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书笔记(精选23篇)
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又过去了,我们对人和事情也有了新的看法,需要进行好好的总结并且记录在日记里了。在写之前,要先考虑好内容和结构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安妮日记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1
在我得书橱里,有一本我特别喜欢得书,它就是—《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是犹太小女孩安妮写得一篇篇日记,她写得是二战期间密室里得人得生活。安妮原来居住在德国得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来到荷兰得阿姆斯特丹。在她生日那天,她收到一本精美得日记本做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在密室漫长得25个月内,她用她得笔,用她要做个作家得梦想,记录下了密室内每一天得事情和自己得成长。
现在我们阅读《安妮日记》,不但可以读到历史、战争、种族迫害,还可以读到安妮得期盼、成长与困惑以及她对和平得向往。在读这本书得过程中,我能时刻感受到安妮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阅读和学习得态度,虽然安妮处在那么恶劣得环境中,但她仍然满怀着理想,身处逆境不气馁、不屈服。我觉得我还要学习她善于思考、努力学习得品格。再想一想,安妮生活在战争时代,生活在不见阳光得密室中,但她仍然坚强乐观、努力学习。而我们呢?生活在和平时代,却身在福中不知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和安妮比起来,我们缺少着努力和勤奋。
通过读《安妮日记》这本书,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得生活,努力学习,为将来实现自己得梦想打下基础,谢谢安妮给我们留下得宝贵得精神财富,愿它伴随着我们成长。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2
昨天,我在书店里看见了安妮·弗兰克著得《安妮日记》,这个作家英年早逝,只活了16岁,这部书写了她16年得童年生活,我看了十二分同情他们。
这本书讲述了:1929年,安妮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得一个犹太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弗兰克一家移居荷兰:一次,安妮过生日时,收到一本硬皮笔记本,安妮十分喜欢,给这本日记取名叫“吉蒂”她在上面写日记,写他得喜怒哀乐和她心中得小秘密,一切都那么美好,但在1942年6月,德军占领了荷兰,为了逃避盖世太保得搜捕,父亲带着一家人躲进了办公室得密室。几天后,另一家也挤了进来。在这不随意活动得日子里,安妮接着写日记。时间慢慢流逝,安妮想着可以快点告别这个充满死寂和饥饿得囚牢重返校园。后来她真得离开那里,不过去得是集中营,1944年8月4日,弗兰克一家被发现,后来,凡丹一家和安妮妈妈伊迪斯去世了,安妮姐姐玛格丽特支持不住了也去世了,1945年3月,差三个月满16岁得弗兰克死于伤寒。战争结束后,只有安妮父亲一人生还。他整理出版安妮隐匿期间得日记。
读完之后,我十分同情他们,他们一家和凡丹一家、公司职员,真得好可怜,战争这样无情,伤害了许多无辜得人们,我好同情他们,我和安妮一样,渴望和平,全世界人们一起生活,从此不再有战争,让我们化敌为友,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3
我偶尔也会从一些书籍上了解,看到一些犹太人在曾经遭受到得苦难,但看了《安妮日记》之后,我更加体会到了犹太人那曾经铭心刻骨得痛,就如同当时可恶得日鬼子侵略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样得痛,痛入骨髓。
这本书是从一位少女:安妮得角度出发得,写了一位少女对当时德国法西斯侵略犹太人得看法、悲愤和无能为力,还有自己以及自己家庭在这一事情是得遭遇。事情是这样得:安妮本来和爸爸皮姆,妈妈和姐姐玛格特幸福得生活在一起,还有莱丝、月波等朋友,虽然和家人、朋友有时候也是会闹矛盾得,但一般时候还是会相处得很快乐。
但是,渐渐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开始迫害犹太人,开始不可避免得种族歧视。外头得风声越来越紧,安妮一家没办法,只好放弃家中得一切和小猫莫耶,躲进了位于爸爸单位得秘密后屋,开始了逃亡生活。跟弗兰克一家一起躲进秘密后屋,跟弗兰克一家一起躲进秘密后屋得还有范达恩一家,后来又来了牙医迪塞尔。但是秘密后屋之间得人与人相处并不好,饭菜难以下咽,衣服破破烂烂,环境恶劣,让所有人得脾气都不好。但是安妮一直乐观,直到最后秘密后屋得人都被抓了去……
安妮在这么一个恶劣得环境下依然乐观,坚持“写信”给日记本姬蒂,乐观面对生活与艰苦,而生活在幸福中得我们为什么不呢?当然,当她被抓去得那一刻让所有人都心痛不已。现在,让我们祝福犹太人吧,请他们忘掉痛苦,重拾未来!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4
今天我读了安妮日记,书的作者——安妮,同样是这场经历的受害者。她以第二人称的形式将纳粹分子的暴力行为统统记录在日记本上,使后人有机会了解真实的历史进程。同为犹太人的安妮,十分怨恨纳粹的'不讲道理的行为[将犹太人赶尽杀绝],她认为这是不人道的。
安妮是幸运的,她和她的家人以及爸爸同事的家人藏在了一个名叫后屋的地方,并在此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安妮又是不幸的,她生得一副美人坯,却是无辜受害的犹太人,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5
不愿去回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全球性的战争,一想起它,脑中便会浮现出遍野的尸首和撕裂心肺的痛苦呻吟,我不要看到不幸的泪,不要看到绝望无助的眼神,我要听到全世界人民高声颂读渴望世界和平的赞美诗,而不是吟唱无助的咏叹调。
初涉《安妮日记》大约是在两年前吧,好奇的我与一名犹太小女孩进行了一番心灵的交流。正是这番不寻常的交流使我的心灵有了如此的震撼与触动小女孩名叫安妮,出身在一个犹太家族,父亲是一家糖果公司的老板,因此小安妮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然而,正值豆寇年华的小姑娘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有悲惨遭遇。希特勒发动了对波兰的突袭战,二战由此爆发,接下来便是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无奈的安妮一家悄悄躲进了父亲公司中的一间密室,躲避战争。然而,他们最终还是被发现了。安妮一家被凶恶的纳粹党徒关进了令人窒息的集中营。但是,安妮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她坚强,她努力。她每天在发黄的床榻上悄悄记录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念我坚信,这么一个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少女有理由活下去,并且活得更为出色。出人意料的是日记突然中断了,无奈的她终于含泪倒在了黑暗中,但是她的精神并没倒,坚强的犹太人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法兰斯政策倒台了,她们获得了重生。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动,有为安妮的不幸而感到悲伤,也有被顽强的.犹太人民的斗争精神的感动,的是对那种黑暗独裁统治的憎恶、不屑与鄙视。我悲愤,为什么有人在制造不幸,难道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战争是维护利益的仅有手段吗?我怅惘,为什么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就像桃花源一样,蒙太奇也好,乌托邦也罢,但那儿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男女老少平等博爱,愉快地生活在一个宁静的世界,但这可能吗?是的,我敢说可能。因此,我希冀,希冀我们的世界停止战争!希冀白色的和平鸽在这方乐土抛下橄榄枝,希冀我们的人生色彩斑斓。
听,远处传来了颂读赞美诗的声音,浑厚而圆润的嗓音萦绕在我们耳际——人性的光辉!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6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安妮日记》。书中描述了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出生于1929年德国的法兰克福。家中住着和蔼可亲的父亲,美丽善良的母亲和聪明的姐姐,一家四口过着富裕、安宁的日子。可好景不长,1933年法西斯来了,并对犹太人伸出魔掌,进行残酷的迫害。无奈之下,安妮一家人只能移居到荷兰,在这儿,安妮开始上学,并写起了日记。
这时,法西斯已侵占了荷兰,为了避免屠杀,安妮一家开始了隐居的生活。读到这儿,我的眼眶已经经润了,想当年还是在战争时代,非常危险,这会儿法西斯又来侵占国土,隐居的安妮没有幸福、友情和快乐,只有一本日记陪伴着她。白天不能发出声音,连走路的'脚步声也得非常轻,只能在晚上才能开窗,说说话。食物也是公司里的好心人送来的,没有什么荤菜,就连蔬菜也是不那么好的。
当我读完了这本《安妮日记》时,再回想起往事,觉得自己比安妮要幸福得多!之前我总是叫爸爸妈妈买这买那,再想想安妮是多么的苦,所以觉得自己太不应该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深深打动了我,使我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幸福,但是一定要记住,比你不幸福的人还有更多!
《安妮日记》认我明白了:知足才能长乐!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7
这一段时间,我读完了《安妮日记》这本书。对于《安妮日记》,其实我早有耳闻。这本书根据一个犹太少女写的日记编写而成。它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犹太少女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她生日时,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在漫长的25个月中,她用她的笔记录了她在密室里的'每一天成长经历,并对战争、反犹太主义、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宗教等问题进行了反思。
我了解到,自从1993年希特勒法西斯政权执政以后,开始对犹太人进行残酷的迫害。一连串的专对犹太人实施的专制出台。法律规定,犹太人必须佩戴一枚黄星;犹太人必须交出自行车,并且不许乘电车;犹太人只许在下午3——5点之间去买东西,而且只许进犹太人开的超市等。
我觉得希特勒太残忍了,犹太人也是德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对他们?非要把他们赶尽杀绝才肯罢休?在为犹太人抱不平时,我真正地领悟到安妮热爱生活和学习的人生态度,永远满怀着理想,身处险境不气馁、不屈服。我要学习她善于思考、敢于深刻剖析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的品格。
在此呼吁一句:愿天下永远和平!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8
“只要我还活着,能从满布灰尘的旧窗帘布缝里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这样乐观、坚强而又令人辛酸的话语出自安妮弗兰克的笔。《安妮日记》它不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它是一个女孩最真实的手笔写下的一部日记,一部感动世界的日记。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萌生了一种从前阅读时从未有过的感受,这一个十五岁的少女写的一本日记,一本普通的日记,是有怎样的力量,感动了世界呢?我带着好奇与期盼进入了这个故事。安妮弗兰克是一个犹太少女,她在13岁生日时,得到了一份别致的礼物:一个花格布料封面的日记本。她称她为“吉蒂”,与吉蒂分享心事,当做自己最知心的密友。为了躲过纳粹的破害,一家人躲进了一间“密室”,密室里还有同样患难的其他4个人。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多话的'13岁女孩。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担惊受怕。这一切差一点把安妮逼疯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泯灭的希望
安妮几十万字的日记,就是在这间荷兰阿姆斯特丹263号的密室中写成的,对吉蒂这个密友,她毫无隐瞒的坦露,对饥饿的嘲弄,恐惧的倾诉,对于自己的乐观与一闪而过的悲伤和失望,对爱的渴望,对青春期母女的冲突……对,《安妮日记》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以一个少女的眼光,观察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尤其是青少年带来的创伤。
最终,安妮在密室里的八个人,全部因人告密而被关进集中营,安妮和姐姐玛戈因传染上斑疹伤寒而悲惨的死去,她没能看到期待的一刻。
安妮虽然长久的闭上了双眼,而我们也再也看不到下一篇安妮日记了,但她的乐观、勇气、感恩于爱,长活在亿万世人的心中!《安妮日记》,它寄托了一个少女的美好愿望,记录她对自己的思考,感动和启迪着我和更多人。愿安妮能将这温暖永远留在人世。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9
《安妮日记》真实记录着安妮弗兰克作为一个成长少女从一九四二年六月十四日到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的的情感困惑、与父母的矛盾冲突、思考生活、自我反省、对生活的态度。
读书有感:日记是人们语言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安妮日记记录着安妮的真实生活和情感,其写日记的过程也是安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展现自我
思考生活一个过程,当安妮陷入某种情绪时,写日记发泄情绪。我们可以从日记中了解的安妮弗兰克,从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的日记中,我们得知作者的十三岁生日是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那天作者很开心,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五日的日记得知,作者的好朋友是莉茨?古森斯、撒尼?豪特森和尤碧斯?德?瓦尔,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日的日记中得知作者把日记当成朋友,并且给日记取名为基蒂,其写日记的原因是我没有像日记一样真诚的朋友,可见作者觉得其内心是非常孤独寂寞的,其写日记是为了倾诉,我们还得知作者家庭情况和生活环境,作者与父母和姐姐住在一起,他们是德籍犹太人,由于他们是犹太人的身份,一九三三年移居荷兰,当时希特勒的反犹法使很多犹太人家庭遭了殃,他们的生活充满艰辛,一九三八年的大清洗也使安妮的亲戚被迫背井离乡,真正的苦难是从一九四五年开始,战争不断,德国最后占领荷兰,各种反犹法令在荷兰接二连三,犹太人必须带黄色的大卫星,必须缴上他们的自行车,不可以开车,乘电车,只能在三点到五点到挂有‘‘犹太商店’招牌的店买东西,犹太人到晚上八点必须进屋,犹太人不许去剧院等娱乐场所,不得参加公开体育活动和运动场地,上学只能去犹太学校等各种反犹规定。一九四二年七月九日日记得知安妮一家与彼得·凡·达尔恩一家为了躲避法西斯的迫害来到安妮爸爸公司的大楼密室秘密居住下来,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密室生活。
十三岁女孩本应该自由无虑的玩乐、和闺蜜看电影、逛街、去公园赏花、上学……现在却因为战争甚至是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而失去了这些权利,被迫困在阴暗的密室里生活,她甚至不知自己是否能活着走出密室。在这么压抑是状况下,安妮在日记里这么说道你一定想听听我对躲起来过日子的想法。这个嘛,我只能说我还不是很清楚。我想我在这幢房子里永远不会觉得宾至如归,不过这并不表示我讨厌它。我们像在一幢奇怪的公寓里度假。在当前这样的时代,的确很难:理想、梦想和宝贵的希望也在我们心中浮现,但只有被残酷的现实压碎。我没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抛弃,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来那么荒谬,那么不切实际。可是我仍然紧抱着它们,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我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过了一辈子,结果白活。我要有用,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所以,我非常感谢上帝给了我这个天赋,我利用这天赋长进,并且表达我内心的一切。,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安妮的乐观让我感动不已,我希望在面对困境时能像安妮一样乐观的面对,能不忘记自己的最初梦想,仍能感恩生活给予我的一切。
十三岁的安妮比现在同龄普通女孩想得更多,思考得更多,更深刻。她对生活的思考让我印象深刻,令人深思。如安妮对战争的思考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安妮对幸福的思考我们全都活着,但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活着,不知道去向何方,我们活着的目的都是享受幸福,我们的生命多姿多彩,本质上却没有两样,我们三个人都生活在普通的家庭,我们都有机会学习,都有取得成功的可能性,都有最求幸福的`理由,可是……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来争取,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你想获得幸福,就必须刻苦工作,积德行善,而不是懒惰和赌博。懒惰也许看起来很容易,但工作更可以带来满足感。安妮对良知的思考平静的良知让人坚强。
日记写到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就结束了,书中没有提到安妮命运如何,我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才得知在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于有人密告的原因而被德国警察逮捕。数日后所有人被转送到荷兰的威斯第包克集中营,一个月后隐秘之家的八个人被转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之后,安妮与姐姐又被转送到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1945年3月姐妹都因伤寒死于营中,距离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被英军解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其他隐密之家的成员除安妮父亲之外,都死于集中营之中。我想《安妮日记》的这本书之所以这么有名,当然这并不仅仅是讲述了一名成长少女的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当时二战法西斯对人民的破害的目击报道。这本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铭记历史,铭记战争对人们的伤害,今后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悲剧。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10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安妮·弗兰克被德军迫害,无奈之下只得藏身密室两年时的生活。安妮从13岁生日(1942年6月12日)写起,一直写到1944年8月4日整整两年多。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共计八位“室友”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的真实生活与对战争的厌恶与恐惧。当她13岁生日时收到一本日记当生日礼物后开始写日记,日记中,她常以“亲爱的凯蒂(她为日记本起的名字)”为开头,体现出了她将日记本视为极其重要的知己,向它说出自己不敢说也不能说的关于渴望和平,对德军不满的话语,我能感受到这个不满16岁地少女希望停止战争的迫切和她真挚的情感。她朴实的文字,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事实往往是不公平且极为残酷的。虽然他们已经极力躲藏,可是最后还是没能躲过被捕这一劫,她不幸在16岁那年离开了。战后,朋友将安妮的日记交给了安妮的父亲,她的父亲是战争中唯一幸存的人。在她的日记里写到: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的愿望终于能得偿。安妮在写日记的两年多里,生活困窘到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地步,连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饮食起居在他们眼里都变得十分危险,他们还得极力降低各种声音的音量,即使是咳嗽,打喷嚏都不能发出声音,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八个人的.生命安全。安妮多次写到她自己和室友们对阿姆斯特丹的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她在见证着战争与迫害的生活中艰难地活着,不过,她坚持着过这种地狱般的生活,唯一能让她毫无保留地吐露心声的对象,便是这本日记,并且这本日记也是见证逃避纳粹迫害与战争的恐怖为数不多的有力见证者。它告诉我们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在面对战争、种族迫害中顽强地成长。
二战虽然已经过了六十多年,但是,安妮的日记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深刻反思,认识到和平的重要和生命的可贵。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11
安妮有一本心爱得日记本,这本日记本是安妮得最好朋友,安妮给自己得好朋友取名为“基蒂”。
对13岁得安妮来讲,这本日记本就像打开一扇门,它通向成长,通向无限得希望。
安妮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机会回味这一切了,因为,同时拉开得是战争得序幕,随着警报得拉响,噩梦就开始了。而她面对死亡得阴影,她得心灵一直是和平与真挚得。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得生活看作是有趣得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得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得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得梦想,安妮我最大得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得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得内心,是善良而美好得。”
让我们为他孩子气得顽皮、倔强、焦躁、苦恼感到理解和同情;我们更为这样一个年仅十四五岁得孩子对自己得严格要求,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沮丧,反而勤奋学习、怀抱理想得顽强性格感到钦佩。他在日记中记载得战争给人们带来得恐惧,犹太人得悲惨遭遇时法西斯罪行得铁证。
特别令我感动得是,安妮见到理想被粉碎,人性得丑恶暴露无遗,世界正在变成荒漠得可怕现实,感到无比痛苦得同时,她还是会坚持自己得信念和理想,不屈服于失败,反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从日记本看出,安妮有文学天赋,假如不是因为黑暗得势力扼杀了这个生命,那从此世界上就有一位出色得作家了。
啊!我为安妮感到骄傲。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12
《安妮日记》是妈妈推荐给我读的一本书,据妈妈说她小时候读完这本书很受震撼。我在寒假期间也阅读了这本书,读了之后我也不禁受到了震撼,我还想把这本书介绍给更多的读者。
《安妮日记》的作者是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这本书记叙了在荷兰被纳粹占领的两年中,13岁的犹太少女安妮一家躲进狭小的密室中,他们犹如坐在一个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脚下是滚烫的岩浆,火山随时都有喷发的可能,愤怒、恐惧、绝望、悲伤、甚至濒临崩溃,就是在这样一个极端与特殊的环境下,安妮从没有绝望!坚持学习写日记,记录了周围环境、人与事对自己的.考验、磨砺和成长的经历。她盼望世界和平,自己能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她用她的坚强快乐去鼓舞身边那些绝望到极点的大人们,使他们重燃信心和勇气。
也许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轻言放弃,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而怨天尤人,安妮的故事会给我们启迪和激励。她那种历经磨难而乐观向上的态度,身处绝境却不放弃希望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学会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13
书是多姿多彩的,从书里得到的不只是道理,有时还会解难题,当然也会给许多我们丰富多彩的知识,还有那书中的奥秘。
从《安妮日记》中我看到安妮在密室里痛苦的生活。在密室里,他们惊险的举动,生怕被警察知道。我知道密室里是极其枯燥和烦闷的。从日记上看,那里的密室没有阳光、没有快乐,恐惧而折磨着他们。他们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到他们生命最后一刻,这一点我非常赞赏他们。所有的自由再那里一切都淡化了。
我明白了战争带来了痛苦和死亡,他们希望的.是和平、幸福地生活。这种历史、战争、种族的迫害。安妮却是以日记的方式写出了法西斯邪恶的战争,谴责了毫无人性的种族的歧视。她对情感的渴望,是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她善于思考任何问题,敢于深刻分析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提升自己的品格。还有日记一直陪伴着她,把她的心里话写出来。让我知道安妮的精神很可贵。
战争这个词很可怕。因为战争可以死去数百万无辜的老百姓,这就是最可怕的灾难。在我们这个年代,上海很和平,但是别的国家有可能在战争。而可恶的子弹还在伤害无辜的人。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14
今天,我把《安妮日记》这本旷世著作读完后,深有感触。
她是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女孩。13时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她用这个本子记录了和家人为逃避纳粹迫害躲在密室里度过的两年隐蔽生活。在距离16岁生日只差3个月的时候,她死在贝尔森集中营里。1947年,她死里逃生的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出版。这本被转译成几十种语言的日记让她的名字深深的烙在了人们的心中,她就是安妮·弗兰克。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道1944年8月1日,记载了她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的生活与情感。她一直对生活充满希望,只是悲伤。痛苦。别离让她过早的体会到人生的苦与悲。但她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坚强和自信。
当我读到“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这句话时,我被深深震撼了,安妮是多么的坚强与自信,她对生活有多么大的憧憬,对外面有多么大的向往。
当我读完这本书,安妮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久久不能抹去她是多么的坚强啊!
安妮死后,他的日记被翻译成55种文字,销售约2400万册,成为仅次于圣经的一本最畅销的读物。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坚强。勇敢与自信,希望你们也能读读这本《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15
去年暑假,我读了世界名著《安妮日记》这本书,它得作者是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安妮·弗兰克曾被世界人民称作——永远得天使。她也是我最崇拜得作家。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十三岁得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得顶楼上,他们在密室里生活了二十五个月之久。这段时间,安妮用她得笔,记录下在狭窄得空间里自己得成长。在面对死亡得恐惧中,她开始思考战争、自然、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得、对生命有很深感悟得人。
大家为了纪念这位永远得天使——安妮·弗兰克,特意拍了《安妮日记》这本书,《安妮日记》这部电影,造了安妮·弗兰克得纪念馆。
安妮·弗兰克在写完《安妮日记》这本书后,留下了一句话,她说:“我能感受到百万人所遭到得苦难,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生活看做是有趣得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得美丽开端。”这句话已经深深地印在我得心里。令我一生受用不尽。
这本书令人得泪水流个不停,但却让我有了对生命得感悟。
现在,看了我介绍得《安妮日记》,大家一定也喜欢上了这本书了吧,也很想读它了吧!找个机会一定要读!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16
上周我从爸爸那里得到了一本书——《安妮日记》,今天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书留给我太深的印象。书的作者是一位仅12岁名叫安妮·弗莱克的犹太女孩,她出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张突如其来的传票让安妮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突变。由于希特勒开始了对犹太人大规模的肆意屠杀,安妮一家不得不被迫开始了躲避的生活。在安妮父亲的好朋友:梅璞、伊莉、寇佛斯的帮助下,与温达安一家、牙科医生杜瑟尔,度过了25个月之久的密室生活。由于有人告发,被抓入犹太人集中营,之后,只有安妮的父亲弗莱克先生一人逃脱噩运。安妮的父亲深切地怀念家人和朋友们,将收集和整理好的安妮日记公之于世。
这是一本由安妮自己记录下被抓前生活的日记,她非常亲昵地为日记本取名为“基蒂”,在“基蒂”的记忆里,记录着发生在密室里25个月的日日夜夜的事件,更多的向我们展示着安妮的喜怒哀乐。她在这被自己称为“人间天堂”,又是“绝望深渊”的密室里,仅仅生活了25个月。她和姐姐玛格在努力学习,期盼在离开密室后,找到一份工作,而她更希望成为一名作家或艺术家,为此,她充满了信心。坚毅开明的父母,不仅带给安妮很大的影响还有深深的关爱,即使在密不透风的密室里也不错过任何一个欢乐的.节日。
她在密室里由不安、恐惧渐渐变得沉稳、机智。在和密室里每一个人的相处中,她学会了观察思考。她能理解,温达安先生总能在烟灰缸和雪茄之间得到满足;也习惯温达安太太总在唠叨个不停,把挑剔别人的毛病当成一种乐趣;对于皮特,由不喜欢变成了好朋友,他们在一起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憧憬;对牙科医生杜瑟尔,安妮觉得他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人,也是个好人……
在安妮日记里,每个人都没有在黑暗里变得软弱,而变得勇敢、谨慎和机智,安妮从每个人身上,都能学到很多,所以她感觉自己是个幸福的人。当她坚信幸福的曙光已经开始照耀时,罪恶之手却伸向了密室里的他们,我不由得从心里敬佩这位犹太女孩。她变得坚强和勇敢,她不会轻易受别人的影响。知道自己在软弱时,一定要有所改变。我面对困难,为什么我就不能设法克服自己的缺点,去更好的锤炼自己的性格呢?
安妮并没有真正的离去,她活在她朋友和读者的心里。她给我留下了她的日记,留下了她的心声:没有战乱,世界一片和平,一切都是美好的。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17
前不久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安妮日记》,我迫不及待的一口气将它读完。我被这个凄美的故事感动了、鼓舞了。书中主人公安妮。弗兰克通过日记,为我展现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从书中我了解到1942年—1944年对于犹太人来说,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13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原本幸福的生活也一起破碎了,她不得不放弃一切美好,和家人在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了25个月。残酷的现实将原本活泼多话的安妮蜕变成一名成熟的少女。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绝望,她的心田已经开辟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田野。战争可以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但是安妮最终没有逃出纳粹的魔掌,当她在集中营闭上双眼时,她距自己16岁的生日尚差3个月。
安妮的日记让我知道了战争的残酷,使我更加珍惜这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安妮用自己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25个月不平凡的生活。如果我也能像安妮一样,沿着梦想的方向不懈努力,终有成功的一天。安妮用事实告诉我记日记的重要性,只需要记录下每天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悟,累积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写作财富。《安妮日记》为什么这么吸引人,就是因为是作者的亲身经历,真情实感,只有真实的东西才会让人念念不忘。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18
《安妮日记》是一本关于二战时期犹太人遭遇的书籍,作者是安妮·弗兰克,是一位德国女孩,她因为躲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间密室中,而度过了长达两年的避难生活。
这本书以安妮的日记为线索,展现了她在战争期间的心路历程。作为一名青少年,安妮用她敏锐的笔触,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种种不幸和痛苦。她的文字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在书中,我最为感动的是安妮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尽管她身处困境,但她从未失去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人类的信任。她的文字中充满了希望和温暖,这让我感受到了人类的勇气和坚韧。
此外,我也被书中的一些重要主题所吸引,如对友谊、家庭、爱情、责任等的探讨。这些主题让我深入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珍视我所拥有的一切。
总的来说,《安妮日记》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人类的勇气和坚韧。它也通过安妮的文字,让我们深入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让更多的人受益。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19
凝视着封面上这张淡黄色的照片,安妮面带微笑并显得非常的平静,给人以柔美而坚定的力量,丝毫没有给人痛心的感觉。不知大家看到这张照片,是否有同样的感觉呢?
早就听说《安妮日记》讲述的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德国犹太小女孩在二战期间躲藏在荷兰的避难所期间所写的日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肆疯狂的屠杀是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惨剧,一个小女孩在避难所还能有平静与祥和吗?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翻开了这本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刚过完13岁生日的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开始了长达25个月之久的避难生活,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有所活动。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记录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家人的关系、自然、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
在安妮的日记里很少会看出这个十四岁女孩悲观的情绪,大多数情况都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她在如此狭促私密的空间里制造各种节日里的氛围,欢快地接受亲人及朋友的礼物,精心准备其他人节日的小礼品,在言语间能够看出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希望,丝毫看不出绝望的情绪。从各种小细节里,我几乎感觉不到安妮正处于一个极度危险的处境,一个随时丢掉性命的局面。看到这里我豁然明白了为什么封面上的小安妮是面带微笑与平静的表情。
同样是十四岁,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比起安妮生活环境条件好的不只是千万倍,我感谢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同时我也希望自己及我身边的每一个十四岁的女孩都能像安妮一样时刻保持着希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翻开《安妮日记》,致敬这位十四岁的女孩吧,她会给我们希望与力量。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20
暑假看了《安妮日记》,才知道战争的残酷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我们期待了一段时间的战争,以为这可能是我们现在“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战争爆发,那将是一个更加痛苦的深渊。悲剧就是把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还不到200年。人类在争取和反对征服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人类存在的本来意义。
安妮。1942年6月12日,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收到了一本日记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她开始写日记。由于日益残酷的反犹浪潮,她家八口人和另外四个犹太人躲在她父亲公司的密室里,八个人躲在阁楼密室里长达25个月。在漫长的25个月里,只有13岁的犹太女孩安妮用自己的笔和成为作家的梦想支撑着她在阁楼里记录每一天,记录自己的成长。
对于13岁的安妮来说,这本日记就像打开了一扇门,通向成长,通向无限的希望。安妮说:“没有日记,就没有我。”然而,安妮将不再有机会回忆这一切,因为与此同时,这是战争的前奏,随着警报的响起,噩梦开始了。但是,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内心一直是平和而真诚的。安妮说:“我经常抑郁,但从不绝望。我把这种躲藏的生活当做一次有趣的冒险,它只是有趣生活的美好开始。抬头仰望天空,总觉得事情会越来越好,残酷会结束,和平安宁会再来,我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可以实现我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我依然坚信,人的内心是善良美好的。”所以读《安妮日记》的时候,在大战的大背景下,我们会得到更多温暖的东西一直贯彻下去。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是安妮带给身边每一个人的。她可以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感觉阳光照射在你的脸颊上,拥抱一个可爱的男孩,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呢?”
安妮经历了幸福、期待、隐瞒、压抑、欲望、愤慨、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忠实地记录了她这两年隐秘而艰辛的生活状态,她的孤独与压抑,对现实的恐惧与憎恨,对生活的追求与期待,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她渴望以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生的善良拥抱自然和世界,但战争以苦难和死亡回报她。
安妮用她自然的.写作风格向我们展示了她一生中最好的时期。从13岁到16岁,几乎每一篇日记,更多的不是
战争带给她的沉重,而是她对待战争的乐观。一切是乐观的……因为有那么多的东西支撑着她,爸爸,妈妈,姐姐。,和那个16岁的,她喜欢的男生……
她永远有那么一点期待,也许战争结束了,她又可以上学,又可以看见他,又可以开心的,开心的干好多的事情……
后来,安妮被抓到了集中营,但是她依然是那样的乐观,那样的充满希望……
但是,在安妮16岁生日的前3个月,她却去世了,带着绝望……不,带着那么一定点的希望走的……她的精神垮了。爸爸的杳无音讯,妈妈的死,姐姐的突然离去,使安妮,那个因为战争和疾病而不堪一击的女孩再一次的受到打击……她在3月初,一个原本充满希望的春天,悄然离去……
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21
《安妮日记》是一本关于二战时期犹太人遭受迫害的书籍,作者安妮·弗兰克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在躲藏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这本书以一个女孩的视角,揭示了二战时期人类的苦难和坚韧。安妮的描写生动、细腻,她对生活的观察和对内心感受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深深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通过阅读《安妮日记》,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战争和种族迫害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同时,我也被安妮对于生活和未来的'美好愿景所感动。这本书让我反思了战争对于人类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总之,《安妮日记》是一本充满深刻思想和感人故事的书籍,它让我对生活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22
这一段时间,我读完了《安妮日记》这本书。对于《安妮日记》,其实我早有耳闻。这本书根据一个犹太少女写的日记编写而成。它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犹太少女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她生日时,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在漫长的25个月中,她用她的笔记录了她在密室里的每一天成长经历,并对战争、反犹太主义、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宗教等问题进行了反思。
我了解到,自从1993年希特勒法西斯政权执政以后,开始对犹太人进行残酷的迫害。一连串的专对犹太人实施的'专制出台。法律规定,犹太人必须佩戴一枚黄星;犹太人必须交出自行车,并且不许乘电车;犹太人只许在下午3——5点之间去买东西,而且只许进犹太人开的超市等。
我觉得希特勒太残忍了,犹太人也是德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对他们?非要把他们赶尽杀绝才肯罢休?在为犹太人抱不平时,我真正地领悟到安妮热爱生活和学习的人生态度,永远满怀着理想,身处险境不气馁、不屈服。我要学习她善于思考、敢于深刻剖析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的品格。
在此呼吁一句:愿天下永远和平!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23
你大概也有记日记的习惯。少女的日记、本该是纪念日常的奇想、情窦初开的悸动。平凡而快乐的“流水帐”常是这年纪的文笔产品。但你见过这样的时刻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记吗?《安妮日记》就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日记》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安妮日记》的内容是:恐惧、不安、奴役与饥寒交迫。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有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与纳粹集中营,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通整本日记。写作时的孤独与秘密的保存,却转为世人的广大回响。善良、正直毕竟才是普世价值。《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包括我在内,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犹太民族的历史注定是悲剧。2000年的颠沛流离,他们被驱逐、被迫害、受尽屈辱、历尽磨难。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民族的头上,他们不分男女老少,统统像羔羊一样被塞进奥斯威辛集中营,看着营中那堆积如山的各色毛发,听着幸存者用颤抖地声音控诉令人发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灵都在震颤。纳粹,人性的赤裸裸显现,感觉和动物无异。到处充满死亡的气息,到处是惊恐无助的眼神,到处是绝望的哭喊。为什么连生存也不允许呢?谁规定了在那个时期犹太人就是老鼠,纳粹就是猫呢?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二战无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笔,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是犹太人”!这中间,许多还是孩子,
安妮.弗兰克就是其中一脉细微而柔韧的声音。正如欧思斯特·斯赫纳倍尔所说:“几百万人的声音被压制下去,这个低低的声音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悄悄话……它比杀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06-11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03-30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01-12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范例(3篇)02-21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通用29篇)02-18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10篇)10-17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04-21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12-21
《绿山墙的安妮》学生读书笔记01-07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范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