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读后感

时间:2017-04-27 编辑:1101

  《牛虻》一书是英国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出版的歌颂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小说。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读后感网站为大家整理的《牛虻》读后感。

  轻轻打开手中的书,感受着书中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带来的心灵震撼。我思索着:从天真执着的信教徒,到意志坚定的反教斗士;从洁白无瑕的纯真面孔,到满脸伤痕的残缺双颊;从毫无杂念的崇拜到痛之入骨的悔恨,是什么让书中的主人翁变化如此巨大?爱与恨,孰轻孰重?

  梦回少年,牛虻依旧是快乐的基督教徒亚瑟,而他最敬重的那个人——神父蒙泰尼里仍然是那个伟大的传教士。感情,随着时间愈演愈烈。亚瑟对于神父的崇拜不言而喻,而教父对亚瑟的爱护更是如父子一般。终于,在命运的无情捉弄下,亚瑟明白了那个最敬重的人出卖了他而他自己竟是这个人的私生子!残酷的现实让亚瑟无法接受,于是,他选择一天夜里,偷偷渡船,制造了投海自尽的假象,消失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而对于蒙泰尼里,对于虚无上帝的恨,也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流浪的生活对于一个少年来说简直是一场恶梦。发霉的残羹剩饭成为了一日三餐,在妓院洗盘子成为了他的工作,在杂耍班子当小丑取悦观众,受人凌辱已然成了家常便饭。但是,他活过来了,而且活得很潇洒。尽管生活改变了他的一切,但他心中的恨,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酿越深。

  生活与环境的洗礼让天真的小亚瑟摇身一变成了革命斗士牛虻。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牛虻决定献身于争取民族独立这项事业。他那幽默讽刺的文笔如匕首一般刺向教会的心脏,一把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烈火在他心中熊熊燃起。13年后,已是红衣主教的蒙泰尼里和牛虻再次相遇。这一次,牛虻诉说着心中多年的想念,并给了红衣主教一个选择的机会,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虚无缥缈的上帝?结果,父亲放弃了儿子,选择了上帝!

  枪声终于还是响起了,热血从牛虻的身体中流了出来,在牛虻倒下的那一刻,蒙泰尼里才明白牛虻才是他的全部,而他所尊从的上帝只是一种信仰,空洞虚无。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

  快乐的牛虻。

  牛虻最后写的绝笔诗,让千万人感慨,感慨那只为理想献身的快乐牛虻,感慨那个在爱与恨纠缠挣扎的牛虻,感慨那个遭遇挫折却总是乐观调侃命运的牛虻。枪声响起的那一刻,牛虻解脱了,只是看不到理想的实现,看不到自己父亲的醒悟,他有太多的遗憾。

  轻轻合上手中的书,任由思绪飞舞,回味书中的一字一句。在爱与恨交织的生活中,学会用乐观去面对一切,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就会活得洒脱,快乐。我想这就是书中的精髓所在吧!所以,无论如何,我都要做只快乐的牛虻,乐观的生活下去……

牛虻读后感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