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时间》读后感

时间:2021-02-23 18:13:45 读后感600字 我要投稿

《二手时间》读后感5篇

  你们有没有读过《二手时间》这本书呢?读过之后你们有什么样的感想?接下来小编给你们分享几篇《二手时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二手时间》读后感5篇

  《二手时间》读后感【一】

  1991年8月24日,前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书记职位,同时宣布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同年12月25日,苏联的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并将国家权力和核密码箱移交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自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从版图上消失。

  《二手时间》一书,就是讲述苏联解体后的二十年间,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作者是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口述采访生长于理想之下的旧苏联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通过生活细节和所感所想来展现深处关键历史时刻的社会现状。

  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后的历史进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的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重新寻找人生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革,个人的命运在国家变革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前苏联人诉说着那个时期的秘密和对战争的恐惧,他们信仰共产主义,活在强大的国家严控之下,忠诚而压抑,这段影响深远的历史也赋予了人性的真实面孔。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俄罗斯人又重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也不再关乎梦想,他们信仰生存主义,体验了什么是资本主义,他们希望过着西方人一样的生活,而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们。

  岁月不息,历史轮回,《二手时间》说没有谁是永久的胜利,成王败寇仿佛都是一时之争。

  《二手时间》读后感【二】

  《二手时间》使用采访叙述的方式,讲述苏联解体前后,1991年到2012年,前苏联在社会主义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关键转型时刻,普通前苏联人的挣扎、苦难,准确的说是生活,现在这些人是俄罗斯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乌克兰人等。2012年我已经上了大学,难以相信居然没有在任何书中接触过这些事,这让我明白灯下黑这个道理的先进性,它还适用于历史。

  这本书中讲述的,有很多与我们所见所闻相似,甚至有些事相似程度100%。比如说,战时的民族压迫,大屠杀,战后的劳改等。同样的情节,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重现,应该是有其必然性吧。 我假设在特定社会环境背景下,人们 的处理事情的方式,对人、对物做出的反应是一样的,而千千万万个个体汇聚起来就是大势所趋,大势之下,有些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就像书中描述,在战争中没有英雄,如果一个人手握武器,他就已经不是好人了,他就没有什么好事;就像骷髅岛中黑人中校,手握武器就会想着主宰一切。就像夹边沟记事里的那些事,发生是必然。

  在我看来,一切都将成过眼云烟,无论当时事件当中的 人多么挣扎,多么痛苦,都将会过去。而在时代中,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作为独立的个体,怎么迎接未来,怎么选择,活在当下的我们还是有选择权的。

  《二手时间》读后感【三】

  《二手时间》轻轻的揭开了苏联或俄罗斯的面纱:苏联解体后,民众普遍发现生活过得还不如斯大林时代——教授沦为商人、权贵则趁国有资产私有进程中饱私囊、普通老百姓的存款还不够填饱肚子。信仰普遍缺失,于是老一辈不断地回忆当年卫国战争(列宁格勒保卫战)最终赶走纳粹的日子。民族仇恨、冲突、屠杀甚至在莫斯科不断上演。在这个广阔背景下,还有很多普通老百姓感人的爱情故事。阿列克谢耶维奇表明,她并不是要评价苏联思想和苏联历史,更不想评价任何人,而只是形而上地描述一种人类的生活悲剧。虽然如此,我认为,根本在于制度改革并没有深入民心,“当时许多人都自认为是国家的良心,认为自己有权开启民智。可是我们对人民了解吗?”俄罗斯的民主是伪劣民主,并没有带来自由,相反,我们都知道,普京之后是梅德韦杰夫,梅德为杰夫之后相信依然是普京,二人转。“俄罗斯能在五年中改变一切,但二百年来却什么都没有变。仍旧是广袤的.空虚,仍然是奴隶的心态……”

  我觉得,作为一个读书人,是不能不去关心自身所处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读点历史吧,读点传记吧,起码读点纪实文学吧!?然而,痛苦也在于此,知道的越多失望也越多。像我这样的文弱书生更谈不上振臂高呼,敢于去斗争去牺牲——一触及自我利益,我也难免退缩,或者,说好听点吧,不必拿鸡蛋去碰石头。然而,对于制度所产生的恶,我觉得不能被蒙蔽,更不能做帮凶。

  《二手时间》读后感【四】

  最近偶然在书店畅销书架上看到一本叫《二手时间》的书籍,书籍封面鲜明的俄罗斯风格,一群小孩坐在列宁的画像下。一直对俄罗斯充满好奇,只是从媒体微博上大量的涌现“普京大帝”,“战斗民族”等等视频或文章对俄罗斯进行了解,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刚性,也被这个时刻准备着战斗的民族震撼。这本书恰好能满足我对俄罗斯的一些猎奇心理,随即翻阅起来。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

  所谓俄罗斯人,应当是天选的民族,永远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我们总要为一些崇高的事情活着。俄罗斯人在看到可怜的人的时候,可以把身上最后一件衬衫脱下来送给他,但转眼自己又会去偷去抢。

  “越多地谈论自由,牛奶和面包就消失得越快。”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俄罗斯人总在面临理念变为现实之后的困境。第一次是建立苏维埃国家,第二次则是脱离这个国家。在厨房里,书和梦想替代了生活,而现在梦想实现了,另一种生活开始了,他们发现厨房里谈论的理想和街头上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一定有什么地方错了。有人开始把书清理出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是因为缺钱要变卖书籍,而是对它们彻底失望,从托尔斯泰到帕斯捷尔纳克,没人能够教你怎么生活。一个时代的英雄,到了另一个时代就什么都不是,精神病人越来越多,街头犯罪率一直飙升,而在银行的柜台前,全是排着长队打算做生意的人。腋下夹着一本曼德尔施塔姆诗集的人不再受人尊重,这成了“一无所能”的象征。

  在全书的末尾,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了一个十分独特的人物。这个生活在偏远农村的老妇人和那些城市居民仿佛居住在两个世界,对她来说,世界依然是多年前的模样,在这巨大的时代震荡中,她什么都没有失去。“我很贫穷,几十年来我都只关心那些生活必需品,人们说什么,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普京、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对她来说都是一样。她只等待春天,那时候又可以开始新一轮的播种,而春天总是会来的——不像某些别的希望。她不被这些希望折磨,也没有历史的观念,如同大地一样卑微而坚强地活着。可能只有这样的人民,才会觉得这二十多年,没有经历一场荒唐的时代悲喜剧。

  《二手时间》读后感【五】

  《二手时间》,这本书的名字乍看就挺让人费解,“时间”为什么可以是二手?

  “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全都来自别人……所有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所知、所经历的东西,所以说是二手时间。”

  “充满希望的时代被充满恐惧的年代所取代。这个时代在转身、倒退。我们生活在一个二手时代。”

  ——本书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吕宁思在《译后记》中解释说,在俄文中,“时间”和“时代”是同一个词,出于文化和形而上的考虑译作“二手时间”。的确,如果连每个人亲历的时间都是二手的——就像二手烟、二手包、二手家具那样都是被别人用过的、或者不要的——那么“二手时间”的确比“二手时代”更加深入一层。我虽不懂俄文,但还是觉得“二手时间”这个短语作书名太狠了点,仿佛是在讽刺挖苦、甚至全面否定俄罗斯人民的个体生命。

  红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奉行的体制、政策都来自西方,人们的审美、消费、头脑里的想法也渐渐趋同于西方社会。骨子里那种受苦受难、唯有苦难才能让安放灵魂的精神一文不值了,被渐渐淡忘,人们在时代转换下又开始忍受新的精神撕裂,这和中国人倒有几分相像。

  我所知道的苏俄仅限于几本名著、几部电影,沙皇之后除了列宁,我只知道大概的几代领导人:二战的斯大林、冷战的赫鲁晓夫、发动政变的勃列日涅夫、获得和平奖的戈尔巴乔夫、休克解体后的叶利钦和连任再连任的克格勃爷们普京。

  然而不看不知道,原来我们经历过的他们也都经历过,而且更早。他们也有过计划经济时代,也有过人人告密、检举揭发亲人、其疯狂程度毫不亚于我们文革的时代,更有过官僚成风、处处腐朽的时代……

  《二手时间》这本书中是一部纯文字版的纪录片,把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经历政治体制变化也最大的国家中的一张张具体面孔鲜明地呈现出来,在打光的文字影棚里,不同人的苦难叙述逐一展开:

  一个九死一生的将军,大权在握,国家的前几号人物,竟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开枪自杀了,原因很简单,一夜之间他为之奋斗的时代不在了,他的个体意义泯灭在政权更迭的缝隙中。

  一个战士数次负伤、与德军几经殊死鏖战,守住了阵地——那阵地几乎就是他心中的红色理想,他一生的存在价值就集中在那次战役。可是很快,国家解体,战争取得的胜利被人们忘记,整个国家崇尚拜金主义,老兵被迅速遗忘,勋章再也不能标记荣誉,他最后一次参观完建在当年战场遗址上的纪念馆后,一身戎装地去卧轨了。

  大批高技能人士、知识分子前一天还依托国家体制,有着一份体面工作,因为体制变更转眼就失业了,为讨口饭谋生存,他们被迫走上市井街头,摆摊做小买卖,在黑帮地痞的盘剥下,在尊严的巨大落差下艰难地吆喝。

  年轻母亲的房子被黑帮霸占了去,从此流离失所,投奔亲戚,几经周转、打过无数份工,还是无处归依,经常饿得两眼发花,丈夫除了喝酒只会家暴,孩子在寒风中长大成人。

  不经世事的年轻学生去红场参加反抗游行,被警察逮捕,在监狱里遭受了地狱般的煎熬,而没有参加游行的同学们清晨喝着牛奶嚼着面包,坐进宽敞的教室。她的父母都经历过谎言,他们也见识过坦克和人群对质的阵仗,然而无论支持哪一方,仿佛和国家意志没有一点关系,曾经支持的政权后来才看清是利用了轻易笃信、心地善良的人们。反抗没有意义,大多数人都选择默不作声。

  一个女儿为了赚钱改善生活,去阿富汗当警察,回来的仅是一具棺椁,一封漏洞百出的信和微薄的国家抚恤金。母亲耗尽家财、奔走数十年只为弄清一个真相,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相关人士,女儿的生前好友、警察队长、死亡证明人、法医、高级领导,能找的都找了,从上到下,是一个国家的一致隐瞒。隐瞒什么呢?无非是丑闻——女儿是被自己的暴警杀了。

  战争时候还是亲密无间的兄弟,突然之间国家解体,浮出种族问题,好战友变成仇敌,已经不是互不言语和彼此检举告密,而是你杀我我杀你。

  大批大批的人仍然坚持着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那些由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的作家们建立起来的价值观,但同时,也有大批大批的人奇快地接受了拜金主义价值观,仿佛没有什么比金钱更能解决问题。转型转的太快,还没来得及商讨,就变成没有任何公平保障、权利制衡的资本主义,这种骤变太疯狂了,丛林社会丛林法则。权利、资源、钱的利齿在噬啮着人们的灵魂。

  《二手时间》这本书以最动人的叙述展开着以上这些高度概括,在这本书中还经常能见到的是:

  一代人对一代人深深的不理解,父母和子女在社会认同上、价值认同上深深的隔阂;

  一代人对一个大事件无休止的集体怀念,尤其在军事上,俄国人为赢得二战而内心充满荣誉,他们自认为是二战的中流砥柱,抗住了德国最猛烈的炮火,理应过上世界上最幸福的生活;

  接连几代人都有过极限求生的经验,“社会主义”概念根植在他们心中,为了人类终极理想的到来,他们忍受艰苦,却很有尊严;

  谎言撑到极限,体制崩塌、改朝换代、规则重置,99%的人转不过脑筋,不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之道;

  美梦破灭之后,和盘托出的是商业弊端、发财欲望、丑陋金钱,恶梦之下是对美梦、旧梦的无限怀念,即便美梦实际上是虚幻的,旧梦更多是穷苦的;

  充满巨大的荒诞性,前一秒还是行刑的刽子手,后一秒就成为刀下鬼,前一秒还是审判别人的法官,后一秒就被别人审判沦为阶下囚;

  无数男人十几岁就开始摆弄枪炮,战争留下了无穷阴影,二战、阿富汗,除了上战场,哪都不能令他们满意,内心空虚又没有生存本领,做梦都想着冲锋扣扳机,平静的生活如果不用伏特加麻痹,每时每刻都是窒息,这样的人生已经毫无可能,他们抛妻弃子,另组家庭,然后再逃离再成家,或者走向自杀,他们到哪都过不长久,永远都是酗酒、往死里打人;

  俄罗斯的女人们偏偏又普遍怀有一颗圣母心,她们不是因为爱才和男人结合,而是可怜他们,她们愿意接受一个肉体遍体鳞伤、心灵千疮百孔的男人,并企图治愈他们,她们几乎拥有上帝的力量了……

  (一个人叙述得多了,讲得太长久了,就能听出一些逻辑混和价值上的些微混乱:比如先前还在赞扬斯大林、怀念斯大林,然而无意中就会讲到那个时代如何不好,从行文中观察,那不好听起来也不像什么清醒的认识,而是一种巨大的无意识。)

  看完《二手时间》也许就能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为什么俄罗斯男人嗜酒如命,没有酒就喝工业酒精、含有异丙醇的洗发水,以致我们能在新闻中听到喝死了几十人。也许多少还能理解为什么新一代战斗民族的少年们,敢在世界最高的楼顶、吊车、绝壁上销魂跑酷。

  在《二手时间》里,很多人的叙述就像是诗,这里的语言当然经过作者的整理,但我并没看出过多润色的痕迹。我心里始终有一种怀疑,俄罗斯人的文学素养都如此之高伐?

  《二手时间》最令我着迷的就是整书的文本内容全都来自于真人口述,这是巨大的非虚构作品,属于一种独特的纪实文学。它的叙述太可信了,在看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时间去想是真是假。充满了个人苦难,又充满了时代的悲哀。我以为,这是揭去俄罗斯神秘面纱的最好方式。

【《二手时间》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买卖二手车最佳时间及方法08-21

时间狩猎读后感1000字09-14

珍惜时间的读后感12-11

2017年二手房交易详细流程(附时间)11-06

《时间简史》小说读后感1000字12-27

有关《时间简史》读后感2000字11-08

时间管理读后感2000字10-23

珍惜时间的读后感作文12-11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1000字07-30

《与时间赛跑》读后感范文200字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