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时间:2022-10-15 15:21:48 读后感800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细品《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亲爱的安德烈》是两岸三地最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是龙应台最为看重的著作。你们看了这本书后有什么样的启发呢?下面小编整理了3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细品《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她的书《目送》中的这段话,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最在意的那根弦。而已为人母的我也是因为这段话,开始读龙应台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依然清晰的记得,念大学的时候,往返市区跟学校的公交车上,总在播放一条叫做"Family"的公益广告。母亲一直在追孩子,从头发黑亮、身形挺拔,追到白发苍苍、气喘吁吁。而孩子,从家跑到小学、高中,再从大学进入社会,最后,才在疲惫的晚上停下了脚步,想起了家中步履蹒跚的母亲。就这样,在短短几十秒的时间里,几乎两代人的一生浓缩其中,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而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中,龙应台对母与子关系的描绘,也很有意思,与之前看的公益广告有几分相似。她形容母亲与儿子是萍飘,水浪一打,就四处散去。她说父母是孩子在大雪天登高跋涉时偶遇的小木屋,小木屋里有熊熊燃烧的`柴火,她的两个儿子安德烈与菲利普在里面短暂歇脚,避风取暖,天亮时柴火熄了,又继续上路。她还说,母与子的缘分,就是一次一次看着孩子离开,对着他的背影默默挥手。这些描绘有意思在于,它们都以离开与被离开的关系力证了父母与孩子日渐疏离的不可抗事实。

  世上的爱多以聚合为目的,爱他/她,所以要和他/她在一起。可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爱他,就给他自由,让他独立。在漫漫生命之旅中,我们的上半程没有孩子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们也不可能与他们共度。无论我们和孩子彼此多么相爱,都无法一路相伴,他的旅程只能自己去走。为人父母,能为孩子做的,只是给他无条件的接纳,对他坚定不移的支持,让孩子时刻有被爱的把握,分享我们的人生经历和建议,帮他建立起照顾自己的能力,最终成就他自己。

  所以,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里,记录了很多她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片段。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这一篇:安德烈二十一岁的时候,在争取交换留学的竞争中落榜了。十岁那年,安德烈参加一场音乐测试,表演曲目是《两只老虎》,因为太紧张,加上没自信,唱出来的声音就像指甲在刮着黑板壁,忽高忽低,一会儿断掉,一会儿又续上,歌词大半都忘了。而这些都不由让龙应台想起自己十四岁那年,从台湾的乡下苗粟县进入了台南大城市的经历。苗栗县的学校旁边是水汪汪的稻田、绿油油的清水池塘,体育课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少了那么几分"正式"的味道。而台南的学校,操场的周围被钢筋水泥的"森林"包裹着,上体育课就是操练各种器械,铅球,标枪,跨栏……这些全是身为乡下孩子龙应台没见过也不会使用的东西。扔铅球是城里孩子的基本活动,乡下孩子不会扔,会被笑,因为城里孩子从未见过不会扔铅球的人。

  所有这些安德烈与龙应台经历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失败"。交换留学赛场上的安德烈是失败者,城里大学校操场上的龙应台也是失败者。做一个失败者的滋味不好受,就跟跌倒会痛,被落下会失望,被放弃会气馁一样。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关于"失败者"的奇怪定义。就跟龙应台的一个比喻一样,同样一个操场上,有人在跑五千米,有人在百米冲刺,有人在散步。五千米的人可以把慢悠悠散步的人称为"失败者",百米冲刺的人可以把气喘吁吁的跑五千米的人称为"失败者",气定神闲的散步者也可以把满面通红的百米冲刺者归为"失败"的。然而,实际上是,大树有大树的长法,小草也有小草的活法。小草充大树不行,大树装小草,也同样不行。

  龙应台在体育课上的失败启蒙,给她的教训,不是要称为"成功者"的一员,而是在于反抗由所谓的"成功者"对失败下的定义。"失败者"要在失败的当下,四脚朝天、一败涂地之后,"从容地爬起来,有尊严的走下去"。"失败"的智慧,就在于你从中明白了自己的跑道,并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这是他们共同的成长与所得,不是做母亲居高临下的给予,而这也是我在书中最受触动的地方。

  安德烈曾经问过母亲一个问题:如果你能搭"时光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

  龙应台说她要坐着时光机先去过去,看看孔子时期的中国。她还要去未来,到2030年,那时安德烈四十五岁,弟弟菲利普四十一岁。龙应台想偷看一下,安德烈与菲利普是否幸福。但她又不想去,因为她可能不敢看。

  你呢?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你,你有时光机,你想回到哪儿去?如果是我,我想回到过去。我想回到父母还年轻的那段时间里去。

  那 时候妈妈还穿那件凉凉的蓝格衬衫,头发绑起来,在青春里恣意飘散,跟现在我身边的漂亮女孩一样。我可以和她做朋友,听她讲她的秘密,帮她做她不会的数学题。

  那时候爸爸也许很贪玩,70年代的娱乐,样样都会。冬天穿大黑呢子衣,再挂黑色大围巾。春天穿夹克,下面配高腰牛仔裤,卷起了裤脚,再蹬一双白球鞋。

  那 时候爸爸妈妈还没有我这个烦恼,他们的人生好像还有无数可能。就跟我现在一样,在他们身后,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注视。

  在那段时间里,我有的青春父母都有过。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二】

  《亲爱的安德烈》,记载的是龙应台女士与她十八岁的儿子之间三年来互通书信的书。书中拥有太多饱含哲理的语句或是语段,我边读,边做些笔记。边做笔记,边思考。

  笔记一:你知道吗?象棋里头我觉得最“奥秘”的游戏规则,就是“卒”。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另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

  是啊,人生的决定就是过了河的“卒”,选择了就没有回头路。不论你选择的是一条直通罗马的平坦大道,还是一条充满挑战的弯曲小道。这不由得让我看到孩子们对于学习的选择,有的没有兴致,成绩不好,有的卯起劲来学,越学越优秀。学习好的,“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而这份“有时间有意义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脱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学习不好的,相对来说,将来的选择会窄很多。

  成人也有成人的选择与决定,比如说,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的“虎妈狼爸”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急于求成,抓住周末的一点时间将孩子送往各个培训班,剥脱了孩子应有的快乐童年生活。童年的快乐失去了,将无法找回。我们的家长里边也有当“甩手掌柜”的,把孩子的成长看作一棵树,想怎样生长,就怎样生长,长得笔直,就笔直,想旁逸斜出,给足自由。

  笔记二: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也不必了。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龙应台女士也经历了这样的尴尬,“他和儿子,已经无话可说。那个曾让她拥抱,让他亲吻,让他牵手,让她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看着她,爱她却不喜欢她的安德烈。”但这份尴尬,因母女之间的书信交流得以解决。

  我和儿子也都爱着对方,我提着一袋东西,儿子会马上接过来。我忘了被絮上的那层毯子没盖好,儿子会帮我掖一掖。可儿子心中的秘密藏了一个又一个,比如说学习。成绩如何,名次怎样,他会瞒着我。我问起来,他像没听见,不予理睬。

  我也经常听见下面的对话,父母关心孩子,只是找不到更多的沟通的语言,导致交流不愉悦——

  “在家里听爷爷奶奶的话啊。”

  “嗯。”

  “学校里,也要听老师的话。”

  “知道了。”

  “还有……”

  “烦不烦呐。”孩子明显不耐烦了。

  更无法可想的是,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画面出现——她爱她的妈妈,她的妈妈也爱她。她的妈妈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十多年,终于在她初中时回来陪她,然而,面对妈妈,她却感到陌生了,她说她几乎不喊一声妈妈,看见妈妈来了,她就上楼。她不知跟她的妈妈说些什么。只在她妈妈问话时,极不情愿地答应一声。他们之间比路人还路人。

  笔记三: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

  龙女士谈到,在中国人眼里,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你就是“小孩”。这话说到了我们每个中国父母的心里,所以,儿子,我不可能完全放手,尤其是,你尚在上高中,这正是父母不放心的阶段,“放手”,又怎么可能?所以,我督促你,假期带书回来复习,你是知道的,不进则退。我想不论怎样,看着班上的同学均在学习,你不可能不着急,对吧。所以,努力吧,我们的儿子。

  儿子,安德烈的妈妈跟他谈的不只是学习,更有思想、文化、政治上的交流,所以,我在想我们还有很多的内容可以交流,我也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走进你的生活,走进你的心里。儿子,你愿意吗?老妈期待着你的回答。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三】

  在图书馆寻觅,意外地发现了它——《亲爱的安德烈》。在看过《目送》之后了解到著名作家龙应台女士著有她称之为的“人生三书”,《亲爱的安德烈》是其系列之二。发现它时心中顿感惊喜万分,等不及地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读了起来,翻阅几页后便不忍放下。

  作者身为一位母亲,亦经历一如寻常母亲的悲喜,同儿子的长期分离,再一转眼安德烈便已褪去了婴儿肥,长成了一个结实健壮的小伙子。她不能再同儿时般给他一个热情的吻,不能再轻易地索要到一个拥抱,她感觉到他们之间有点“陌生”,没有了以前的亲腻。她想要了解这样一个18岁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这个她深深爱着,却与她因年龄、时代甚至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了些许隔阂的亲爱的儿子。为此她同安德烈达成约定,定期的通信,以书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并把他们的通信稿件整理出版。三年,不短的一段时间,他们用这种方式记录着他们的交流,没有太多的家长里短,少有刻板的说教和无谓的抱怨,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两代人交流中思想的火花。他们的勇敢尝试使彼此都敞开了心扉,对对方有了更深程度的了解,更能相互理解和体谅,借此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书中包含36封他们的通信,涉及内容很广,讨论话题涉及文化差异、道德伦理、普世价值、国际政治问题等。身为母亲对于孩子长大后的自身角色的思考,带着些许伤感仍理性地学着放手,并用尽可能不伤及孩子感情的措辞去表达她对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的自己的真实看法,给他的学习生活带去帮助和引导,其中也不乏睿智的见解。如她对儿子将来是否能有一番作为,她回答道“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要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能拥有选择的权利……‘平庸’是和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和自己比。”话语中饱含着爱与智慧。安德烈作为一个于西方长大的孩子,有着自在的生活方式、有着对自由独立的强烈追求,他一语道出众多青年人的'心声“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他强烈地希望得到母亲的理解,希望享有作为成年人独立决断和行事的权利和自由。遇到成长中的烦恼,感情上的困惑,迷茫时他也询问母亲的见解,想要了解母亲青年时期的生活状态。他同母亲探讨他所看到的现象、思考的问题。小至生活细节,大到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之间的对话既让人倍感亲切,又引人深思。

  其实很羡慕安德烈和母亲之间的这种交流与沟通,平等的,不加掩饰的真情实感的表达,相互之间逐渐建立起了理解和信任。龙应台作为年长者的成熟通达,作为作家的思辨睿智,语言平实不乏幽默;安德烈正当年少的独立宣言,对世界的审视和思考,语言相对‘潮’而犀利。安德烈一如众多青少年的代表,却常常被看做是叛逆、年少轻狂,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想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看这个世界,去体验这个世界,去“摸爬滚打”,当我们走向独立,我们并不怕跌跤,长辈们的谆谆教导我们自会放在心上,但不意味着我们要走被指向的路,我们希望自己去探索和开辟。随着孩子长大,很多父母有着和作者同样的烦恼,孩子怎么不和自己交谈了,觉得和自己越走越远了,然而对此,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我们作为孩子要像安德烈般多一点耐心,理解尊重由于年代时间、思维方式等带来的差异,同父母交流沟通,希望他们对于我们的人生观有更好的理解。近期也想让母亲看看这本书,希望她能从中知道我们年轻人都有些什么想法,并借此促进我们之间的交流。关于爱,作者描述出了年轻人的潜在看法,“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可以不必了。”爱,然而说不出口,缺乏沟通给双方带来了苦恼,这成为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的问题。关注内心的情感,通过沟通交流尝试更多地相互了解与体谅,或许改变也会悄然而至。

【细品《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相关文章:

亲爱的安德烈经典语录12-04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2-07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08-17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09-20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600字09-21

细品慢谈武夷岩茶03-30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1-29

大学生细品创业滋味04-30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12-15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锦集(8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