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项修炼》读书笔记

时间:2020-10-21 15:05:1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第五项修炼》读书笔记6000字

  彼得·圣吉这次重新修订畅销经典《第五项修炼》,背后是15年来把原书理念付诸实践的经验和案例。下面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第五项修炼》读书笔记6000字,供大家参考~

《第五项修炼》读书笔记6000字

  (一) 何谓“第五项修炼”?

  何谓“第五项修炼”?借助周星驰饰演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的一个情节来做个引述,电影中讲到“武状元苏乞儿”学习参悟武学秘笈“降龙十八掌”的一个细节,即十八掌仅仅只有十七招,而第十八招竟然只是一张空白纸!在最后与敌作战最危急的时刻,一阵不经意的风,让前十七招瞬间连成一个整体,这触动了苏乞儿系统思考的灵感,他终于领悟了这最厉害的第十八掌原来竟是前十七招的结合。

  “第五项修炼”与“降龙十八掌”的命名取意相同,不仅是因为它有五项修炼的内容,而且第五项修炼的内容是全部思想的精华所在,是前四项进行整体系统性的关键。这五招分别是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第五项修炼》不是一本讲如何实务操作的管理操作指南,它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内在的修炼。管理实质上是人的一种行为艺术,人的一生各种活动无时不刻都处于管理的范畴之中,现代社会随着对于人的个体价值的高度重视,各种组织不再被视为毫无生命的利益团体。

  《第五项修炼》就是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一个讯息,组织不是无生命意义的整体,它是由一个个性鲜活的个体人组成,因而,组织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价值,有自己的追求,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作为组织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这就有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总而言之,管理如人生,不论是个体人还是集体组织,都应该活出本应有的生命价值。

  (二) 《第五项修炼》的理论性

  目前,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急需的是,一部能教育管理人员如何操作管理实务的书,翻看这样一本近于管理哲学的书看似远不如企业培训来的更有实效。我们不妨做个对比,一部经典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流传了上千年,在短短十三篇关于战争理论的叙述中,其实真正具备普遍指导意义的是前几篇关于战争形而上学的叙述,一部千年前的小书是如何囊括几千年来不计其数的具体战争、战役,以至于当代著名美国西点军校都将其列为必读书目?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一个经典的理论想要散发持久的价值,就需要从人们的理念上进行指导,让人们从心灵深处能够得到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体会和启发,而不是具体地简单地去阐述一场战役的如何实际操作。所以,如果想从本书中找到如何迅速实现高效管理、如何在竞争淘汰中迅速获胜的绝招,恐怕就会令人失望而归。但是,如果你能够理解并接受这本书的理念,从你身边周围的环境开始,去尝试用此信念支配下的另外一种心态和行动来看待同事上下级之间的交往与过节,我想你一定会逐渐感觉到生活和工作变成了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

  有时候,我更多的感觉“第五项修炼”是体现了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和组织中的每个个体生命,不应再把商界中的竞争看作一种自然生存法则的无奈。而应该是,在组织内部的和谐发展和对世界的创造与贡献中,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从而获得生命的真谛,让经济管理具有了一种终极人文关怀的意义。

  二、“五项修炼”的精神主线

  (一) “五项修炼”的精神探源

  新世纪我们面对着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它充满着危机与挑战,也充满着机遇与成功。那么,社会上不同的组织,尤其是企业,应当如何进行对应的调整与改造,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有效的生存和发展呢?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1990年在《第五项修炼》一书,抓住了未来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生存所需具备的优秀品质——“学习”,彼得·圣吉博士所说的“学习”,不能做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理解,以为它只是指吸收新知识,获取新信息,以使个人适应新环境。这里说的“学习”应当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学习不仅限于组织中的个人的学习,而更强调集体的学习,即“组织化的学习”;二是此种学习所涉及的思维方式或心智模式的转变,已不同于学懂或学会某一领域的某一具体知识,而是深入到哲学的方法论层次,它是要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习惯,下力气强制和约束自己进入新的心智模式,以破旧立新,摒弃陋习,这是一种修炼,并要实现心灵的感悟;三是这种学习应是终身持续不断的。

  彼得·圣吉博士学习理论灵感来源于他对于学习是人天然本能的认识,他认为,学习本是人的天性,人的绝大多数行为、知识和能力,并非天生的本能,而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在社会还处于生产力相对较低,人们普遍贫困落后的情况下,人们追求的主要是物质性的财富,工作是获得财富的手段,因而工作观是工具性的。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普遍开始变得富足起来,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要充实和发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就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和动力。于是,学习被提高到与人的生命意义相联系的高度上来,学习成了生活中关重要的因素,人就需要活出生命的此种真谛!

  在彼得·圣吉博士之前的管理学者大都是用西方传统的片断思考方式看待企业,将企业管理切割成各功能管理。但是,一面镜子被分割后再拼合起来,还会恢复其原貌吗?彼得·圣吉博士突破了原有方法的模式,以系统思考代替机械思考,以整体思考代替片断思考,以动态思考代替静止思考。彼得·圣吉博士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观察企业的问题,而是积极探寻本源,试图通过一套完整的修炼办法提升企业的“群体智力”。

  彼得·圣吉博士认为,企业要适应市场复杂多变的形势,只有加强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使企业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企业,也就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

  (二) 以人为本的精神主线

  在本文第一部分题解中提到,“五项修练”是一套完整的管理技术体系,包括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个部分。

  “自我超越”要求人们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组织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正是植根于个体对于习的意愿与能力;“心智模式”,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我们行为的影响,例如对于常说笑话的人,我们可能认为他乐观豁达,对于不修边幅的人,我们可能觉得他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其实它影响我们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图像、印象等;“建立共同愿景”,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不是因为他们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因为衷心想要如此,将个人的愿望整合发掘出共有的“未来景象”,这将能帮助组织培养成员主动、真诚地奉献和投入,而非被动的遵从;“团体学习”,在运动、表演艺术、科学界,甚至企业中,有不少惊人的实例显示: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团体拥有整体搭配的能力,团体学习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

  最后是“系统思考”,我们知道,当乌云密布,天色昏暗时,就快要下雨了;当暴风雨过后,地面的水在渗入地下时,天空就会放晴。这一切虽有时空的差距,但事实上它们都息息相关,且每次运行的模式相同,每个环节也相互影响。这些影响通常是隐匿而不易被察觉的,惟有对整体,而不是对部分深入地加以思考后,你才能系统地了解这一切。企业和人类其他活动,也是一种“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行动相互牵连,彼此影响着,这种影响往往要经年累月才完全展现出来。身为群体中的一小部分,而想要看清整体变化,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通过刻意的学习修炼才能培养起系统意识。

  “五项修炼”的本领尽管集中在“第五项修炼”的“系统思考”上,但“五项修炼”的背后一直有一条精神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人的作用。“五项修炼”是管理的艺术,也是人的艺术,是生命的艺术,正因为重新认识和发现了人的价值,才会让我们去“自我超越”、“建设良好愿景”、“改善心智模式”、“注重团队合作学习”,是人将这些加以系统化思考,只有人才能进行“第五项修炼”。

  但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又是如何将这一切纷繁复杂的事物做到系统化的整理与思考的呢?没有人能在头脑里装进所见所闻的一切,所装的只能是对重要事物的印象、看法和理论假设。人们依据所得的印象、所拥护的理论假设和所形成的看法、观念,构成了认识周遭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标准方式,就是这里所说的心智模式。

  我觉得,彼得·圣吉博士心智模式的提出,相对于“第五项修炼”的“系统思考”而言同样具有非常重要意义。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一些很好的想法、直至经过小规模试验的成功经验,为什么在实施和推展中都困难重重?彼得·圣吉博士告诉我们:“常是因为和人们深植心中、对于周遭世界如何运作的看法和行为相抵触。”看来,要进入“真正的学习”,正确地认识和改造周遭世界,就必须注意检视、改善自己和有关人员的心智模式。领导者不能只做规划者、业务上的咨询者,还必是一个心智模式的管理者。

  人们的心智模式,是由存在决定,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面对相同的事物,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描述和理解,常是由于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心智模式进行“选择性观察”的.结果。

  心智模式是可以改变的,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从一定意义上讲,心智模式能不能适应现实是组织和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经常检视,才能察觉心智模式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改善它。特别是在变革时期,更要注意检视,找出差距,加以改善。如果是领导管理者,不仅要检视、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还要帮助别人检视、改善心智模式,保持和发扬组织的优势,同心协力做好工作。

  心智模式修炼的第一要务是“检视”,第二是找出一套精心的价值观,第三是发展面对而的学习机能,第四是建立必要机制,把组织成员的心智模式纳入管理之中。检视,就是通过“反思”和“探询”“把隐藏在企业重要问题背后的假设找出来”,特别是决策者们的共有心智模式一定要找出来,否则“组织的行为将限于熟悉而安适的范围之内”。大多数的成年学习者极易掉人自己的陷阱—“习惯性防卫”,因而无法审视自我心智模式,也学不到如何改善自己心智模式的技能,所以“检视”极为重要也极为困难。

  心智模式的学习技巧,“可以划分为两种广泛的类别:反思的技巧和探询的技巧。反思的技巧用来放慢思考过程,使我们更能发觉到自己的心智模式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行动。探询的技巧则是关十我们如何跟别人进行面对面的互动,特别是处理复杂与冲突的问题。”

  三、传统文化角度观照西方管理理念

  (一) 文化观照《第五项修炼》小感

  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五项修炼”十分重视人本价值视,这和几千年来华夏文明的重“人”的思想核心不谋而合,而且“第五项修炼”的很多思想来自于东方智慧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一种融合的趋势。今天,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化渊源的古老国度,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彼此间碰撞交汇,我们应该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在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外来文化的承接中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和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宗,兼释、道,三家虽殊途但是在思想核心上当属同归。它们所处理的无非“天”、“人”、“地”之间的关系且以“人”作为三者的核心要素,前两者的关系尤为受到关注,故古人强调“天人合一”,便是指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的思想。

  这种思想有种种表达方式,并反映在中国传统文化各个角落。例如,儒家经典《易经》所述,宇宙中的一切万物都是由太极生发而来的,虽然万事万物表面上看起来彼此不同,纷繁复杂。其实他们都是一个来源,都统一于“太极”,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系辞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看来,人与天地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人与万物的关系,也不是互斥的关系,而是共生共处的关系。古人运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去把握研究对象的时候,首先就是从整体出发,通过取“象”,并在“象”的转换与流动中进行直观或直觉、内省与体悟。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整体思维并不是像西方科学思维那样,在研究对象时,把研究对象抽象为一种静态对象或模型,而是把整体看成是一个处于无穷变化中和发展着的整体。因此,古代的先贤圣哲不仅能把人与自然看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还能看到“天人合一”的整体处在水恒的、无穷尽的变化、发展中,并据此审时度势,提出自己的宇宙观和社会改造方案。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整体思维主张在主客体的统一中把握整体系统及其动态平衡,其根本目的是维持整体自我的平衡,稳定完整以及必需的持续、长久。其“和合”、“兼有”、“阴阳之道”等主要形式与圣吉·彼得博士的系统思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契合。

  “和合”是指文化中诸多元素在相互冲突中实现自身优质成分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过程,它突显出整体的稳定性要求,正如彼得·圣吉博士说的“一个反复调节的系统是一个寻求稳定的系统”而“大自然倾向于平衡”,一旦我们的决策“与那些平衡的原则背道而驰”,会因此“付出极高的代价”;“兼有”则要求从对立的两个方面来思考问题,在彼得·圣吉博士看来,也就是不要对一个组织及其运行中的问题作“瞎子摸象”般的处理,在组织设计的方式中,也要使人们注意“重要的互动"关系,不要实行“硬性的内部分工”;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的交替变化让我们自然地想到了彼得·圣吉博士所制订的系统环路,无论是增强环路、调节环路以及其中的时间滞延,都让我们感觉到了整个内部蕴藏着无限的动机和巨大的变迁循环。

  结 语

  读毕《第五项修炼》,想起曾有学者戏言,“如果专业学的不是管理学,那么会非常迷茫,因为不知道管理学研究什么,但是如果您的专业是管理学,会更加迷茫,因为您不知道管理学会走向何方”。这恰如人选择生命的方向一样重要,西方的管理学理念的确给我们以极大的启发与思考,但是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管理“圣经”。


【《第五项修炼》读书笔记6000字】相关文章:

《第五项修炼》读书笔记09-14

第五项修炼的读后感2000字09-03

《第五项修炼》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07-27

职场情商修炼10-24

瑜伽入门修炼方法09-16

青青修炼手册简谱10-15

职业道德修炼08-21

俄罗斯留学修炼指南11-21

领导力修炼技巧09-23

如何修炼领导力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