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如果读后感

时间:2022-11-23 10:00: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龙应台如果读后感(精选12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龙应台如果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龙应台如果读后感(精选12篇)

  龙应台如果读后感 篇1

  这篇演讲是在我看了龙应台的一篇散文后的感触。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今天我讲的,就是她笔下《目送》中的《如果》。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

  “我不敢看他,因为即使是眼角余光瞥见他颓然的背影,我都无法遏制地想起自己的父亲。父亲离开三年了,我在想,如果,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仅仅是一次机会,让我再度陪他返乡——我会做什么?

  我会陪着他坐飞机,一路牵着他瘦弱的手。

  我会一路听他说话,不厌烦。我会固执地请他把他当年做宪兵队长

  的英勇事迹完整地讲完,会敲问每一个细节——哪年?”

  的确,人生有太多的十字路口等待着我们去选择。时间转瞬即逝,也因此不会倒流,可往往,我们总怀揣着些许后悔,心里便总萌发这样一个词“如果”。

  活在当下,每个人的人生因这一刻的存在而拥有意义。但,我们应该学会的,是不为逝去的一分一秒惋惜,不为将来的一分一秒幻想,要对眼前的每分每秒珍惜,把握着,追赶着。很多事情,是我们曾经留下的错误,也是我们总无法抑制住的思想。例如,每当看到一张有红叉的考试卷的时候,心里总会想“如果这道题不粗心”“如果考试前再好好看看书”“如果平时再多做点练习”是的,也许这样,会考得更好,可是有没有想过,这一切,都只是如果。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想必这种思想是难以避免的。为什么要是“如果”?为什么要在发生了以后再来谈“如果”?这往往只是我们自己为自己找的借口,对自己的安慰。可是,眼前这些残酷的现实,又怎能诠释这一切?

  活在当下,就只存在于眼前的这一刻。现在的我们,回首往事,抽几分钟仔细想想,又是怎样的一番心境?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长大了,以为自己懂得那所谓的“三思而后行”,可在我们做完一件事之后,又总会觉得这样不足那样不满。也许,这就是人生。

  活在当下,就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有时候,自己谈起人生,觉得这个话题太大,觉得自己是在泛泛而谈,不要以为自己伟大。但有时候,坐下来好好想想,又何来不值得呢?事过变迁,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化。永远没有绝对的静止,那些所谓的静止都只是相对的。所以,时刻都不要留有挽回的想法,这是我们无权也无力的事。我们做的,只是珍惜我们手中握着的此分此秒。就这样,学会舍,舍得分;学会放,放得下。

  龙应台如果读后感 篇2

  一场绚丽绽放的青春,一个不曾凋落的梦想,一份珍藏于心的情感,在不曾老去的时光里,让我们将这份刻骨铭心的记献给依然相信梦想,相信爱的你……

  最近看一本名为《我的世界,没有如果》的小说,讲述了几位大学女生,从学校实习到踏入社会期间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包括工作和情感。

  里面有个叫陈宁的女孩,和我同学当初的想法如出一辙:因为家里穷,陈宁想嫁个有钱人,但内心却又希望碰到自己的白马王子,陪他一起奋斗。 选择感情还是选择金钱?我不敢做是非判断。每个人想要的生活不一样,选择就不一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你选择了某条路,这条路上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得自己去承受。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不少,有的人选择嫁入豪门,却被视为生育机器;有的人选择同甘共苦,感情却日久弥坚。一个朋友曾对我说,你看重是什么,就选择什么。达到目的,你就成功了。 陈宁并不是这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我对她印象特别深,原因在于她再现了一种我熟悉的生活经验。

  这也是《我的世界,没有如果》最值得阅读的地方。还原真实,对读者更有借鉴意义。

  龙应台如果读后感 篇3

  寒冷的空气在冬天的世界里已渐渐弥漫,我印象里装饰冬天的浪漫的雪却迟迟不见身影。走到窗户旁边,享受着淡淡的有着一丝温暖的阳光,望着窗外寒风来袭的景象,仅剩无几的树叶和光秃秃的树枝不断的摇摆,哗啦啦的声音奏成了冷色调的乐章;来去匆匆的人们都把自己裹得结结实实,还时不时的搓手取暖,构成一幅冬日凄凉的画面。

  心中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太快太快,转眼间自己已度过了十几个冬季,可是却没能主宰时间,每一个冬季都那么空虚,一点都不充实。假如时间可以倒流,我会让哪一秒的瞬间成为永恒呢?是春天的我在温暖的阳光普照下一路欢声笑语的在田间捕捉蝴蝶吗?是夏天的我坐在花园里茂盛的大树绿荫下和伙伴们一起吃着冰激凌唱着动听的歌吗?是秋天的我在金灿灿的麦田中赤着脚丫拿着麦穗在开心的帮爸爸妈妈干活?

  我带着迷惑和憧憬打开了《90后盛开·蝴蝶》,一篇美文《如果·倒流》紧紧的吸进住我的眼球,我贪婪的一直看下去,看下去······当我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懂了。只有用生活中的所有瞬间,都拼凑在眼前,才能凑起那个属于生命的永恒。

  当我彻底的认识永恒时,也就突然清醒万分。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变的是时间,永远在变的也是时间,我真想抓住什么,抓住童年时代的某个欢乐的瞬间,可最终抓住的却是五彩缤纷的幻影。看来我没有能力让时间定格在过去,即使是如果,也无法倒流。既然如此,不如把时间踩在脚下,跑在时间的前面,与时间竞争分分秒秒。突然想像

  “夸父”一样,去追逐,向着太阳、向着梦想去追逐。

  虽然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每个人的明天都是一个未知数,但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而我们能够控制的,只有让生命的航船不断前进,不断加速的前进,这样才能激起生命中最美的浪花。把每一束浪花都拼凑在一起,凑成生命的永恒。

  我的眼再一次停留在窗外,抬头,看见几只飞鸟越过高楼,冲向那未知的苍穹。

  龙应台如果读后感 篇4

  在浩瀚无垠的天穹下,一片金黄油菜花,一片神秘的蓝色大海,一朵温柔的云;一只鸟,一个人,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故事讲了一只画眉鸟久沐在被好朋友背叛后,遇到了一位名叫海铭的老画家。久沐海铭一起聊天,一起作画,每天都过得十分惬意。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噩运降临在了海铭身上,海铭因为脑出血而离开了这个世界。久沐伤心欲绝,便踏上了去王海铭家乡的路,去追寻和感受海铭的气息。

  到达了北方,久沐看见了金黄的'油菜花田,独特的丹霞地貌和海明的旧友山布。山布带久沐去吃拨鱼子,去冰川看雪莲花,给久沐讲海铭的故事。最后久沐还是毅然决定回到海边,而海铭也以一只海豚画家的方式回到了久沐身边。

  这个故事紧扣一个字“爱”展开,人间处处都有爱。在海明去世后,久沐就茶饭不思,一直思念着海铭。也是因为久沐对海铭的念念不忘,才使海铭能够以一只海豚的方式回到久沐身边。这让我明白:“死非永绝,遗忘才是。”久沐和海铭之间至死不渝的友情深深的震撼到了我,这友谊比山还高,比水还深。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交良师益友,交一个真心的朋友。

  满目金黄香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

  龙应台如果读后感 篇5

  看完这本书已过完三天,我试着把看后的情绪放下,把自己置于理性当中。

  《如果没有你》是作者早年写的爱情作品,从这个小说里,我能寻觅到作者的一丝踪迹,就如同她曾常年在国外生活的经历,甚至是她留学的感悟。

  当然这本书我为何要沉淀三天再写,原因是共鸣太多。因为我现在所就职的单位就是一家报社,而恰巧我正好是个编辑,当然比起日夜颠倒的编辑部,我们副刊相对而言会好过一些。

  我曾经在看小说的时候发现,书中的职场在自己不熟悉的情况,很容易快速看过,而这次我却是字字细看,因为那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毛病。

  故事女主商影年在误打误撞中,走入了媒体行业,她从一名记者开始摸爬滚打,爬向了报业高层,我曾问我同事,一个报社职员,能在两年内当上头版编辑吗?我同事说,基本很难,当然这是小说,存在着虚构的情节,而真实的来说,我们在报社不仅要考记者证,更要努力评职称,才能爬到一定的位置,而我相对于主角而言,有些特殊,我没有当过记者,我是一到报社就直接当编辑的员工。所以相对而言,我觉得这也算一种异类的共鸣。

  小说中男女主的火花很暧昧,相比时下卿卿我我,翻云覆雨的大尺度剧情来说,这本书相对纯粹了许多,它并不浮夸,只是在架构上,多了一丝陈旧少了一点个人的味道。

  女主是富家女千金的设定,很多人不感冒,但若不是这个设定,她也不会在她爬上顶端时毅然决绝地去父亲的企业独当一面,作者想要的是这个记者强大,沉稳,且智慧并重。

  男主尹年在这本书里,并不会让人讨厌,第一他帮女主摆平骚扰,第二他遵从内心去追求一份感情,第三,他让我看见默默的爱情。

  我记得在书中他和女主针对报纸的对话。

  “以往这样的新闻上了社会版,不过是豆腐块大的一条消息... ...”

  “其实,每个豆腐块后面都有很长的故事。”

  “不要小觑你手里的笔,它代表舆论的力量... ...”

  新闻是真实性的文字,它不容伪装,它代表声音,也代表立场,我们都会在职场中出错,而报业却不容这样的现象发生,面对一份报纸,必须繁复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当尹年替商影年受罚时,我也感触颇深,当然还有广告位的懊恼... ...

  甚至,女主和父亲的关系,从不和到原谅,到释怀后的上任,都是如此。

  很多事我们都是后来才懂,很多潜在的误解,都是需要时间,就像她和陆巧鸣。

  看到尹年在医院贴心的照顾她,他懂得她的喜乐,愿意护佑她的这份纯粹时,我是羡慕的。

  可男配还是挺亏的,我近两年都比较喜欢配角,就像这本书里,我还是理解他的离开,为了那份匹配,为了能得到祝福,他回国投入了女主父亲的公司,只为得到认可。傅政勋从未欠过商影年,而是一再付出。可误会就像命运,傅政勋还是错过。好在他也花好月圆,没有太过悲剧。

  我唯一不喜欢的是男主离过婚,虽然这样说对一些离婚人士不公,但是多少我喜欢的还是从一而终,也许第二次婚姻会更重视吧。

  这世间没有太多的圆满,需要的还是彼此的融合。

  龙应台如果读后感 篇6

  如果书籍,是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海,那我只收藏《如果云知道》这朵温情的浪花;如果书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萋萋芳草,那我只采撷《如果云知道》这棵小小的嫩芽;如果书籍,是一棵硕大无比的参天大树,那我只珍惜《如果云知道》这圈浅浅的年轮……

  夏日温暖的午后,泡一杯清茶,浸着明媚的阳光,捧起张琳老师的新作《如果云知道》,细细品读。感受这本小说,以它独特的视角,烂漫的笔触,曲折的情节,为我们描绘着一幅幅温情、充满大爱的画面。小说主要讲了:一只名叫久沐的画眉鸟,因为遭到朋友的抛弃,而郁郁寡欢。这时,它遇到了一位新朋友——名叫海铭的画家。这位新朋友与它志趣相投,在一次次的生离死别中,他们彼此理解,包容,关心,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岁月。

  整本书以南方一望无垠的大海为背景,以空中形形色色的云为线索。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人去世后,久沐千里跋涉,飞过绝壁深壑,去到遥远的北方,追寻和感受已故的海铭的气息。在那里,久沐遇到了海铭的一位故友——一只名叫山布的小麻雀。小麻雀带着它,去看绚烂夺目的丹霞地貌,去看晶莹剔透的冰山,去看金黄美丽的油菜花田,去吃香甜可口的拨鱼子……做海铭做过的事情,品味他的童年。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朵洁白的云彩,一直追随着它们,那是已故画家海铭的灵魂化作的。海铭并没有死,他只是以另一种方式降临了人间。生死有常,人活一生,草木一世。有人说:“死亡并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在生命的长河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曾几何时,我也曾因为亲人的离世而感到痛苦,伤心欲绝,但阅读完这本书后,我释然了。人各有命,死亡不可怕,被人遗忘才是。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传言:一个人一生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断气时,从生物学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时,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在社会上他死了;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时候他才真正死了。我们害怕谈论死亡,去忘了死亡是生命的必由之路。生也好,死也罢,都是我们存在于这世间的两种形式。

  书中,一只鸟,一位老人,一只海豚。不同物种之间的微妙关系,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彼此之间心灵相通,惺惺相惜。为我们读者描绘着一幅幅温情的生命画卷。

  人生路漫漫,有喜也有悲。面对生命,多一份温情;面对死亡,多一份坦诚。就让我们携一颗淡泊从容的心,用自己独特的眼睛,带上最爱的人,一起看云卷云舒,风吹浪起,似锦繁花。与云共舞,与海为伴,探索属于自己的归途……

  龙应台如果读后感 篇7

  静谧的午后,饮一杯清茶,捧起甘肃作家张琳老师的《如果云知道》。轻嗅内页,除了闻到书籍特有的熟悉的油墨香,我还闻到了潮湿的海味,轻轻的,淡淡的,将我引向了一个烂漫、诗意的世界,一个有着大榕树、画眉鸟、画家和海豚的世界。

  画眉鸟久沐与画家海铭的友谊始于海铭的一张画,画里有一只画眉鸟。并且海铭之后的每一张画里,都有一只画眉鸟。

  我不曾想到,鸟类和人类的友谊竟然如此纯粹,一起画画,一起散步,一起聊天……也许是因为海铭会说鸟语且宽厚仁慈,也许是因为冥冥之中的缘分,也许是因为大海。然而,正当他们的友谊处于最浓烈时,这首美丽的诗却戛然而止——海铭去世了。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海铭的突然离开砸得久沐头晕目眩,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这时,天上出现了一朵又厚又大的云,跟海铭画的家乡的云一样。久沐知道,这是海铭的灵魂,也知道,海铭在陪着它呢!可是不管这朵云化作雨也好,映在海面上也好,它与久沐依然无法沟通——他们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中间隔着的,不止是山海。

  忧伤的久沐渐渐调整好心态,决定和云一起跨越山和大海,回到海铭的家乡。在那美丽的地方,久沐结识了麻雀山布,寻觅着海铭生活过的气息和痕迹,并经历了一场危机,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云突然不见了,久沐独自回到小岛,却不担忧,内心洋溢着平和、安静的喜悦,一如海铭。

  也有一句话是:“山海皆可平,难平是人心。”

  奇迹发生了,海铭回来了,以一只海豚的身份。原来,久沐所经历的那场危机中,将它从鬼门关拉回来的,正是海铭灵魂的云。为了拯救久沐,海铭拼尽全力,不顾一切地打破了两个世界的隔阂,奋力将久沐从乱溅飞石中托了起来,机遇就在这里。因为他们彼此需要,所以海铭在这世上传奇的再现。

  我想,海铭回到人间可能需要某种条件,就像传说中的九尾狐变成人,便会有人性。海铭归来可能需要一种事物作引子、作钥匙。我以为,它是愿为所爱之人献出生命、甚至献出灵魂。灵魂的勇敢、大无畏的精神,促使这种精神形成的,大概就是跨越生死的爱意。

  我想,照相馆门中的画作也是海铭回归的暗示,从黄色花海中跃起的灰色海豚,应该象征着藏在家乡的机遇使海铭以海豚的身份回到人世。不过,我以为海豚从红色山峦中跃起会更加贴切、明显。

  源于对海铭的爱意,久沐才带着海铭的灵魂探访海铭的家乡,才在山体崩塌时仍想取回海铭的画,才给了海铭救它的机会、重返世界的机会。

  源于对海铭的爱意,久沐才带着海铭的灵魂探访海铭的家乡,才在山体崩塌时仍想取回海铭的画,才给了海铭救它的机会、重返世界的机会。

  源于对久沐的爱意,海铭才化成云朵形影不离地跟随久沐,才在久沐危险时不顾一切,才抓住那神奇的机遇。

  古时候有种习俗,即男子给女子描眉,以示亲近。据史书记载,这种活动多在夫妻之间进行,不过也有亲人般的知己、挚友会互相画眉。书中海铭也为久沐画了黑色的眉毛,而久沐又偏偏是一只画眉鸟。也许是一种关联,也许是命中注定。

  我为他们的曲折故事感动,为他们真挚的感情感动,在这样一个纷杂繁闹的尘世里,随张琳老师的笔尖见证这样纯洁美好的情谊,我何其有幸。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龙应台如果读后感 篇8

  这个假期,我因为疫情影响而足不出户。正当我盘算着如何打发假期的时间时,爸爸却替我选好了一本精妙绝伦、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如果这是宋史》。

  在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展现了宋朝真实的一面:太祖赵匡胤虽是篡位得天下,但其发家是靠开疆扩土,一统中原而来。宋王朝始于武功,却不重视武功,重视文臣,却因文臣灭国。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分割的五代十国,让汉族人再次统一,汉文化历经三百年的演变,变了多少味道?各色人等,各种丑态,各种奸佞,各种唯利是图,各种损人利己,各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层出不穷,忠孝之士不是没有,只是力量太弱了,往往被抨击地面目全非。

  两宋三百年,留给后世的印象是“弱宋”,他的弱不是因为武将,而是因为文臣本身的因素,自缚手脚,各种机会摆在面前都抓不住。更有奸臣小人视国家利益为儿戏,满足自己的利益。两宋的皇帝也是,为什么就不强势一点呢?如能有明朝皇帝百分之一的毒辣都不至于如此。

  可转念一想,正是在这样昏暗的大环境里,才诞生了那么多不可一世、千古留名的宋代大豪杰——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那个“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晏殊;那个写《醉翁亭记》《生查子》的欧阳修;那个七八岁砸缸,后来又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那个文能写词,武能对抗金国的辛弃疾......

  我看这本书的快乐就在这里,能看到了好多语文课本里熟悉的人名。而且因为从小就熟读他们的诗词,熟悉他们的事迹,就好像认识他们一般。

  宋朝的灭亡,给中国的影响不仅是王朝的更迭,而是中华大地整体的沦陷,文化的沦陷,虽然元朝保留了汉文化,但汉文化的风骨,“宁教身死,不教名灭”的气节随着崖山陆秀夫携帝跳海,十万将士跳海追随,文天祥从容赴死被挤搾将尽。

  汉文化中丑陋的那一面显现出来,汉人的价值观已经被扭曲了。再也找不到温和而不失武功,强悍却不失风雅的汉唐之风。汉文化从宋朝变得畸形,再也没有矫正过来。

  龙应台如果读后感 篇9

  这是断断续续花了差不多半年才看完的书,当然是利用上班路上,睡前,等车碎片时间通过PSP看的电子书。这也是继《明朝那些事儿》之后看的又一网络说史系列,读完感觉意犹未尽,虽然没有读明史那般一直追着,但读来也很有代入感,一点没觉得枯燥琐碎,兴致盎然。

  说到历史,其实很惭愧,中学课本上讲宋朝和明朝也就2页纸,宋朝就是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然后檀渊之盟,然后就是王安石变法,至于南宋,除了将岳飞好像就没有了,后面都是将宋朝的经济大发展出现了纸币交子,然后就是文化艺术,所谓宋四家和唐宋八大家。明史就更简单了,除了朱元璋开国,就是靖难之役,然后就是太监东厂西厂了吧,这些还是拜看电视剧所赐。

  下面随便谈谈看完宋史的几点想法和体会:

  一直记得历史老师讲起宋朝,就是一脸愤怒,说宋朝的皇帝是一代比一代懦弱。读完宋史,真的很不以为然。宋朝,真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赵匡胤,也不是以前那种赳赳武夫的印象,他应该是英武神气,雄才大略的人,而且难得是坚韧宽容,只可惜死的太突然太可惜了。如果没有灯影斧烛,也许可以收复燕云,压制契丹,恢复到汉唐疆域。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宋朝吸取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纷乱闹剧的教训,崇尚以文制武,文人的地位相对较高。很多军职都是出身于读书人,是另外一种的儒将风流,比如范仲淹和韩琦。可惜客观上也造就了宋朝尤其是北宋缺乏名将。加之檀渊之盟后和契丹百余年和平,只有西北边和西夏战事不断,客观上造就了北宋第一军力,西军的威名,而范仲淹和韩琦正是西军的代表。

  北宋是文人的天堂,北宋的名臣辈出,皇帝基本不专制,而且不仅不杀言官,基本也不杀大臣,无非是贬官外放。宰相大臣虽然经常换,但基本都很爱惜自己的名誉,宁愿去职贬官也绝不妥协退让。所以北宋的名臣们经常外放,返京,又外放再返京。甚至有君子和小人之争,其实不过是朋党之争。

  说说范仲淹,号称为两宋三百年第一人,初中读《岳阳楼记》,一直很感动,一个忠君爱国,优以天下的人,文臣的楷模,怎样的历练造就了他那颗始终忧国忧民的心。范仲淹的成名不仅在于他那份忧以天下的心,更在于他所作所为,在西军边陲,他修边寨,筑城堡,稳扎稳打,保境安民,在朝堂,他据理力争,不屈不挠。是一份份业绩衬出他的忠君爱国,拳拳之心,印证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

  再说说王安石,我们的拗相公,王安石变法,怎么都绕不开的话题。原来王安石变法的很多项新法其实以前就有过,并不是他首创。变法的目的其实就是富国强兵,收复燕云,变法的效果其实还不错。虽然问题也很多,但没有激起民变,也充实了国库,收复了河遑之地。王安石的品行更是没得挑,清廉高洁。

  还有狄青,岳飞,文天祥等,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都经历了时代最深刻的变故,他们表现出来的勇气,坚韧,气节,操守,远远超出了时代。

  宋史很精彩,读了这本书,以时间为顺序,展开了一幅幅人物的画卷,那些耳熟能详的和鲜为人知的历史伴随着我们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物,精彩的呈现在眼前。让我们更好的感受时代,那个战火纷飞,利益纷争,君子小人,奸邪权臣的时代;那个商业发达,文化繁盛而又战事节节不利的时代;那个宫廷诡异变换异族相继突起的时代。感受那些悲壮的战斗,热血的战事。感受名将的赫赫威名,而有宋一朝,怎样真切而又实际的影响了后来我们民族的性格。

  读史让人感慨,都说历史发展是必然,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可读史至今,我是深深感受到历史充满了偶然,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影响和改变了历史。就像赵匡胤如果没死,檀渊之盟如果没有寇准,或者寇准不是宰相。雍熙北伐如果胜利,赵佶如果不当宋徽宗,或者赵构没有被宗泽劝阻而去了金营。甚至在宋蒙联手灭金时,宋朝士兵不去救被金人打的快死的张柔,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他儿子张弘范,历史是不是会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

  读完明史,宋史,总算是对自己的先人有了些了解,知道了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轰轰烈烈的事情,也算是另外一种收获吧。历史是面镜子,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希望历史给现在的人更多启发,以史为鉴,珍惜珍重。

  龙应台如果读后感 篇10

  最近有一部比较火的电视剧叫《我是余欢水》,这部剧改编至余耕的小说《如果没有明天》。这是一部能具有很强代入感的小说,男读者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我相信女读者们看完多少能稍微理解一下广大男同胞们,毕竟有的男同胞确实顶着巨大的无法诉说的压力。《如果没有明天》是一部包含人生哲理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余欢水误诊为癌症之后重生的故事。

  男主人公余欢水是社会非常非常普通的男人,秃顶面凹,身材五短。性格上胆小,懦弱,无能,自卑、猥琐。没有人瞧得起他,老婆嫌弃他的无能与他离婚,单位同事编排他,邻居欺负他,丈母娘不待见他,见面就“中风”似的歪着嘴,小舅子也不正眼瞧他,连他最好的兄弟都骗他的钱。总之,没有人喜欢他。唯一喜欢他的女同事却是利用了他。余欢水是人见人欺负的主。这样的遭遇,让人不免对主人公产生同情。更何况,晴天霹雳,一纸“胰腺癌”体检报告。谁能承受这样的打击呢?但是余欢水短暂的消沉后,决定破罐子破摔,走完最后一程。他命运的改变从他挥刀砍死了那条京巴宠物狗开始,这一刀代表是过往的决裂和抛弃。从那一刻起,他已经不是从前的他了。

  一个将死之人,一切都变得无所谓了,不用在看任何人的脸色行事了。一切名利都是浮云,他再也不用害怕领导,不用害怕得罪朋友和同事了。连死都不怕的人,还有什么好怕的呢?撕下了虚伪的面具后的他反而觉得心里很舒坦。既然把明天当最后一天来过了,世上所有的名利都不在贪恋了,反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勇气去做一些这辈子都不敢去做的事情了。他敢于面对凶残的绑匪,敢于为一群人牺牲自己。余欢水的心是善良的,只是他之前缺少勇气。社会缺少对他的爱,学校缺少对他幼年的关怀和理解,给他早早的贴上了“外观猥琐,内在弱智”的标签。这其实世人不是真正懂得爱的表现。所以,他对他儿子的嘱咐就是:“交往的钥匙就是勇气、善良和爱。”我想,这就作者叙述的另一个关于爱的主题,可能也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的体现。小说的最后没有让我们看到完满的大结局,在我心中留下了一点点遗憾。但是我为主人公大彻大悟,感悟生死而能够重生感到由衷的欣慰。

  生命的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题: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这句话非常透彻。过怎样的人生在于你自己的选择,非得要等你知道寿数将近时才幡然醒悟吗?珍惜当下,心存善良和爱,在有限的生命里勇敢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吧。

  谢谢你,《如果没有明天》。

  龙应台如果读后感 篇11

  与改编的影视剧还是有挺大差距的,原著更油腻一些,把中年危机的颓与丧写得更加细致与深刻。没有了影视剧中那么强烈的戏剧冲突,原著剧情的发展更平淡一些,余欢水敢于豁得出去之后的转变与获益没有剧中强烈,少了许多刺激之感。

  对三位公司领导的笔墨少了很多,更多的是揭露男女关系上的油腻,而少了对贪婪与欺凌的形象刻画,直接导致了最后的自我讲述做过最龌龊的事情显得极其不值一看,可以说很多方面都是剧作更胜一筹,所以影视与书籍这两种艺术作品,抛开题材形式,仅就内容来看,影视的思想性、艺术性是能够远胜于书籍的。

  原著的结尾更加真实与苍凉一些,老师的粗暴教育制造了未来毫无自信的窝囊废,所谓的发小之间充满了对稍强者的嫉妒与诋毁,身边的女人在离开他之后都去选择了别人,他只会成为喜爱过的女人和别人聊天时的笑料而已,毕竟谁又会喜欢现实里窝囊废的男人呢。男人年轻时一定要多努力打好基础,避免又颓又丧的中年危机的发生。

  龙应台如果读后感 篇12

  赵光义被压抑了近二十年的从政渴望和他积累了近二十年的对盛世的希求让他作出了一个决定。他要——修书。

  修书,对于我们民族来说,是一种带有神圣光环的伟大事业。它绝不是仅仅代表着文化传承这样的基本功能,而是彰显了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对自己民族的交代,更是当时的国君个人修养的体现。

  《永乐大典》之于朱棣,《四库全书》之于乾隆,都极大地提升了当时国君的声望和品位,让功绩比他们大得多的帝王们变得相形见绌。

  赵光义目光犀利,一眼就洞穿了其中的奥妙,于公元九七七年年初,也就是他刚刚登基不超过半年时,命令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十多人编纂《太平广记》和《太平御览》。

  《太平广记》收录的是汉魏到宋初的小说野史之类的杂书,修成共五百卷,算是一部难得的趣味性百姓读物。《太平御览》却非同小可,它初名叫《太平总类》,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类,共一千卷,征引各种书籍达一千七百多种,为宋以前历朝历代所罕见。

  接着,他又做了一件影响更深远,在当时也更轰动的事。

  修崇文馆。

  说起崇文馆,文人泪不干。回顾我们的历史,可以真切地看到,不管我们的国家曾经怎样的动荡,生民怎样涂炭,我们从来都不曾扔掉手中的书本,和心里一直固守的文化信念。就在五代这样的乱世里,都一样存留着“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

  它们就是当时官方存储天下图书、集纳人间诗书才俊的地方。

  但它们是什么样子呢?历史记载,宋初时三馆建在右长庆门东北,就是几十间破旧低矮的小房子,“湫隘卑痹,仅庇风雨,周庐徼道,出于其旁,卫士驺卒,嘈杂其旁”,整个一个半露天的农贸市场。弄得朝廷给三馆学士派点活儿,写点官方文书,学士们都躲得远远的,不在三馆正规的办公室里写字。

  赵光义亲自到三馆看了看,他显得很难受,随即就下令在左升龙门东北为三馆选新址,马上昼夜施工,不惜成本,要好、要快地盖房子,至于规模——要比皇宫还要壮观精美(轮奂壮丽,甲于内庭)!而且让人吃惊的是,谁也没想到皇帝陛下竟然如此的多才多艺,就连新馆里的亭台楼阁等的设计图纸,都是他亲自画的。

【龙应台如果读后感】相关文章:

龙应台读后感10-29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11-15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01-15

龙应台散步读后感11-06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1000字10-30

散步龙应台读后感600字11-07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600字12-11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500字12-03

龙应台《目送》500字读后感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