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时间:2020-11-23 10:07:56 字数读后感 我要投稿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范文

读书,做人。每一个“民族的脊梁”都应该好好考虑这两件事情。一家之言,一己之见,纵有隔靴搔痒之意,也愿尽浅见寡识之力,与大家共勉。下面由yjbys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范文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一】

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首先通过他与书的不解之缘,告诉我们书籍是如何影响他一生的,体现了读书对人的一生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回到做人层面上告诉我们实实在在的做人之道,读后感觉受益匪浅。

首先,我想谈谈个人对读书的看法。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声像资料使我们更加方便快捷形象地获取信息,但书籍的魅力相对而言一点也不逊色。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刚上高中时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作品,真该用如痴如醉来形容,里边的场境描绘、人物心态描写是那么的传神,再加上曲折的故事情节,使我完全忘掉了现实世界。然而,前些天上网发现有这些小说的视频资料,就迫不及待地下载来看。本以为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一定能把作品的内容表现得更完整,但我一打开这些视频资料就失望了,影像节奏太快,把我当时花几天才看完的东西在几小时就表达完了,看后竟没任何感觉。回头想想,阅读的优点在于能够给读者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而这是声象资料所达不到的。所以我一直觉得阅读对人的影响是长久的、长时间不容易消失的,而声像资料对人的影响是短暂的、极易消失的。阅读对人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是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过程。看到现在市场上到处摆放着包装华丽的非常热销的功利性极强的书籍我都感到可悲,成功人士是靠看几本书看出来的吗?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多读书,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进而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使自己的思想丰富和完善,最终成为成功人士。

再谈谈我对做人的看法。其实我们要谈的不是做人,而是如何轻松自在地做人,如何做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季老先生从多个方面讲述了做人之道,其中透露着一个理念:和谐。季老先生认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近年来,我们到处能看到“和谐”的字眼,到处呼吁建立和谐社会。我们要轻松自在地做人,就应该把当前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把自己和周边的人看成一个整体,这样我们就能避免做出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事情,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实现轻轻松松地做人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二】

读书

首先是读书。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可谓是多如牛毛。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关于这一点,季羡林先生的理解是:“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略)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季老的话是很实在的,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来说,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上小学之前,他便在私塾里熟读《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的书,等到进入初中,由于参加了一个古文学习班,他又读了《史记》、《战国策》、《左传》等书,从此点燃了他对古文的痴迷和热爱,也给他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之后数十载,除了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他依然孜孜不倦,沉浸书海,不亦乐乎,“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诸葛亮《诫子书》中讲到“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才须学也,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曾国藩说“人之气质本由天生,实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吴晗先生说“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余秋雨先生也说了“阅读的最大理由就是摆脱平庸”。

由此可知,读书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然而读什么书更重要。要多读经典,少读流行。现在属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网上有很多流行的东西,信息是在太多。

但那些都是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就跟网络歌曲一样,变化更新之快,过了一段时间,之前的就会黯然失色。过去了,烟消云散,但却浪费了你的时间和精力。南怀瑾先生曾经说现在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小学学的东西到了初中就没有什么用了,初中学的东西到了高中就没什么用了。

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小打造人生的基本功,而不应该只是为了完成某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人生是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啊!从小就开始背《三字经》、《四书五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扬弃”的态度去认知传统文化。年轻时打下基本功,一生都忘不了。

于己身,我有幸能够在我的大学“迟暮之年”,浅悟此道理。因此在学有余力之时,不知倦怠,拿起《古文观止》,可“习其句读,解其惑也”,又可“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沉浸其中,如咀嚼橄榄,留香三日。

因此,读好的书,就要从经典开始!所谓经典,千古传承,历久弥新,博大精深,无尽藏也。经典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非不能也,不为也。”所以要多读先哲圣贤之书,少读流行无品之文。当然流行的也可以在网上看看,浏览一下天下大事,但是不能整天沉迷在那些东西里。下功夫读经典,只有读经典才能感受到人类的智慧、思维的高度,才能感受到伟大的思想体系、深厚的精神力量,才能感受到文化的根本、文明的底蕴。

我斗胆拜季羡林先生为我大学的“启蒙老师”,如果没有饭后散步东湖,闲坐品书,于朴素的流水行文中静心聆听老者的人生感悟,让我为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我想,我依然是只“井中蛙”、“笼中鸟”,浑浑噩噩,虚度大学余光,今日有幸“一棒喝醒”,纵使“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啊!

在读书方面,季老对我的影响不止止是“要读书,读好的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文。

钟敬文先生在季羡林88岁米寿时赞季老曰:“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我也细细品先生的文字,至真至诚,按照他自己说的,“我写的东西,不会有套话、大话,至于真话是否全都讲了出来,那倒不敢说。

我只能保证,我讲的全是真话”。环顾现今文坛,敢如此坦率说出者,几何?鱼龙混杂,虽无“看惯春花秋月”,但至今能让我对人生有深刻感悟者,非季老文字莫属!为何?在其三。

一在文字简练。这要归功于他从小热爱的文言文,古人惜墨如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章简洁凝练,但要事详实,道理明了,毫无拖泥带水之举。先生的文字即是如此,简洁但不简单,于自然处彰显用词魅力!今人读文言文,意已不在追“八股之风”,但应学其遣词造句之功!

二在引材广博。这还是要归功于他扎实的国学基础。在他的文章中,古诗名句,信手拈来,俗语成语,随笔便是,毕竟是学贯中西,学界泰斗,有时还用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加以佐证,但用之恰当,毫无矫揉造作之处。

三在用情真切。前者已说“至真至诚”,现不胜其烦再强调,无非想借此谈谈自己的经历。从初中到高中,被许多同学叫苦的“作文”,却一直是我的最爱,因为作文是最能将心中所思所想展现出来的。我和季老一样,“喜欢胡思乱想”,有时候想的多了,就情不自禁地写下来,由“胡思乱想”引“胡写乱作”,但一定是充满感情,感情是作文的灵魂,我这么说,应该没有人会反对。

到了大学,打破了中学时代作文的思路框架,加之生活经历的丰富,思绪变得更加自由,“逸兴遄飞”,“畅叙幽情”。但是,我没有坚持“多动笔、多作文”的习惯,我曾为自己狡辩道:“身为一理科生,无暇顾及作文习练啊!”现在回想,无地自容感甚深,内心涌现出千万个击溃此前谬论的理由,以曾国藩的“读书十二条规”为例,第五条,便是“写日记”,他一生写日记从不间断,日记是他人生修炼的百科全书。因此十六字勉励自己:文理兼顾,发奋图强,多思勤写,海纳百川。

做人

其次是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把人分为三种:德才兼备者为圣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荀子也把人分为三类: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之器也;口善言、身行恶,国之妖也。时过境迁,我们不能两极分化,以“君子”、“小人”的标准进行简单分类。

一是要做有所作为的人,还是做碌碌无为的人?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的那段话,耳熟能详,“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在信息时代快速膨胀的今日,“人类解放”事业已不需要让我们奋斗,但“思想运动”,仍需要我们青年人接棒,时人有“九零后悲观论”,认为我们“九零后是自私、迷茫、懒散的一代人”,言词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却多少折射出了许多事实。

身在大学,仅以身边人事为例。象牙塔中,网络游戏成群,无品小说结队,身心俱疲,虚度光阴者不乏,思想没有预见,行动就失去了指南,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因此我以绵薄之力,希望在思想上能够追随“五四青年”之遗风,以满腔热血,鞭笞前进。

二是要做勤奋一世的人,还是做懒惰一世的人?季羡林谦虚地说道,“如果真要说出我的一个优点,大概就是‘勤奋’二字吧”,“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此类云云,多不胜举。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讲了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一个纸卷,层层用纸严密裹住。打开一看,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

你说它不对吗?不行,它是完全对的。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说这么一个笑话,良苦用心啊!时至今日,莘莘学子,若有求索成功之道,须知“勤捉”之意,早起奋斗,勤勉一生。我虽不才,但也想跻身于此行列。是为共勉。

三是做胸怀大志的人,还是器小易盈的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志存高远,铸高视阔步之质。季羡林先生说“我是个胸无大志的人”,然而他用实际行动默默地拓展了古代佛教历史、中亚古代语文、比较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无愧“国宝”之冠!因为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从不妄求,于细小之处彰远大之志。与之相比,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鼠目寸光之流,目无高山大河,胸无凌云壮志,外无高瞻远瞩之风,内无学富五车之才。但我又不甘心世上一遭走,只落得个“器小易盈”。

唯有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人生路走实,假以时日,如有子孙,也问心无愧以教之。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12-25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12-25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12-25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12-03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通用9篇)07-31

做人与做事的读后感范文1000字12-26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2-25

季羡林散文集读书笔记10-29

教学生与做人之我见的论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