希望以此获得救国救民的胜利;而对于“小家”,他希望遇到一个和他一样有着救国救民的理想,热心教育,鲜艳明丽的女子,与他组成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有着共同志趣,互助互爱的家庭。可见,他对教育是爱之深、关之切。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没有给倪焕之提供一个实现抱负的土壤。军阀混战的局面,动荡不安的社会,在“偌大的中国已放不下张平静的书桌”的环境中,他这种带有浓重改良主义色彩的理想是不能实现的。

  在他的社会理想遭遇失败的同时,婚姻生活也面临危机,婚前那个和他一样有着教育理想,活泼鲜艳的金佩璋,在琐碎繁杂的家庭生活中也渐渐的消磨了理想,尤其是在有了一个孩子之后,她对于书本、教育、理想的热情更是荡然无存,使夫妻之间的隔膜越深,这不能不使倪焕之感到他“有了一个妻子,但失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的痛苦和孤独。

  在倪焕之的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他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让我看到了一个怀着理想,不断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最后尽管倪焕之“教育救国”的理想失败了,但这无疑是当时社会制度的失败。在那样一个动荡混乱的年代,企图走改良主义道路救国的理想,就如同空中楼阁,注定是失败的。

  虽然倪焕之最终失败了,但他的教育理念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教育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同时也是教师体验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我们应该像倪焕之一样热爱教育,忠诚于教育事业。同时,他的教育实践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如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处理好“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就像倪焕之所说的那样“学校要使学生得到真实的好处,应该让学生生活在学校里;换一句话说,学校不应是学生的特殊境界,而应是特别适宜于学生生活的境界”。在学生犯错误时,不易以训斥、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而应该像倪焕之对待犯错的学生蒋华一样,分析其犯错的深层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在现在看来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理想在于热情,理念在于坚持,做事在于实践。在社会大繁荣大发展的和谐坏境中,我们要对教育怀着一份纯真的执着,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出教育的正能量。

  篇三:倪焕之读后感

  《倪焕之》写的是一次划时代经验,是五四前后、经过五卅到中国第一次文学革命十余年间,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及其思想的演变。就这点上看,它有点像俄国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一作。在《苦难的历程》里,阿?托尔斯泰写出了俄国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曲折道路,并刻划出了四位非常真实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在小说中,阿?托尔斯泰从罗欣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观点出发来辩论是非及区分善恶,这跟罗欣与倪焕之这两个人物的对于美和善的向往来说,即《苦难的历程》和《倪焕之》确有共通之处,这尤其体现在他们弥留之际对所爱的人的宽恕这点上,而这也是作品主旨的一种独特崇高精神的总结,这使人能够正确地认识时代,和清醒地评价革命。

  从框架上看,《倪焕之》又有点像肖洛霍夫的、以描写内战中人民命运为中心主题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根据苏联列宁奖金得主、及著名的电影导演格拉西莫夫在论及肖洛霍夫及其《静静的顿河》时,曾就葛利高里?麦列霍夫这个形象和这部作品作过这样的评述:“葛利高里对真理的渴望和生活中找到自己位置的企图,如果说这并不能证明他是正确的话,那么无任如何他也揭示了时代的真实图画。他揭示了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为了解这个世界所必须知道的一切。肖洛霍夫长篇小说之伟大,就在于他叙述了那个不可思议的、但伟大的时代的真实。”

  从风格上看,笔者起初觉得《倪焕之》与美国的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它们一样地都令人哭笑不得。不过,《倪焕之》毕竟是一部在动荡混乱时期写成的作品,如用《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辩证理性批判中的部分理论来分析它,总不免有点强人所难,笔者最后决定不与比较。

  中国著名文学家茅盾说:“或许《教育杂志》当初是要求叶圣陶做一篇和教育有关的“教育文艺”,之所以《倪焕之》的前半部全是描写乡镇教育,在全体上发生了头重脚轻的毛病。”与此同时,中国著名哲学家夏丐尊先生也曾撰文论述过《倪焕之》。他说:“出现在《倪焕之》小说里头的人物,几乎都是旧识者或者是自己,其中行为言语都是曾闻到过或见到过或竟是自己的言语。”而名家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倪焕之》,我觉得是比较实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领会作品的主旨,并予人能够进一步看清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作动因。当然,茅盾也说:“我认为批评一篇小说不应该枝枝节节地用自己的尺度去任意衡量。”那么,说到最后,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尺度来衡量《倪焕之》呢?

  读过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的人大概都会注意到,该作品的结尾写着那么一句带有冷峭的双关语:“看他对上一句什么?”。从字面上看,这是对潘先生及其背后动机的赘述,但这何尝不可以理解为对某种命运的写照。就命运而言,叶圣陶于此还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类思想中存在着维护既得利益者利益的法则与社会意识,之所以权力与金钱变成了社会里控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杠杆。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不惜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而这在在是一个求存的问题。当我们在读《倪焕之》时,不难发现叶圣陶乃依循着《潘先生在难中》的对这个问题所进行的严肃思考,而作家总是不能自持的经常追思自己回到这个主题上的目的,这显示了作家心里始终藏着一个单纯的梦,而他的创作目的就在于如何设法使这个梦成为现实。

  第二个问题、我们注意到,叶圣陶在他这两篇作品中都以知识分子作为他笔下的人物;主人公都受过良好教育,他们谈吐温文得体,举止高雅,他们的生活方式每受旁人称羡,但他们一经挫折便丧心荡志,愤世疾俗,如果事情一旦涉及到利害关系,他们便把一切道德考虑抛于脑后,首先想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诚然,这是社会上的其中一个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让我们马上来认识一下《倪焕之》一作中的主要人物,从中探讨叶圣陶在这部小说里所要表现的`他对于教育、对于人的一种迷惘与奋斗的思想足迹。

  我们知道,知识分子在叶圣陶的作品中一向占有着显要位置。在倪焕之的身上更是高度概括了作家的思想特征、及其在社会革命过程中的生活道路。小说中的倪焕之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个理想主义教育家的典型。他出生时,正是庞大的清朝帝国日益崩溃、新兴无产阶级势力蓬勃发展的时代。倪焕之十岁那一年,科举制度被废止了,这使其父望子成“龙”的希望受到了打击。后来,倪焕之考上了中学堂,父亲由于担心自己年老体衰怕无力供养儿子升学,便给儿子安排到电报局那儿上班。那可是一份“又优越又稳固”的终身职业呐。在父亲看来,倪焕之以一名中学堂三年级生的程度去应职,是绰乎有余裕的了,可倪焕之就是不愿意。书中由此写了一段倪焕之的内心告白,并深刻地描画出了倪焕之的人格本质:

  “电报机的模型,就像两件玩具似的机关通了电流,这边一按,那边搭地一响;这边按,按,按,那边搭!搭!搭!”他当时也没有细细地想,只仿佛觉得在这搭,搭,搭中讨生活,未免太没出息,太难为情了。他后来跑去向父亲表明心迹,说:“要干事情总要干那予多人有益处的。”

  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倪焕之那自信、刚直和孤傲的性格一表无遗。父亲后来又鼓动他去当教员。开始时,倪焕之对小学教员这四个字也颇为反感,他觉得当一辈子的“猢猻王”未见得就比搭,搭,搭地过一辈子好了多少,他为此想起了那位在中学堂里教西洋史课的老师,想起了他那迂腐的形态和那呆板的教书法,至此对小学教员这四个字愈加鄙视。便是在接到上海光复的消息时,倪焕之并还向往过美好的未来,他觉得那仿佛就是一条康庄大道。如果从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角度看,倪焕之无疑有着背负时代的使命,他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跟当时的所有青年则无异样。当时的青年处在一个狂热的时代,便是任谁都深陷在那种追求新奇、和刺激的情绪中了。同时,倪焕之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作家于此写道:“他强烈的感到要做点事,一面旗帜罢,一颗炸弹罢,一支枪罢,不任什么,只要拿到手,他都愿意往前冲。”

  但是,随即他便失望了。这个城,也挂上了白旗,是光复了。他的发辩也同校长的一样剪掉了。此外,就不见得有什么跟以前的不同。原来这股民族解放运动并没有他们预期的好,这个社会每天都在变,而且变革的速度惊人。这个社会每天进行着各门各派的争斗,每天上演着政党分裂的大戏,致使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人都在摸索,他们对前途一点把握也没有。这个时局似乎很有点扑朔迷离了,这对倪焕之而言,绝对是个难受时刻。这时,倪焕之开始感到人生的悲哀,并第一次有了结束生命的这种消极想法。死,让他同时想到家有老父慈母待之奉养,之所以又活了下来。显然,这里再一次证明了倪焕之确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

【倪焕之读后感500字】相关文章:

百家姓之倪姓来源01-16

关于倪瓒绘画作品欣赏10-16

河北村官王新焕种植葡萄创业富民06-27

大地之灯读后感12-18

《阿米巴经营》之读后感09-29

《城南旧事》之读后感09-19

草房子之细马读后感09-09

《狼图腾之小狼小狼》读后感01-22

狼图腾之小狼小狼读后感01-01

海底两万里之读后感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