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时间:2022-11-13 07:50: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两个规律,一是学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师的态度。
  读到这里,我想学生成绩的好孬是不重要的,关键是让他感受到成功,并逐渐提高,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他需要我们去培养,有的学生的抽象能力早些,有的晚些,但最终学生都可以是抽象的。如果一开始就放弃的话,就是教师的失职。
  教师的态度决定学生的发展,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怎样的途径,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苦难,才能引导学生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水平,每节课使学生进步,这才是教师的态度,教师关注的是发展,而不是结果,要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就是教师的本质任务。

更多精彩读后感推荐阅读:
再读《雷雨》有感
《全唐诗》读后感
《基业长春》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中国人的光荣》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