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后感的

时间:2020-12-07 13:58:33 西游记读后感 我要投稿

《西游记》读后感的范文

  (一)《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西游记》读后感的范文

  神话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方式与其他小说是有显著区别的。它采取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作典型化的处理,并且经过抽象化。高尔基说:神话是一种虚构,并且是依据假想的逻辑加以推理.因此,在神话中,矛盾的双方往往都是幻想化的、抽象化的,诸如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残暴与善良、无私和贪婪、骄傲与谦逊等这些抽象的东西就构成了神话的基本矛盾。

  《西游记》共一百回,是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的,前七回是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八十八回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中间五回写有关唐僧出世的情节,这只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西游记》的思想内容体现在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主题和其社会意义上,以及孙悟空的形象上。

  孙悟空大闹天宫是《西游记》中最精彩的部分。孙悟空原为东胜神州海东傲来国花果山的天产石猴,无父无母,他一出生就眼运金光,射冲斗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由于他勇敢地发现了水帘洞,被尊奉为王。为求长生不老,他浮海远游,寻师访道,学得七十二般变化和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修成了与天同寿的真功果。他先闹龙宫,强索如意金箍棒,使动如意棒,一路打出龙宫.又大闹阴曹地府,勾掉了阎王处的生死簿上的名籍,终于超越了自然规律的束缚。这一美妙的设想,体现了人民在灾难深重中企图解脱的愿望。接着孙悟空由于不了解内情,做了弼马瘟,当他明白时,心头火起,咬牙大怒道: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回去后他竖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以后孙悟空在打败了李天王的十万天兵后,又接受了降旨招受,反叛的孙悟空一叛再叛,从太上老君的丹炉里跳将出来,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甚至公开地对如来佛说: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扰,永不清平。但孙悟空斗不过如来的无边佛法,被如来五指化成的五行山轻轻地压住,从此孙悟空饥吃铁丸,渴饮铜汁,苦渡了五百余年的艰难岁月。

  一方面是妖界英雄孙悟空的不断觉醒、成长。孙悟空反对束缚,要求自由,蔑视传统,否定权威,敢作敢为,天不怕地不怕,大闹天宫是其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他也有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朦胧到觉醒的过程,到了失败的前夕,他才彻底地提出反抗天庭,企图夺取天庭的最高要求。另一方面,与孙悟空相对立的玉皇大帝的天宫方面,这里虽然是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的神仙世界,但这里有等级森严的神权制度:有神权统治者——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又有维持天宫秩序的军队、军官、刑场和各类机构的国家机器;有各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宫礼仪和法律制度。

  这些正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神话中的再现,投影式地反映出人民的反抗斗争,赞颂了反封建正统,反皇权尊严的叛道思想。在厂卫横行、民不聊生的嘉靖时期,孙悟空代表了反压迫的正义力量,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这无疑给人们以意味深长的启示,同时于黑暗中也给人一线光明。但孙悟空最后还是被压在五行山下,大闹天宫仍以失败而告终,这寓言般地概括了封建社会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历史悲剧的命运。

  从十三回到一百回,写孙悟空皈依佛法,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从而作品转入了另一个主题。

  唐僧西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并以此为线索。唐僧收取了三个徒弟,又收了白龙马,然后师徒四人,跋山涉水,共赴西天。作者描写他们战胜困难,与妖魔鬼怪作斗争的精神。在西行途中,他们所遇到的全部磨难,90%由妖魔制造出来,他们的斗争,不仅仅为了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也隐含着为民除害的意思。这些妖魔鬼怪不仅是危害人民的自然力的化身,同时还象征着封建社会邪恶的势力,而且他们与神佛的关系非常微妙,有是天宫神仙下凡或以后修成正果的,如黄袍怪和观音菩萨身边的散财童子红孩儿;有是天宫神佛无意中走失的坐骑、侍从,如黄眉老佛即为弥勒佛的童儿,赛太岁为观音坐下的青毛吼;有为神佛故意纵放的坐骑、侍从,如奉佛旨差来的乌鸡国假国王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他们是为了考验唐僧师徒的虔心;有本与孙悟空有关系的,如曾是结拜兄弟的牛魔王;……作者大量地塑造了这些神魔的形象,说明有作者自己的创作意图;作者把恶劣的行为和品质赋予了这些妖魔鬼怪,他们嗜杀成性,抢劫掠夺,霸占一方,淫荡无耻,玩弄阴谋,他们是危害社会的恶势力的象征,作者借他们来影射明代横行霸道的权臣。

  圣婴大王红孩儿怪,把周围山神土地勒索得披一片,挂一片,小妖又讨常例钱,当孙悟空问山上有多少妖精时,山神土地哭诉道:只有得一个妖精,把我们头也摩光了,弄得我们少香没纸,血食全无,一个个衣不充身,食不充口,还吃得有多少妖精哩!通天河的金鱼妖每年要吃一对童男童女,否则就降灾,使百姓不得安生。作者借这些由动植物幻化而来的妖魔,构成了一幅明中叶时期的百丑图,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豪强横行,官府敲剥的社会现实,以及花样繁多的赋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那么为何上天不去惩罚这些妖魔鬼怪,并且有的名为考验唐僧师徒,实际上也为害人民的妖魔被放下天来,他们的罪恶行径受到了神佛的纵容?为何佛法无边的我佛如来不去用五行山压住这些妖魔鬼怪?况且悟空打死的各种妖怪,都是些没有后台的野怪,最有意思的是孙悟空大战牛魔王时,即将得胜,各种神佛不请自来,一反前例,纷纷为其说情,争着把他收上天去?作者写出了大多数妖魔怪都与神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描写,也隐晦曲折地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上下勾结,互相包庇,残害人民的黑暗现实。

  作品在揭露现实的腐朽、政治黑暗的同时,还对道教进行了嘲讽,对道士也进行了抨击,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明世宗极好道教,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被封为真人,官至礼部尚书,方士擅权,干扰政事,牵引群邪,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作品特意安排下九个人间国度,写了许多作恶多端的道士,其中没有一个是好道士,如乌鸡国道士夺位,车迟国佞道灭佛,比丘国妖道惑乱。车迟国把和尚捉来给道士做苦力,平民拿一个和尚,赏银五十两,官吏拿一个,高升三级,因而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难脱.这些描写影射了道士的妖言惑政,带有明显的规劝意味。

  大闹天宫重在表现对传统势力的反抗;取经故事重在对理想光明的追求。他们没有矛盾,体现了《西游记》的双重主题,统一于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两个故事所共有的正义性之中,统一于孙悟空这个形象之中。《西游记》最大的思想价值,在于作者塑造了神话英雄孙悟空,在于孙悟空形象所体现的社会意义。

  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一言以蔽之性格:反抗。反抗尊严的皇权,反抗对自由的禁锢,反抗思想束博和反抗传统势力的压制,他随意捣乱天宫社会秩序的造反行为,和皇帝轮流做的造反思想,是对天宫的威严、永恒、至高无上、君临一切的权威的挑战。孙悟空大闹阴曹地府,弄神通,打绝九幽鬼使,由闹地狱发展到闹天宫,当他第一次朝见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天帝时,他竟挺身在旁,且不答礼.他藐视一切权威,要求的是自由,放纵的是个性,这一切与神话世界中天堂的制度、礼仪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羁縻束缚与反羁縻束缚的尖锐对立,必然导致孙悟空与天庭的最后决战。虽孙悟空失败了,但他反抗传统势力,冲决天庭罗网,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却没有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他在闹天宫时,指东打西,所向无故,挡者披靡的赫赫战功长留天地间,并且天宫大战中天庭的虚弱、残忍、外强中干和欺瞒哄骗的真面目,暴露无遗。君临天庭、无尚尊严的玉皇大帝,原来也只是懦弱无能之徒,面对困境时束手无策,嘴里喊道:这厮这等,这等,……如何处治?,连以后孙悟空皈依了佛门之后,只要他筋斗打到南天门,诸神仙便心里打鼓,七上八下,既疑又惧,生怕这猴头又来生事!这样的腐朽无能,给予读者的应是对战斗的渴望而不是失败的消沉。

  在西天取经途中,作品更多地表现孙悟空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表现他不仅与大闹天宫时一样勇于战斗,而且更加善于战斗,他对邪恶势力嫉之如仇、除之务尽的品质,使他的名字对妖魔鬼来说即格杀勿论。作者在西天取经途中,其形象是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但作者透过表面的变化,突出了他不变的性格——桀骜不驯。

  孙悟空与妖魔的斗争,不光凭神通,还凭心比比干多一窍的机智聪明。在濒临绝境时,他总是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使柳暗花明,绝处逢生。

  他从不气馁,失败了再干,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绝不会在失败中消沉。

  如他变成瞌睡虫,满天飞舞,他变成牛魔王,让铁扇公主欣然捧上芭蕉扇,他变成九尾狐狸,使金角银角大王一齐跪倒在他的面前;他好几次运用钻肠入肚的方法反败为胜,如狮魔张口来吞,他在狮魔肚中跌四平,踢飞脚,打秋千,竖蜻蜒.他与妖精斗争越久,经验越丰富。他与妖魔的战斗,顽强不屈,一往而前,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敢,克服九九八十一难。当红孩儿捏紧拳头,口吐三昧真火,烧得他九死一生时,他依然抖擞精神,强行索战;小雷音群神被擒,他却孤军深入,仍旧与恶魔相斗。

  孙悟空嫉恶如仇,除恶务尽。他虽然心高气傲,禁不住别人用激将法激励他去冲锋陷阵,但将之所以能激,还是因为将的正直的品质。在驼罗庄,猪八戒曾说:你看他惹祸,听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预先就唱个诺!这正显示了孙悟空的这种品质。

  但《西游记》在思想内容方面也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取经本身就是一种宗教活动,作品中仍然把西天取经作为一项正义的事业来加以歌颂,因而在作品中有不少赞颂佛祖功德无量、法力无边、因果报应等宿命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西游记》也只是宗教中的那些反宗教现象,所以,每当悟空与唐僧发生矛盾时,总是有佛来打圆场,有佛来开导批评孙悟空;每当悟空除一方难时,神佛总是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又如九九八十一难,此为定数,一定少不得。为了调和儒道佛,作品还宣扬三教归一的思想。八十一难中,也有硬拼强凑的痕迹。连孙悟空的性格也起了相应的变化,尤其到西天之时,一向桀骜不驯的悟空,此时对佛,对玉帝表现了少有的虔诚,以至于他存有人有善念,天必从之的信条。

  最后需指出:《西游记》里存在着道理自道理,故事自故事,文章自文章三者平行的倾向,因此造成了内容上一定程度的混乱。小说的情节和议论各自为政,对有些人物有时褒有时贬,时而挪揄,时而赞扬,这样也易使人歪曲《西游记》的主题和其社会意义。

  (二)《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及艺术成就

  《西游记》不同于古代一般现实主义作品,它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神话小说。作者以浪漫主义精神和手法,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艺术形象,巧妙地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动物体态习性结合起来。作品主要写了大闹天宫——孙悟空的英雄谱和西天取经——孙悟空的创业史.因此,《西游记》的最重要成就即创造了理想主义的英雄典型——孙悟空。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善于把人性、神性和动物性非常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同时作者又很注意艺术形象的个性化。

  孙悟空是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但他是一只天产石猴,他是猴,是人,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则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孙悟空是以一个斯文的白衣秀才的容貌出现的,只有到了《西游记》里,作者还孙悟空的猴子的面目,作者写他时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生物性。看外形,他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就在七十二般变化时,也总会留下一条尾巴,在与二郎神交战时,尾巴只好变作旗杆;在三十四回写师徒四人被金角银角大王绑起来时,孙悟空虽然变了个假身,自己变作小妖,但呆子猪八戒还是认出来,你虽变了头脸,还不曾变得屁股。那屁股上两块红不是?不仅他的屁股始终变不去,他的声容形态也活脱脱是猴子的模样:他好动喜闹,坐不安生,车迟国斗法时他苦不堪言地说:我哪里有这坐性?你就把我锁在铁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踏,莫想坐得住。他因偷吃蟠桃而触怒天庭,也是渊于猴子爱吃桃子的生理习性。

  孙悟空又是人,人的喜怒哀乐诸种心理状态,乐观幽默的性格特征,以及好胜、好斗、好名、好戴高帽等缺点,孙悟空都具有,他让读者把他作为自己中的一员,可以感受孙悟空的体验,缩短与孙悟空的距离,真诚地关注他的命运,担心他的处境,与我们人类不同的只是其相貌清奇古怪,不食烟火。所以,作为一个人,我们既可歌颂他,又可批评他。但孙悟空又是神,他有七十二般变化,上天入地,举手抬腿之劳;一筋斗十万八千里;手上的如意金箍棒,要大就大,要小就小,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如果没有这广大的神通,孙悟空也不可能大闹天宫,更不可能降魔伏妖。

  这里,作者赋予了孙悟空很多的理想主义的英雄色彩。但作者并不是凝固化这一形象,也表现了孙悟空性格中的二重性:他的脑中还有不少的世俗意识,如在盘丝洞里认为男不与女斗,不肯打杀洗浴的蜘蛛精,以致惹出以后的不少是非。他好戴高帽,好名的劣根也未除,有时在胜利面前昏了头脑,如骗得芭蕉扇后又反被骗走。《西游记》还成功地塑造了猪八戒的形象,猪八戒不但是个重要人物,而且是个正面人物之一。他的形象同样是猪、人、神的统一体:作为猪,他长嘴大耳,贪吃贪睡;作为人,他有优点也有缺点,比如能劳动,本质单纯,作战也还勇敢,对敌不屈服;作为神,他本是天蓬大元帅,掌管天河,他会三十六变的天罡数,一柄九齿钉钯竟也重达5048斤。

  作为正面人物形象,他是取经的一员,与其他几人同命运;有时他相当勇敢,钉钯凶猛,令不少妖魔闻风丧胆;有时竟粗中有细,竟想出义激美猴王的主意;他能吃苦,耐劳,高老庄招亲,他替丈人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耙田耙地,种麦插秧,在八百里荆棘岭,他精神抖擞,挥钯开山,还曾赋诗道:自今八戒能开破,直透西方路尽平;尤其可贵的是,这呆子虽屡遭妖魔擒拿,却从未低头屈服过,总是骂了又骂,嚷了又嚷.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尤其是个体生产者所具有的朴实、勤劳、正直、善良的性格特点。但作为孙悟空的陪衬,猪八戒又有很多引人发笑的缺点和弱点。他对取经事业总是缺乏那么一种坚定性,刚一动身,他自有自己的一番如意小算盘:丈人阿,你还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旧与你做女婿过活.一遇困难,他即要回高老庄。

  他禅心不定,好色的念头未尽,当他在天竺国遇到嫦娥时,本性大发,忍不住,跳在空中,把霓裳仙子抱住道:'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儿去也'.看见白骨精幻化成的月貌花容的女儿时,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他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让他巡山,他呼呼大睡。好贪小便宜、自私,可笑的是他竟瞒过许多人,私攒私房,把四钱六分的家私摁在左耳朵眼里,可令读者讨厌的是他好进谗言,他心里常想算计报恨行者,这猴子捉弄我,我到寺里也捉弄他捉弄,撺道师父,只说他医得活,医不活,教师父念紧箍儿咒,把这猴子的脑浆勒出来,方趁我心。

  因此,猪八戒在《西游记》中成了一个喜剧人物,他一出现,就会让人发笑。但尽管让人嘲笑,却并不令人讨厌,反而让人喜爱,因他的许多毛病,就像长嘴大耳一样,丑则丑矣,但却本色:他狡黠而不奸诈,贪小利而不忘大义,顽皮活泼,轻视礼仪,却热爱生活,充满乐天精神。他的这些不够理想,受人嘲笑的地方,正是富于人情味,具有现实感之处。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是孙悟空形象的出色的陪衬者和一定程度上的对立面。作者在对他的缺点进行嘲讽和批判之后,仍让他走完取经的路,成了正果.吴承恩笔下的唐僧,除了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外,还具有封建知识分子的迂腐气质。他有甘冒万死的取经信心,一心想成正果,持戒精进,对于财利的笼络,美色的诱惑,权势的引诱,毫不动心;他品性仁善,有时极富同情心,端是一个好和尚。正因此,女人国逼配,灭法国受阻,地灵县斋僧,……九九八十一难也没有阻住他。惟其如此,他和孙悟空才具有共同的目标,三个桀骜不驯的徒弟才陪伴他。

  但他性格方面几乎与孙悟空处于彻底对立的方面:他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听信馋言,忠奸不分,好歹不知,自私可鄙,优柔寡断,昏庸糊涂。他几乎拆散了取经的队伍。他既不能降妖伏魔,也不是精神力量的象征,他眼泪多于行动,他只是一个傀儡,一块招牌,因只有靠他这如来佛犯过错误的大弟子才能取到经。他一遇妖魔,吓得滚下马鞍,涕泪交流;离开徒弟,寸步难行,连一顿素饭都没有,以致悟空时常骂他为脓包.就是这样的一个脓包,听信谗言几乎到了冥顽不灵的程度,每次上当,每次不分是非,每次都吃足苦头,可再遇上又会故态复萌,如第五十六回悟空诛草寇后,唐僧口中念起紧箍儿咒来,把个行者勒得面孔耳赤,眼胀头昏,在地上打滚…他经常就是这样对待替他舍生忘死的徒弟。

  他的自私可鄙简直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程度,在悟空诛灭了草寇之后,他竟作这样的祷告: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读到这里,唐僧的自私让人心酸、心寒。所以从对唐僧形象的塑造方面,作者也取得了以前任何取经故事也无法企及的成绩:一改以前唐僧的形象,通过对他向恶势力的屈服,他的愚昧、自私的批判,从而大大肯定了孙悟空的战斗精神。

  另外,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还特别注意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孙悟空的性格就是通过他闹天宫,闯地府,智斗二郎神,三打白骨精等一系列紧张的战斗故事生动地表现出来的。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杰出的,但其最主要的成就即成功地运用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高尔基说:神话是一种虚构,虚构就是从既定的现实的总体中抽出它的基本意义而且用形象体现出来,再加上——依据假想的逻辑加以推想——所愿望的,可能的东西,这样来补充形象,——那么我们就有了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是神话的基础。《西游记》的情节和人物,似乎都是荒诞不经的,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里的神话世界都被高度理想化和浪漫主义化了,是当时封建社会中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人与自然矛盾的反映,只是经过了高度的夸张,涂上了幻想的色彩。

  虽然整部小说有了想象的翅膀,可以自由遨翔,但小说思想艺术的根并未脱离现实的人间社会。在书中,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奇幻的:神奇缥渺的天国,晶莹瑰丽的龙宫,阴森可怕的地府,瀑布飞溅的花果山,还有那遇金而落,遇水而化,遇土而入,吃了可长生不老的人生果,有各种各样神奇的法宝。其情节人物也都奇幻莫测:孙悟空大闹三界,葫芦可装天,妖怪的幻化,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可幻化成形,变人作妖,这样,一幅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令人眼光缭乱,心惑神迷。

  但作者没有走火入魔,一味虚构,作品里神话人物都被赋予了人的特性,神话人物之间的战斗也是真幻参半,有现实的生活内容作基础,作者把奇特的神话题材和生动的现实内容熔铸在一起,既驰骋想象,大胆夸张,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影射。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情节构造,人物性格刻化,结构、风格和语言运用上。

  《西游记》的情节可谓引人入胜,八十一难,每难不同,愈翻愈奇。其故事的矛盾尖锐激烈,在三调芭蕉扇中,各种矛盾集于一起:取经人与铁扇公主的矛盾,人与自然(火焰山)的矛盾,孙悟空与牛魔王的矛盾,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矛盾,铁扇公主与孙悟空的矛盾,孙悟空自己前世踢倒了老君的炼丹炉,落下了两块火砖,形成了火焰山,这样,孙悟空与自己矛盾。这样,矛盾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下,精彩纷呈。而其中紧张曲折的情节又一个接一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矛盾刚解决,另一场新的磨难的预兆已见端倪。

  《西游记》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成功,本身即说明了其成就。小说对书中的主要人物,既反复多次地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来渲染和加强其主要性格特征,又结合运用了比较细致传神的细节来描写,作品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帮助人物的刻画:既用取经集团内几个人物之间互相对比,互相映衬中,使懦弱的更懦弱,勇敢的更勇敢,乐观的更乐观,同时又把妖魔的诡计多端,本领高强来与取经集团进行对比,充分展示孙悟空等人物形象的性格。

  《西游记》全书依主题的统一建构了一完整的艺术结构。全书由三部分构成: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天取经。由于主要的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部分都有同一个主人公孙悟空,所以结构上具有连续性和一贯性。《西游记》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逐次展开情节,前后呼应。不但情节得到照应,有时细节也得以照应。如孙悟空在三调芭蕉扇之前,既有闹天宫时与牛魔王的结拜兄弟关系,又在解阳山破儿洞打败牛魔王之弟如意真君,请观音收伏了红孩儿;又如唐僧的身世,后文屡次加以照应,据统计达十次之多。

  再有猪八戒的念念不忘高老庄,孙悟空屡回花果山。各个小故事都相对独立,错落有致,既可单独成篇,又因果分明,各篇之间衔接自然。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在结构安排上的匠心。

  与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的主旨相适应,《西游记》的风格具有乐观、开朗、风趣、幽默的特色。作者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鲁迅说:作者秉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性,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

  乐观、开朗、风趣、幽默,首先是孙悟空性格的重要方面。在第四十六回中:我呵,砍下头来能说话,剁了臂膊打得人,斩去腿脚会走路,剖腹还平妙绝伦。就似人与包匾食,一捻一个就囫吞。油锅洗澡更容易,只当温汤添垢尘,面对生死,十分轻松。他与敌交战,不论如何也不用担心,他藐视一切权威,不怕任何困难,与他在灵霄殿见玉帝时只是朝上唱个大喏道:老官儿,累你!累你!他是诙谐、幽默和乐观主义的化身。但作者对他的秉性高傲,也进行了善意的嘲讽,让他一个不满三尺的汉子,扛起一把一丈二尺的大扇,在不成比例之中形成对比。上述的风格体现更多的是在猪八戒身上,他一登场,总是有笑,或由悟空对他进行讽刺,或由他自己做蠢事、说蠢话。如八戒想背女人,又假装正经;风卷残云的吃相,让人寒伧的积攒私房,他大言不惭的老实吹牛;他那邪心、如意算盘,作者越是夸张他的愚蠢也越令人忍俊不住。

  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那些原来丑恶、畸形的东西的嘲弄,这时的幽默带有一种强烈的憎恶。八戒在朱紫园看倒跪在孙悟空面前的皇帝时,忍不住哈哈大笑:这皇帝失了体统,怎么为老婆就不要江山?当悟空在灭法国时,把要杀和尚的国王、朝廷大臣、大小太监、宫娥彩女通通剃成光头;取经时要人事,这些描写,使人在笑声中联想到当时社会的恶浊和腐败,从而对这些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西游记》的成功,一定程度得力于语言运用所达到的高度。作者大量提炼、吸收了人民的口头语言,特别是苏北方言中传神的词语,如害了馋痞,决撒,胡厮骂,旧话儿,走了风,活羞杀人,偷嘴,昧了等,显得新鲜而有生命力,活泼而又准确,语言有散文,有韵语,增添了作品的特定气氛。作者写人物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寥寥几笔,人物便神采焕发,不同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如唐僧动辄就阿弥陀佛,仁义值千金,画出一个不谙世事的迂腐的佛教虔诚子的脸相,又如猪八戒吃人参果,孙悟空揶揄玉帝,都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作者驾驭语言的才能。《西游记》语言的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小说创作,尤其讽刺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西游记》在艺术上也有一些局限性,如人物塑造,除孙悟空、猪八戒外,其他人物都单薄,很多妖魔,缺乏个性;有些情节前后雷同;书中大量经目的介绍,长串的诸佛名单等,则显得呆板枯燥;八十一难也有凑足之弊。

  《西游记》很早就传到了国外,成为世界人民所共有的财富。

【《西游记》读后感的范文】相关文章:

西游记章节读后感范文02-10

最新西游记读后感范文12-22

西游记读后感2000字范文10-29

西游记读后感2000字范文10-29

西游记读后感范文(15篇)08-24

西游记读后感范文15篇08-23

西游记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05-09

《西游记》读后感01-05

西游记读后感01-04

西游记读后感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