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读书笔记

时间:2018-10-1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今天去看了东方快车谋杀案。高中时英语课上看过原著,也算是重拾了旧日情怀,全程心里揣着剧透,看到部分台词时和老铁相视而笑。我是个很胆小的人,从来不敢看悬疑、惊悚题材的影视作品,看到某些镜头的时候吓得不行,甚至错漏了很多推理的细节。好在这次不是独自坐在影院里,好在导演时不时的穿插一些小小的幽默。

  当时读原著时的想法很简单,当年的凶手活该付出代价,十二位乘客无非是在伸张正义而已。但是现在学了一年多的法律,再看同样的,却会想很多东西。也忽然间明白了为什么波洛会在两种解释之间如此犹疑,如此挣扎。

  在法律上,杀人者必须得到制裁,任何一个违法的人都不应当逍遥法外,尤其是在一个自诩逐渐走向文明的、法治的社会,同态复仇早就应该被禁止。但是在道德上,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都不能对十二名乘客的行为课以任何的谴责。将心比心,谁没有家人,谁没有朋友呢。

  所以问题在于,私人化的复仇行为的出现,是不是说明了法律制度本身的疏漏呢?既然存在着这样的漏洞,法律还能否等同于正义呢?或者说,在那些受到伤害的人眼中,法律还能否代表正义,能否给他们安全感呢?

  正义究竟是什么,这本来就很难说得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天平。另一部电影《守法公民》讲述的也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同样的发人深省。法律究竟有没有可能达到绝对的正义,真的很难说。我们一直在争执死刑的存废、争执司法程序的变革、呼吁为社会上种种变态的行为立法规制,但是归根结底,无论哪一种制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即便在当代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难保能适应未来发生的种种情况。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无限地接近正义。

  小说中的世界毕竟有别于真实。在东方快车的世界里,当法律与正义相偏离的时候,波洛最终选择了第一种解释,选择了他心中的正义。而在他的最后一案中,他终于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法律永远无法制裁的罪恶,于是他痛苦地选择了自己的审判,而后也终于在痛苦中离开。

  所以,我们真的会发现,法律可以制裁行为,却无法制裁人性。因为人性太复杂,太多变,仇恨、愤怒、欲望、利己、恐惧、怠惰,这些都切切实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里,无法定量,更无法裁决。庄子在千年之前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善恶就是这样复杂地交织,无法真正剥离。所以,相比于那些道德高点的圣人,我们会更喜欢那些有过善恶纠缠、爱恨掺杂、一番鏖战过后能够忠于自己内心,能够完成灵魂救赎的人。因为他们更真实,因为他们更像我们自己,因为他们更像我们最终希望做到的样子。

  但是,我不认为我们为法治而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即便我们无法到达绝对的完全的正义,为了一个更文明、更包容、更温暖的社会,我们也应该一直一直地努力下去,至少,无限接近正义是一个更积极的、也是一个值得期待、值得奋斗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行进的东方快车也象征着人类对于这种正义的追寻吧。虽然中途会遇到雪崩、会倾斜、会停滞,但最终它还是在风雪中继续前行。愿车上的人能够完成他们的救赎,找到真正的安宁。愿侦探波洛。愿我们。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书笔记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