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
在《傅雷家书》这本书中,傅雷经过写家书来回忆往事,表达自我对儿子的思念,关心儿子的生活与成长。傅雷还在信中常用很多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和艺术修养等。所以楼适夷说“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傅雷是位伟大的父亲,他对儿子傅聪进行苦心孤诣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位世界级的钢琴大师,更留下了一本呕心沥血的家教范本——《傅雷家书》。
“人格教育”贯穿着全书始末,傅雷反复强调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告诫儿子待人要谦逊有礼,做事要严谨,遇事不逃避,戒骄戒躁,时刻心怀祖国与人民。在他看来,“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终才是做钢琴家。”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使得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起来感人至深。我们也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我的道德与艺术修养。
人们都说,一本好书能够影响读者的一生,使其获得丰富的人生启迪,而《傅雷家书》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2
二十余年的读书工作生涯,辗转几个城市,随身的物品来来回回,换得面目全非,唯一伴随我的,就是《傅雷家书》。
一九九零年的秋天,我刚进入小学学习。入学的前一天晚上,父母破例允许我和他们一起晚睡聊天。我们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用一根长长的电线接着台灯的插座,父亲拿出八 九年研究生毕业时买的蓝色封面的《傅雷家书》,与母亲头对头地凑在一起朗读。父亲读着英文,母亲读着中文,英文自然完全不懂,中文也显得晦涩,我挤在他们中间听得一头雾水。只记得他们跟我讲了很多读书成器的道理,还告诉我,以后会经常读这本《傅雷家书》给我听。
二年级的时候我看到父母床边放着《读者文摘》杂志,有圈圈点点的标注,我也兴奋地在上面拣着自己能看懂的句子划出来。划完又心里忐忑,觉得搞了小破坏,可父母竟然没有说教我,反而饶有兴致地问我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还一字一句地给我讲解起来。
这一幕,当成年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我和妈妈不由得都想到了《傅雷家书》序言里楼适夷先生写的故事,年幼的傅聪在习琴的时候乱弹,一贯严厉的傅雷先生却没有批评他,反而和他探讨音乐,并帮他把自创的音符记录下来。妈妈深有体会地说,或许在当时也是受了傅雷一些教育理念的影响,包括尊重孩子的思想和创作,而我则是受益者。
二零一零年的春天,是我接触《傅雷家书》的第二十个年头,在广州的星海音乐厅,我第一次聆听到傅聪先生的现场演奏。已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大文豪赫尔曼·赫兹称傅聪为:“肖邦作品的真正诠释者”。而我久久无法离去的原因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更多的在于这二十年来我与《傅雷家书》的心灵对话,和七十六高龄的傅聪先生忠诚于艺术的灵魂
。尽管这一生辗转流离,可傅聪先生在傅雷夫妇的书信教诲下,心念祖国,踏实做人,他的身上没有留洋艺术家光怪陆离的浮躁,却可以一眼望到朴实的胸怀。甚至你会觉得,听他的音乐会可以洞穿内心,盛装打扮或者矫情感怀都是没必要的,你只要衣着干净朴素地坐在那里,就够了。
这一切,促使我下决心要写一篇《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然而即便读了这么多年的《傅雷家书》,我也必须承认自己的理解仍然是浅薄的,例如书中大部分篇幅提到的专业音乐知识,我几乎无法领会。那么,就让我仍然用一个初学者的视角,来谈一谈我眼中最直观的傅雷家书四美。
一、伉俪情深之美。
写在这本书里的,是傅雷夫妇与儿子的通信,尽管绝大部分出自傅雷先生的手笔,但其中同样凝结着朱梅馥女士的感情。在傅聪与弥拉订婚的时候,朱梅馥就在信中写道,要“真正相爱、互相容忍、互相宽恕……以后再也不要怀念童年的初恋”;傅雷又在随后的书信中说,“夫妇之间西方人比我们温柔得多,优雅得多,真有我们古人相敬如宾的作风……尤其弥拉,初婚后一二年内光是学会当家已是够烦了,是否需要考虑稍缓一二年再生儿育女,以便减轻一些她的负担,让她多轻松一个时期?”。
这些文字,充满了对孩子美好婚姻的期待,以及对女性作为妻子这一角色的尊重。除了大道理,在维持夫妻之道上,傅雷还常提及一些细节,如 96 年9月 4日的家书,提笔便问“你工作那么忙,不知还有时间和弥拉谈天吗?”又以自身做榜样“我无论如何忙,要是一天之内不与你妈谈上一刻十分钟,就像漏了什么功课似的”,夫妻情深,跃然于纸上。同时又不忘要求傅聪“你得耐心细致,孜孜不倦地关怀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傅雷的家书中,“妈妈”的字眼出现的频率很高,同样在朱梅馥的书信中,“爸爸”也是放在首位的。出生于1908年的傅雷,并没有封建传统的旧思想,而是享受着与夫人一起研究创作、夫唱妇随比翼双飞的快乐,这种情感在书信中体现得尤为强烈,并深刻影响着傅聪。
二、父慈母爱之美。
傅雷是一位众所周知的严父,他教育幼年傅聪傅敏的方式,连挚友楼适夷也有些不以为然。但当傅聪离开父母,远赴波兰留学之后,傅雷作为父亲固有的那份慈爱还是一瞬间就爆发了出来。在1954年 月 8日、 9日的书信中,性格刚毅的傅雷第一句话就是“车一开动,大家都变成了泪人儿”、“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回忆起严格管教傅聪的往事,更是感慨“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达我的悔与热爱呢!”朱梅馥也在x月30日的书信里写道“虽然我们将来在一起的时候不会多,但是凭了回忆,宝贵的回忆,我也会破涕而笑了。我们之间,除了‘爱’之外,没有可说的了……只要你常常写信来,只要看见你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已满足了”。傅聪在艺术领域的巨大成就,与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这其中的教育,除了谆谆教诲,还有爱的渲染与潜移默化,父母的温柔叮咛能够给孩子的成长以深刻的力量。身在异乡的傅聪,想必收到父母如此温情脉脉的来信,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吧!
三、文字造诣之美。
老版与新版的《傅雷家书》,最大的印刷特点就是在封面、插页等多处都附上了家书墨迹。从墨迹中可以看出,傅雷的书法苍劲有力,体现了深厚的功底。而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字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傅雷在文字上有着极深的造诣。
例如1954年7月27日、28日的书信,傅雷便用长篇文字和傅聪探讨了中国古代诗词,包括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优缺点,以及苏轼和辛弃疾的词赋,并特别就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美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性格直率的傅雷,偏向于喜爱洒脱自然的中国诗词。可能是傅聪曾经提及自己不太能写好中文书信的缘故,傅雷在信中鼓励“你车上的信写得很有趣,可见只要有实情、实事,不会写不好信”。也可能傅聪就写信的格式向父亲请教过,文字严谨的傅雷在1954年8月7日的信中回复“你写信直式横式本无所谓,若夹杂的西文多,似乎横式较便。我觉得写行书,是上下相连的,故直式较快”。
即使是信封方面的细节,傅雷也不错过,在1954年9月4日的信中傅雷指出了问题“信封上的字别太大,把整个封面都占满了……你看看我给你的信封上的字,就可知道怎样才合适”。在西文方面,傅雷也同样专注于细节的完善,在 96 年9月2日的家书中,傅雷专门就“感慨”一词的英文翻译咨询了杨必女士,并加上自己的观点,合成一篇书信寄给了傅聪。这本《傅雷家书》,单从文字上来说,就是一本行文优美的杂文集,随着作者文字的推进,让人情绪上产生一种行云流水的美妙感受。
四、平衡处事之美。
傅雷非常注重年轻人自我素养的升华。作为父亲,他也深知当时的年轻人与老一辈的传统已经有所区别,加上新旧时代的交替、中西文化的碰撞,涉世不深的儿子在留洋过程中难免遇到处事的问题,因此在家书中,谈及这类话题的就比较多。 1954年8月 6日的信中,傅雷在繁忙之余提醒傅聪几件小事,包括进屋子只脱大衣不脱围巾以及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行礼和谢幕的时候表情不够温和等,对于这些处事细节,傅雷说到“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
在1956年10月x 日的信里傅雷特别提到“说到骄傲,我细细分析之下,觉得你对人不够圆通固然是一个原因,……而你有时说话太直更是一个主要原因。例如你初见恩德,听了她弹琴,你说她简直不知所云……倘能细细分析她的毛病,而不先用大帽子当头一压,听的人不是更好受些吗?”一语指出年轻人说话不懂变通无意间伤害别人的根源所在。
祸从口出是古往今来的道理,很多年轻人往往习惯于不假思索信口开河,在这一点上朱梅馥在1957年 2月23日的家书中提醒“你以后一定要审慎,要站稳立场,讲话不能乱讲,不能脱口而出,非思索过不可”。傅雷也非常注重培养儿子的感恩之心,在1 960年 2月3 日的信中说道“你并非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但你很少向人表达谢意。朋友对我们的帮助、照应与爱护,不必一定要报以物质,而往往只需写几封亲切的信……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以没有时间为推搪而不声不响呢?”
傅雷夫妇离世已有三十四年了,而《傅雷家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付梓却一直经久不衰。于年轻人来说,它仿佛一位陪伴身边的老师,以无数的警句激励自己成长;于为人父母者来说,它是教育子女的范本,让父母参与到孩子从幼年到成年成长教育的始终;于中老年人来说,它是一本内容深刻的自省读物,陶冶情操,通达人生。
傅雷是文字和音乐艺术的大家,可更绝妙之处在于他把文字写得精妙如艺术,又把艺术诠释得缜密如中华文字,在这其中可以读到先生在学术上的博学严谨、生活中的体恤热忱、为人的胸怀坦荡!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3
《傅雷家书》是翻译傅雷和妻子写给儿子傅聪的信集,每一封家信都汇集了父母的心血和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作为钢琴家,傅聪不得不在世界各地奔波,傅雷夫妇的信时时提醒着傅聪如何地做人处世,引领孩子不断前行。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别人,无形中就是提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启发自己的孩子,报效国家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即便自己是普通人,也可以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每个人都是社会前进的车轮,我们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都与国家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为祖国做贡献,创造美好的明天。
当傅聪忙于演出、练习而时常熬夜,以致精神疲惫,傅雷劝告傅聪劳逸结合,多到郊外或博物馆。“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傅雷用形象的比喻,劝诫傅聪爱惜自己的生命。
傅雷还常劝诫傅聪不要放弃,多虚心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成功时保持虚心,这些都造就了傅聪的成功。危难之后,傅聪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千里赶来,这是赤子之心的最好体现。一个人一生要面对许许多多难题。傅聪身上具备的优良品质,是在傅雷的教导中获得的。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要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为创造美好的将来而努力。通过阅读《傅雷家书》我深深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父母的唉就像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无论如何也难以回报,B说说的好:“鸦知反哺,羊知跪乳”,父母的养育是人间最深的恩爱,知恩图报、感恩尽孝是我们应尽的本伤,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我要用那一颗感恩之心,一腔感激之情去报答父母的付出——那伟大无私的爱!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4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上了一堂好课;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向成功行了一段好路。书是我们一生的导师。——题记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其儿子傅聪间往来的书信。不仅是一本充满了亲情的家信,更是一本充满哲理的好书。
傅雷的童年,是在他母亲几乎不近人情的教育与监视中度过的。受此影响,他对傅聪的教育也就沿袭了他母亲的风格,教子严格,家规严厉,加之傅雷脾气暴躁,父子之间的关系极其僵硬。有一次仅为一点小事就大吵一架,傅聪离家出走长达一个月才被接回。
后来,为了深造,傅聪出国了,傅雷给儿子写了很多的书信,而这些书信最后集结成了《傅雷家书》。在这些信中,我们能够看出一颗深切的父爱之心,即使到现在读来,岁月都无法磨灭那种父亲对儿子的思念和关爱。
在这些信中,最与一般父亲不同的是,一开始傅雷在信中不断地向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愧疚,诉说自己的后悔之情,后悔儿子在身边的时候待儿子太严格、太狠,并说到“这爱的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傅雷表现出的知识分子那种敢于反省的优良品质,更体现出作为父亲对儿子的真切的爱。
随着我对《傅雷家书》进一步的阅读,我越来越感觉到傅雷是一个好父亲,虽然脾气暴躁是他的缺点,但是这一切都是源自于他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望子成龙的那种期盼。在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不断的思念之中,在一字又一字、一封又一封诉衷肠的信件之中,一种微妙的感情与关系在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产生了—那是一种宛若朋友的父子情。在信中,他告诫儿子与人说话时不要把双手插在口袋中,脱下大衣时要把围巾也一起拿下,还建议儿子专注于学业,将谈情说爱暂且搁下,教他说话要学会委婉,要懂得感恩,要时常与帮助过自己的人通信等等,点点滴滴,不一而足。
可以说,傅雷把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授予傅聪,希望对他有用。傅雷日日夜夜期盼儿子的来信,那种思念的感情透过书和岁月不断地向我们涌来。对于儿子的来信,我们几乎感受到了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那种珍贵和期待。让人不得不感叹“封封信,涓涓情”了。也正是因为这样,作为在外面求学的儿子傅聪,没有让父亲失望,早早地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音乐家,也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对于我来说,读《傅雷家书》可以说收获颇多,除了书中傅雷说的那些谆谆教诲外,我对于父母亲的那种深切的爱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我深觉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更加严格。
是的,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贤人促膝长谈;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受到一位严师的教诲,阅读的甘露将会伴心田一生。而《傅雷家书》就是一本好书。
一封封质朴的信,蕴含着父子间最真挚的感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背后,是父亲包容又严苛的爱;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教诲,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这就是钢琴家傅聪与父亲傅雷书信的点点滴滴。这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一部呕心沥血的成长记录。
《傅雷家书》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间傅雷夫妇与在波兰求学的长子傅聪的书信。记录了傅聪由钢琴学童到世界瞩目的钢琴家的成长过程。书中有傅雷夫妇对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千个叮咛万个嘱咐,有亲情间的心灵沟通,是傅雷夫妇留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当时,通讯根本不发达,远隔重洋的他们,只能凭家信慰藉思念之情,“家书抵万金”,见字如面,书信让他们近在咫尺。这些纸上的家常话如涓涓清泉,滋养着这个学童;如冬天的阳光,温暖着这个学童。让身在异乡的他,感受到亲情的温度。
提起傅雷,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在那一场浩劫的开始,这位有个性的翻译家,孤傲倔强的傅雷,在被误判为“右派”之后,不堪其辱,撇下了那个叫他心碎的世界,夫妇双双撒手人寰。杨绛说:“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糯不是他的美德,他全给朱梅馥了。”傅雷为人耿介,以秉性乖戾著称。但他热爱祖国,嫉恶如仇。抗战爆发时,傅雷身处孤岛上海,他立下“东不至黄浦江,北不至白渡桥”的规矩,不能消灭敌人,他连看都不想看到日本人。1955年,傅聪在第五届钢琴大赛上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第一个在国际性比赛上获奖的新中国音乐家。傅雷给傅聪的信中写到:“但愿你做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在傅雷的影响之下,少年傅聪就有一颗赤诚中国心。在波兰钢琴独奏会之后的傅聪写信给父母:“能够让人家对我最爱的祖国产生这种景仰之情,我真觉得幸福。”傅雷给傅聪的做人原则是:“先要学做人,次为艺术家”。《傅雷家书》突出体现“傅雷精神”,傅家门风,是傅聪成长必要的精神钙片。在这样的家风中,走出了一位世界级钢琴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严苛的家庭教育让傅聪养成勤奋的好习惯,同时他也有常人不具备的品德和毅力:一个人独自在海外生活,每天坚持练琴至少十二小时;在荣誉和成功面前,不骄傲自满,所以造就了这位世界级的钢琴家。
傅雷夫妇也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他虽然没有像郎朗的父亲那样坐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弹琴,但精神上是陪伴的。他隔空跟孩子探讨音乐、艺术以及为人处世等问题,书信中细致到跟孩子探讨舞台上应该保持什么样的面部表情。更能以“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傅雷精神”去影响孩子。以他的才智和博学,深刻的思想,让孩子“取法乎上”,用心亦良苦矣!所以《傅雷家书》成为素质教育的范本,傅雷夫妇成为中国父母的典范。
成功的家长家家相同。每一个优秀的孩子后面都有一双默默奉献的父母。我们周围有一大批父母舍弃工作,舍弃舒适的环境,奔波在另一个城市,陪护在孩子身边;也有一些年轻妈妈,栖居在两个城市之间,平衡孩子与工作,事业与家庭。中国式家长在孩子教育的层面上,真的做到了可谓“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了。如果说傅雷对傅聪的'所作所为,是中国家长的典范,那么当今中国式家长面临挑战更大了,包括学识与才华、精力和阅历,还有财力与实力。中国式家长实为难矣!
不管我们的父母是多么平凡,抑或普通,他们一生都在勤勤恳恳地为孩子们付出。寸草难报春晖啊,你看,每一个热气腾腾的早晨,每一桌丰盛的晚餐,每一次披星戴月的上下学接送……都有父母忙碌的身影。作为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要理解并接受父母的唠叨。
也请父母相信:您付出了,定会创造一个世界。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5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与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这也证明你的感受力极快。但天下事有利有弊,有长必有短,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浸得深,不能保持得久。但你至少得承认,你的不容易“牢固执着”是事实。我现在特别提醒你,希望你时时警惕,对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后是能够想到而不是惊心动魄,能够从容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一个人难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就是要你把这件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6
父爱如山、如海、如家书,封封触情、触爱、沁人心脾。亲情至深,傅雷却用数封家书表达了爱的全部。一本书,一段情,一对父子,即使时光易逝,时隔半个世纪,亲情之爱却从未腐朽。
傅雷,他为人坦荡正直,爱子心切,是严父更是良友。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心孩子远离身边,父母们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抚养成人,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高兴,也为此感到忧愁,我们应谅解父母的矛盾心情。
在傅聪的成长途中,父亲傅雷似乎早已化为天空的北极星,引导傅聪在黑暗迷途中找到正确方向。除生活的琐事之外,还涉及了艺术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傅雷让儿子知道了“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的人生智慧、生活经验、艺术体会、文化感悟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自己儿子。
回首遥望,过往的今天,微弱的烛光下,仍有心系游子而深夜未眠的傅雷。提笔,细细询问孩子是否已经加衣加棉,是否工作有张有弛,生活是否有做到自律,是否找到终身伴侣。两人若近在眼前,互相嘘寒问暖,比量三分,虽然傅聪不常常回信,但傅雷依旧孜孜不倦的给傅聪写信,这其中满满是深切默默的爱。
傅雷在信中曾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这句话饱含了傅雷对儿子的鼓励与支持,虽然眼泪是辛酸的,但这却是让内心变得更加坚强,让自己不断走向成功的动力。我们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崎岖坎坷、荆棘丛生,但经历了这些,我们会变得更坚强,收获如那酒浆一般的甘甜。
《傅雷家书》字里行间都深藏着一颗父亲的爱子之心,不同于母爱的温柔细腻,父爱更像是那雄伟的高山,深远而广阔。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7
不同的时期看同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几年前,偶然翻看了《傅雷家书》,也只是把它当成一部记事小说看看而已,看看也就过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次重新阅读这本书,联系自己和父亲的平时,不免感慨。这本书里的傅雷在我眼里不再单纯是个严格的父亲了,他是用自己独特的父爱关心着傅聪,随时提醒他要戒骄戒躁,当傅聪得到玛祖卡奖第三名时,傅雷教导他不要骄傲,而当傅聪失意时,则从朋友的角度去安慰劝导他。认真读完这本书,有所感触,这何尝不是平时父亲给予我的爱:内敛含蓄,也许他不会像母爱那么委婉,但总给你一种依赖的感觉,总给你感动。
能听到肖培东老师的课,该有多么的幸运!肖老师语言柔和,平易近人,面对大家的提出的众多问题丝毫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耐烦,他讲的《傅雷家书》让我再次更新了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他举了他和他儿子的相处实例,结合书本和现实完美的讲述了这本书的精华,丝丝入扣,轻松地化解了我们心中的各种疑惑,轮到我回答问题了,说实话我当时特别紧张,生怕回答不好,毕竟台上台下那么多人在关注,此时肖老师好像看出来了我的尴尬,他轻声的告诉我:没事,就当这是个尝试,回答错了也没事,将来的你也许要面对更大的场面。短短几句话立马让我放下了包袱,冷静思考并回答出了问题。这节课是我感觉最轻松欢快的一节课,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通过肖老师讲的《傅雷家书》,我真正理解了父爱如山的含义,正确理解了父母对我们付出的爱是多么的重!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8
放下卷轴,我靠在床上,沐浴着明媚的阳光,看着拥挤的宿舍,看着窗外难得一见的蓝天,欣赏着蓝天和絮状的白云,眼睛不由得瞄向床边的《傅雷家书》。也许在离别的那一刻,我才发现,我从来没有宠坏过我的孩子;也许在离别的那一刻,我发现了自己对孩子的尴尬;也许在离别的那一刻,我才发现,我是如此深爱着孩子。但现在理解还不晚。这让我想起了父母的严厉和严厉,让我像笼中鸟一样向往自由。其实是他们对我默默的爱。我妈会在我耳边喋喋不休,不厌其烦的表达他的担心,她的关心,她的爱,哪种爱在我心里有感觉,总是萦绕在我耳边。而父爱则深沉、沉重、内敛,可能很难感受到,因为我们习惯了听挂在嘴边的爱,而忽略了真正需要用心去感受的爱。父母的爱是绵绵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灵,哺育着我的不断成长;父母的爱是保护我免受烈日暴晒的阴凉;父母的爱是金色的秋风,激励我走向人生的收获;父母的爱是一团温暖的火,帮助我驱走冬天的寒冷,迎来人生灿烂的春天!他们无私的爱就像太阳照耀着大地,在我的天空升起,温暖着我的心。看着母亲的脸被岁月剥夺了青春的活力,留下一条又一条的皱纹,黑头发里露出几根银发,突然发现母亲变了很多。我记得那个下雪的日子,爸爸背着我去上学,漫天飞舞的雪花好漂亮,落在爸爸的肩膀和头发上,我仿佛看到爸爸长得白发苍苍,弯腰驼背,一瘸一拐。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雪花折断树枝的声音和父亲不时粗粗喘息的声音。我能感觉到他认真对待每一小步,就好像我是他唯一的依靠。是的,今天的某个时刻,我突然发现父亲的额头深深的皱了起来,瘦削的脸颊和高高的颧骨,那是岁月的痕迹,充满了无尽的关心和付出……我会把爱的点滴整理出来,串在一起,放在心里,永远记住,用生命去珍惜和呵护。我的思绪很长,随着流水,带着一缕缕亲情,通向父母的心。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9
当儿子在事业上取得成绩时,作为父亲的傅雷当然是高兴的,但并没有沉浸在那份成就里,而是期望儿子在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坚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能够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忙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明白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一样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仅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必须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完美、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完美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那里企及了。贯串在这两则信中的父爱,其实就是坚强。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坚强说到底就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而“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完美愿望。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0
在琳琅满目的书本中我一眼看中了这本书。对于家书,我的感觉是很陌生的,在我的印象中,我从来没有收到过家人的一封信、一封家书。在当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界,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做到,口头直述成了绝大多数人的交流的方式。
对于家这个词,似乎很多人都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它。虽说我常在作文中写道“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心灵的创口贴”,“家是冬日里的阳光”,但我自己对家这个词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物质上。家就是包含我们吃喝住玩的一栋房子。而在《傅雷家书》还本书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是什么样的,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家书的温暖与厚重。
代序是傅雷简述傅聪的成长历程。傅聪小时候其实并不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极高。后来,他苦心训练,在肖邦比赛上让西洋人对傅聪这位中国人的演奏叹为观止,最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在这些平铺直述的语言中我感受到了傅雷的自豪,这是他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孩子。
第一封家书是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讲的是傅聪离家时傅雷一家依依不舍的场面。大家站在火车站台上都哭成了泪人儿,“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眼睛已经肿得不像样了”笔触极为真实。现在的长辈送晚辈离开,眼里总是充满泪珠的。我切实地感受到了傅雷与妻子对儿子的不舍与思念。可人总是要分别的,千丝万缕的思念只能写成书信一封又一封地来回穿梭。
我记忆深刻的有几封家书是傅雷教儿子怎样快速地学好俄文。傅雷说:“勿野心太大”,“外文总是到国外去念是最快的”。傅雷给儿子一些学外语的经验,并袒露自己小时候不用功的糗事。他说自己“念得很不用功,成绩很糟”。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儿子不要像他一样,鼓励他不要为俄文成绩太低而烦恼。其实更令我感触的是傅雷可以将自己儿时的不用功毫无保留地告诉儿子。在现代大多数家庭教育孩子时,总是让孩子以自己为榜样,把自己说得很伟大,其实是无中生有。可慢慢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无中生有”的毛病全暴露出来,孩子渐渐对父母抵触,失去对父母的信任。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在一点一滴影响着孩子。所以说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具很大影响力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书香弟子世世代代都是书香弟子,当然也存在着极端例子。
傅雷对儿子的错误行为一定会指出来,哪怕是一个错别字的纠正。傅雷对于儿子的失败没有批评打骂,他一直以良好的心态和耐心教育孩子。傅雷在傅聪第一次失恋后的信中说:“很高兴你又过了人生的一关,古语说得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历过这一回的痛苦经验,相信可以使你灵智的成长又近了一步,使你对艺术的领会又深了一步,我祝贺你有跟自己斗争的勇气。”试问如今哪位家长会对孩子的每一件事都如此上心,连失恋这种小事也说得如此透彻。我佩服傅雷这种对孩子的关心与爱。对于孩子的每一件事都很上心,,就连搬钢琴绝不能自已动手,搬钢琴的绳子留着下次再用这种小事都是叮嘱一遍又一遍。其实大多数家长都能给孩子物质上无微不至的关爱,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傅雷对待儿子如老朋友一般,在困难时给孩子打气、谈心。很多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抵触父母的,但长时间地被无视自己的感受,慢慢的,你我之间的感情就会越来越淡,距离越来越远,最后只剩下一张没有感情的户口本勉强维持着你们的亲子关系。
我时常被书中几句亲切的话所感动,傅雷对孩子说:“我从来没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孩子!我要怎样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和热爱呢?”“在我有能力的时候,你要是喜欢我帮你一些忙,这是对我莫大的安慰”。我鲜少从我父母的嘴里听到过这些话甚至没有,多的总是训斥。但我也知道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我。可与傅雷的那种淳朴而厚重的父爱相比,他们那种方式所表达出来的爱,又似乎略显单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每一封家书都给了孩子莫大的鼓励和安慰。傅雷给儿子的信中表现出真真切切的爱,一字一句都为他的未来做好铺垫,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傅雷对儿子的信中,时而是有丰富生活经验的长辈,教导孩子,引导孩子;时而是知心好友,推心置腹,无话不说,没有秘密。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有基本原则: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他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很有一套的。他在家书中的爱超脱尘世,影响了傅聪的一生,更是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或许,每个人都应该去读一读这本书,领略家书的厚重与温暖,品悟大师的思想与境界。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1
这个暑假,语文老师向我们极力推荐《傅雷家书》。带着一份好奇,我开始进入傅聪与他的父母之间的书信交流。
《傅雷家书》读起来并不沉重,反而很亲切,是一位父亲在对异地的儿子的谆谆善诱。字里行间有着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也有着作为父亲的严厉。同时,书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以深刻的开导。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他写的书信以其真挚的情感、深邃的哲理、独到的艺术见解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作为父亲的傅雷,在信中常常从小事出发给儿子以深刻的教育。我认为《傅雷家书》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书中除了教儿子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我们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在其他信中,傅雷还提出了关于让儿子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儿子的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提高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于某某学科。因为,人生绝不像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
除此之外,傅雷还教育儿子如何处理感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告诉儿子要常以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这些无不闪耀着理性之光!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子之情。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2
花了一周的时间看完《傅雷家书》,虽然网上褒贬不一,尤其是说到傅雷早期的个人生活,但我想不能因他早期的过错来降低对此书的看法。此书作为父母对儿女的教导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比如婚恋观、家庭储蓄观、生活个人篇章都是非常好的,谆谆善诱,不厌其烦,非常系统和细化,有极大的耐心,虽然很多人认为傅雷对儿女管的过多,但我认为作为父母这是情不自禁的,无法抑制的,而他的这种管绝非简单的说教,是让人可以接受的,能做到这样的父母中国恐怕不多,而哪一个孩子的成功的背后不是父母日复一日操心出力不厌其烦的结果呢。不要相信天才,不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也不要相信父母不管不问孩子自有出息的。也都是父母懒散的自我安慰,这种概率轮不到你。
回想起自己很多年前跌跌撞撞进入社会,进入婚姻,而一切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也可以说是“无知则无畏”,现在回想起来是走了很多弯路,甚至错路。个人总有局限性,但若能把自己以身实践得出来的经验、智慧给孩子们事先做好心理建设或是指导,相信对孩子的人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急于读完,这次读的很是匆忙,算是第一遍的大致过滤,很多篇章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回味转化吸收。摘抄一些自认为的好片段如下: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乎专制。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一类的问题想必你考虑过不止一次。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做艺术家的妻子比做任何人的妻子都难;你要不预先明白这一点,即使你知道“责人太严,责己太宽”,也不容易学会明哲、体贴、容忍。只要能代你解决生活琐事,同时对你的事业感到兴趣就行,对学问的钻研等等暂时不必期望过奢,还得看你们婚后的生活如何。眼前双方先学习相互的尊重、谅解、宽容。
对方把你作为她整个的世界固然很危险,但也很宝贵!你既已发觉,一定会慢慢点醒她;最好旁敲侧击而勿正面提出,还要使她感到那是为了维护她的人格独立,扩大她的世界观。倘若你已经想到奥里维的故事,不妨就把那部书叫她细读一二遍,特别要她注意那一段插曲。像雅葛丽纳[插图]那样只知道love,love,love![爱,爱,爱!]的人只是童话中人物,在现实世界中非但得不到love,连日子都会过不下去,因为她除了love一无所知,一无所有,一无所爱。这样狭窄的天地哪像一个天地!这样片面的人生观哪会得到幸福!无论男女,只有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ego),才有快活的可能,才觉得活的有意义。未经世事的少女往往会存一个荒诞的梦想,以为恋爱时期的感情的高潮也能在婚后维持下去。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想。古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有一句话说,“夫妇相敬如宾”。可见只有平静、含蓄、温和的感情方能持久;另外一句的意义是说,夫妇到后来完全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也即是我们所谓的终身伴侣。未婚之前双方能深切领会到这一点,就为将来打定了最可靠的基础,免除了多少不必要的误会与痛苦。
我以为订婚期间还有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要充分准备去了解现实,面对现实。现实与年轻人纯洁的心灵所想象的情况截然不同。生活不仅充满难以逆料的艰苦奋斗,而且还包含许许多多日常琐事,也许叫人更难以忍受。因为这种烦恼看起来这么渺小,这么琐碎,并且常常无缘无故,所以使人防不胜防。夫妇之间只有彻底谅解,全心包容,经常忍让,并且感情真挚不渝,对生活有一致的看法,有共同的崇高理想与信念,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平安渡过大大小小的风波,成为琴瑟和谐的终身伴侣。
生活要过得体面而省俭;要小心而勿小气;慷慨而勿易于上当;享受生活乐趣,但切勿为满足一时欲望而过分奢侈,即使当时觉得这种欲念不可或缺也罢。这是种极不容易的艺术,只有性格坚强的人,运用明智,意志力与极大的耐性,再经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惨痛教训,才办得到!这种人生艺术我们不能期望很快就学会,因此最好及早开始,尤其是在婚姻生活开始的时候。
人的发展总是波浪式的,和自然界一样:低潮之后还有高潮再起的可能,峰回路转,也许“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来一个新天地呢!所以古人说对人要“盖棺论定”。
我很明白在西方社会中物质生活无保障,任何高远的理想都谈不上。但所谓物质保障首先要看你的生活水准,其次要看你会不会安排收支,保持平衡,经常有规律的储蓄。生活水准本身就是可上可下,好坏程度、高低等级多至不可胜计的;究竟自己预备以哪一种水准为准,需要想个清楚,弄个彻底,然后用坚强的意志去贯彻。唯有如此,方谈得到安排收支等等的理财之道。孩子,光是瞧不起金钱不解决问题;相反,正因为瞧不起金钱而不加控制,不会处理,临了竟会吃金钱的亏,做物质的奴役。单身汉还可用颜回的刻苦办法应急,有了家室就不行,你若希望弥拉也会甘于素衣淡食就要求太苛,不合实际了。为了避免落到这一步,倒是应当及早定出一个中等的生活水准使弥拉能同意,能实践,帮助你定计划执行。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你既要保持你艺术的尊严,人格的独立,控制物质更成为最迫切最需要的先决条件。
青年初出校门,未经锻炼,经不起挫折。过去的思想训练,未受实际生活陶冶,仍是空的。从小的家庭环境使他重是非,处处认真,倒是害苦了他。在这个年纪上还不懂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即使理性上认识到,也未能心甘情愿的接受。只好等社会教育慢慢地再磨练他。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3
傅雷先生一生自律、严谨,极其珍惜时间。他认为:正规工作是祛除烦恼最有效的良药。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大会有系统;日子久了,也就放过去了,甚至于忘了,岂不可惜!生活正规化,学习正规化,不正规如何能持久?不持久如何能有成绩?如何能巩固已有的成绩?以后一定要安排好,控制得牢,万万不能“空”与“忙”调配得不匀,免得临时着急日夜加工的赶任务。 可能有很多人不太喜欢这段鸡汤式说教的话,但人是要对自己狠一点,严苛一点,没有自律,便没有自由。与大家共勉。
只有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休息起来才会畅快。不要认为傅雷先生只会工作,是个不懂休息的工作狂。其实他只是擅于高效地利用时间。他说:别老说时间不够;首先要从日常生活的琐碎事情上---特别是梳洗穿衣等等,那是我几年来常嘱咐你---节约时间,挤出时间来!要不工作,就痛快休息,切勿拖拖拉拉在日常猥琐之事上浪费光阴。不妨多到郊外森林中去散步或者上博物馆欣赏名画,从造型艺术中去求恬静闲适。 可能有些人会说: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工作这么忙,再加上如果有家庭小孩,有时间刷刷手机就不错了,还顾得上其他的吗?我同意现在这个社会每个人压力都很大,尤其是女人,要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是多么不容易。但越是这样,就越要有自己的精神内核,要有真正属于你的无论谁都拿不走的东西。这些都是刷手机看娱乐八卦等学不到的。一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真正乐在其中的兴趣爱好,它会让你不空虚,会让你自信。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4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达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
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益于言表。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读物,对于学生,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教育教材;对于家长,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学习榜样;对于老师,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育学教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
该书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家常话,感情深切、自然,令人动容。简单的语言和心平气和的姿态,让我感受到作者那颗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心。再极致的人生算法都不如爱,溢于字里行间的亲情就是尘世里最美好的相守。
“你知道我们很想知道你的饮食起居,住的屋子、寒暖、床铺等等零星事。”“维他命B每顿三粒,维他命C每天二粒,勿忘为要。平日可多吃牛油。”“为了争取睡眠时间,希望尽量逼逼自己,把刷牙及大便时间减少。“睡眠八小时,对你恐不足,最好争取洗脸时间,多睡半小时。”“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在信中,经常看到这位慈父对于诸如此类琐事的耐心嘱咐。作者对孩子的爱和期望都化作书信里那些不厌其烦的“提醒”和“啰嗦”。
原来,父母的啰嗦就是对我们无悔的爱。
看到这些细节,我懂得了许多,更了解了父母。曾几何时,父母也是这样反反复复地叮嘱着我。可当时那颗叛逆的心,总是存在着分歧。一而再再而三的反驳、叛逆,导致父母为我操碎了心。在此,我忍不住想说,《傅雷家书》,谢谢你,谢谢你让我更加懂得父母的爱。“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份沉甸而又深远的爱,就在琐碎的生活里,就在父母不厌其烦的“啰嗦”里。
“回信时把此信放在旁边,则可逐条回复,不至于忘了这个或那个。”“最后,还要传令嘉奖你一件事:这次来信也报告了日常生活,我们特别感兴趣,而且也更加放心了。”“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有件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为什么老是这么不neat?日常琐事要做的neat,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对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看吧,畅所欲言的友谊以及贴心的引导在这对父子之间弥漫。
另外,对于为人处世以及工作的方法,信中的耐心引导重于直接说教,更多的是建议。体现了父子之间平等的话语权,更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彼此间可以娓娓道来。例如,“你即使对自己要求很严,并无自满情绪;但因为了解的多一些,自然而然容易恃才傲物,引人误会。我自己也有这毛病,但愿和你共同努力来改掉。”“你有许多毛病像我,比如急躁情绪,我至今不能改掉多少;我真着急,把这个不易革除的脾气传染给了你。你得常常想到我在家里的自我批评,也许可以帮助你提高警惕……”父亲在自省的同时,更多的是给予了尊重。
现在的我们,刚好是最好的“岗位”。父母眼中,“翅膀硬了的”那个少年,然而仍有父母爱的“啰嗦”陪伴。孩子眼中,那棵能够“乘凉”的大树,任凭大风吹都是孩子可依赖的港湾。学无止境,用在这个地方最合适不过。学做父亲,学做子女。向作者学习,随着孩子的长大,自己也在不断的改变着。《傅雷家书》给我的感想远不止这些,然而,我的思维却只能探识到这些浅显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位知心挚友,一位人生路上的导师。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耐心、细心、耐心的呵护,我们才得以蜕化掉酸、甜、苦、辣中的人生青涩,逐渐成长、成熟。此时,父母已至暮年。不得不说,陪伴是一场马拉松。回望过去,温故知幸福。无论父母与子女,还是子女与父母,都在无时无刻的演绎着尘世间最美好的相守。只是,大多时候我们还处在不自觉状态。愿我们永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也愿我们及时珍惜,在飞逝的时光中多留一些欢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09-07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08-25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8-19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12-18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精选04-21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1-16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1-22
傅雷家书每篇家书的读书笔记08-27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精选范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