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助理考点:磷的代谢

时间:2025-02-14 09:49:50 嘉璇 临床执业医师助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临床执业医师助理考点:磷的代谢

  磷是一种生命必需的元素,存在于神经组织、骨骼和细胞质中。磷用于制造磷肥、磷酸、烟火、火柴、杀虫剂、磷青铜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临床执业医师助理考点:磷的代谢。

  磷的代谢 

  磷人进食的磷以有机磷酸酯和磷脂为主,在肠管内磷酸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无机磷被吸收。由于磷的吸收不良引起的缺磷现象较少见。磷主要由肾排泄,其排出量约占总排出量的70%,每天经肾小球滤过磷约5g,但85%~95%被肾小管回吸收。

  对人体的影响

  1.磷和钙都是骨骼牙齿的重要构成材料,促成骨骼和牙齿的钙化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有些婴儿因为缺少钙和磷,常发生软骨病或佝偻病。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叫做磷灰石,它就是由磷和钙组成的。人到成年时,虽然骨骼已经停止生长,但其中的钙与磷仍在不断更新,每年约更新20%。也就是说,每隔5年就更新一遍。可是牙齿一旦长出后,便会失去自行修复的能力。如果儿童长牙时缺钙,牙齿就容易损坏。

  2.保持体内ATP代谢的平衡。

  3.磷是组成遗传物质核酸的基本成分之一,而核苷酸是生命中传递信息和调控细胞代谢的重要物质——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4.参与体内的酸碱平衡的调节,参与体内能量的代谢。人体中许多酶也都含有磷。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这3种含热能的营养素在氧化时会放出热能,但这种能量并不是一下子放出来的,这其中磷在贮存与转移能量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血钙和血磷

  (一)血钙

  浓度: 2.45mmol/L ( 9-11mg / dl )

  (二)血磷

  浓度:1.2mmol/L ( 3.4-4.0mg / dl )

  存在形式:Na2HPO4 、 NaH2PO4

  [Ca ] x[ P ] =30-40mg/dl

  >40以骨盐形式沉积, < 30骨盐溶解补充

  疾病时可升高或降低。

  三、钙、磷、镁的代谢及调节

  (一)钙、磷、镁的代谢

  1.钙:

  (1)吸收:

  吸收部位:十二指肠,是在活性D3调节下的主动吸收,

  影响吸收的因素:

  ②肠管的pH:偏酸时促进吸收

  ②食物成分:食物中草酸和植酸可以和钙形成不溶性盐,影响吸收

  (2)排泄:

  80%肠道排出,20%肾脏排出。

  肾小球滤过钙约10g/天,由尿中排出的仅约150mg/天,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了。

  尿钙排出量直接受血钙浓度影响,血钙低于2.4mmol/L时,尿中几无钙排出。

  2.磷:

  食物中磷以有机磷酸酯和磷脂为主,在肠管内磷酸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无机磷被吸收。

  由于磷的吸收不良引起的缺磷现象较少见。

  磷主要由肾排泄,其排出量约占总排出量的70%,每天经肾小球滤过磷约5g,但85%~

  95%被肾小管回吸收。

  3.镁:

  镁的日摄入量约250mg,其中2/3来自于谷物和蔬菜。

  吸收: 部位主要在回肠,是主动运转过程。

  消化液中也有多量镁,长期丢失消化液(如消化道造瘘)是缺镁的主要原因。

  排泄: 主要是肾

  经肾小球滤过的镁大量被肾小管回吸收,仅2%~5%由尿排出,每日排出约100mg。

  (二)钙磷代谢的调节

  调节钙磷代谢的因素有三个: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活性维生素D。

  1.甲状旁腺激素(PTH)

  是维持血钙正常水平最重要的调节因素,有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和酸化血液等作用。

  总结果:血钙升高、血磷下降。(升钙降磷)

  血钙降低刺激PTH分泌。

  2.降钙素(CT):

  由甲状腺胞旁细胞合成、分泌,其主要功能是降低血钙和血磷。

  总结果:降低血钙、降低血磷。(降钙降磷)

  血钙升高能刺激降钙素的分泌,二者呈正比关系。

  3.活性维生素D(1,25-(OH)2-D3):

  在肝和肾的作用下,维生素D3转变成1α,25一(OH):一D3。

  总结果:升高血钙、升高血磷。(升钙升磷)

  在正常人体内,通过上述三种物质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血钙、血磷浓度的相对恒定。

  钙、磷、镁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血钙测定

  血钙分为游离钙和结合钙。

  蛋白结合钙含量和血浆白蛋白浓度有关,如血浆白蛋白明显下降,非扩散性钙也减少,以致血清总钙量下降,但因游离钙不减少,所以临床上不出现缺钙症状。

  1.测定方法:

  (1)离子钙测定:离子钙可采用钙离子选择性电极进行测定。

  (2)总钙测定:血液总钙测定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染料结合法和滴定法等。

  其中较普遍应用的是络合滴定法,其优点是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用血量少,准确性符合要求。常用的指示剂有钙黄绿素与钙红。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使用空气一乙炔焰,钙焰的光吸收特征是422.7nm较火焰光度法灵敏度高,但不适宜常规检验。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钙离子已在临床应用。

  比色法有甲基麝香草酚蓝法和邻甲酚酞络合法。

  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原理:

  血清中的钙离子在碱性溶液中与麝香草酚蓝(MTB)结合,生成一种蓝色的络合物。加入适当的8一羟基喹啉,可消除镁离子对测定的干扰,与同样处理的钙标准液进行比较,可求出血清总钙的含量。

  2.参考值:

  血清总钙:2.25~2.75mmol/L

  离子钙:0.94~1.26mmol/L

  3.临床意义:

  (1)血清钙升高: (高血钙症比较少见)

  ①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见于甲状旁腺腺瘤,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等情况。

  ②甲状旁腺素异位分泌:

  某些恶性肿瘤可以分泌甲状旁腺素,如肾癌、支气管癌等,但此种情况如未发现原发癌瘤,则很难诊断。

  ③恶性肿瘤骨转移是引起血钙升高最常见的原因。

  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肺癌等伴有骨转移时有大量骨质破坏,而肾和肠又不能及时清除过多的钙,遂引起高血钙。

  ④维生素D中毒,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D时而引起。噻嗪类利尿剂、雌激素亦可引起高钙。

  ⑤其他:可见于类肉瘤病、肾上腺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酸中毒、脱水等情况。

  (二)血清钙降低:低血钙症临床上较多见,尤多见于婴幼儿。

  ①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可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甲状腺切除手术后、放射性治疗甲状腺癌时伤及甲状旁腺等情况。

  血清钙可降到1.75 mmol/L以下,血磷可增高。

  ②维生素缺D缺乏:

  常见原因有食物中维生素D缺乏,阳光照射少,消化系统疾患导致维生素D缺乏。

  婴幼儿缺乏维生素D可引起佝偻病,成人引起骨软化病。

  ③新生儿低血钙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惊厥原因之一。多发生于生后一周内

  ④长期低钙饮食或吸收不良:

  严重乳糜泻时,食物中的钙与未吸收的脂肪酸结合,生成钙皂,排出体外,造成低钙。

  ⑤严重肝病、慢性肾病、尿毒症、远曲小管性酸中毒等时血清钙可下降,

  血浆蛋白减低时可使非扩散性钙降低。

  ⑥血pH可影响血清游离钙浓度

  酸碱中毒总钙不变,离子钙可有改变.

  碱中毒离子钙下降是碱中毒时产生手足抽溺的主要原因。

  酸中毒,pH下降,游离钙浓度可相对增加。

  (二)血磷测定

  血浆中磷3/4为有机磷,1/4为无机磷。

  无机磷主要以磷酸盐形式存在,构成血液的缓冲系统。

  血磷浓度不如血浆钙稳定

  婴幼儿时期血磷高是由于处于成骨旺盛期,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所致,成人血磷也有一定的生理波动

  1.测定方法:

  血清无机磷的测定方法一般有磷钼酸法、染料法和酶法。

  磷钼酸法是血清中无机磷与钼酸盐结合形成磷钼酸化合物,再用还原剂将其还原成钼蓝进行比色测定。

  染料法如孔雀绿直接显色测定法。虽非常敏感,但影响因素多,显色不稳定,重复性也较差,不能用于常规检验。

  酶法是一个偶联反应,参与反应的酶有糖原磷酸化酶、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反应中使NADP+还原成NADPH,形成  NADPH在340nm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该方法不受有机磷酸酯的干扰。

  2.参考值:血清磷:0.81~1.45mmol/L

  3.临床意义:

  (1)血清无机磷升高

  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可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如甲状腺手术不慎伤及甲状旁腺)以及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由于尿磷排出减少,使血磷升高。

  ②慢性肾功能不全: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排磷量减少,血磷上升,血钙降低。

  ③维生素D中毒:

  由于维生素D的活性型促进溶骨,并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以及肾对磷的重吸收,因此维生素D中毒时伴有高血磷。

  ④其他:血磷升高还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严重急性病、饥饿等情况。

  (2)血清无机磷减低:

  可由于小肠磷吸收减低、肾排磷增加、磷向细胞内转移等原因引起。可见于下述情况:

  ①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都可使无机磷随尿排出增多,造成低血磷。

  ②维生素D缺乏:

  可使小肠磷吸收降低,尿排磷增加,导致低血磷,可见于佝偻病、软骨病等。

  ③肾小管病变如Fanconi综合征,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尿磷排泄量增加,血磷下降。

  (三)血镁测定

  镁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是细胞内含量仅次于钾的阳离子。

  镁和钙有许多相似的生理功能,钙、镁之一发生紊乱时,另一个也常有紊乱,例如,低血镁症常同时有低血钙症。

  1.测定方法:

  镁的测定多采用化学法:

  该复合物呈色稳定可达半小时之久,吸收峰为520nm。本法显色性好、稳定,操作简便、快速,适合手工和上机操作。

  ②达旦黄比色法:镁在氢氧化钠介质中生成氢氧化镁胶体粒子,后者和达旦黄结合呈橘红色,其显色强度和镁的浓度成正比。

  ③甲基麝香草酚比色法:镁可与甲基麝香草酚染料结合成蓝紫色复合物,根据颜色深浅比色定量。

  2.参考值:血清镁:0.74~1.0 mmol/L,男性略高于女性。

  3.临床意义:

  (1)血清镁升高:

  ①肾功能不全,特别是在少尿、无尿时期,由于肾清除功能降低,血浆及红细胞内酶含量均增高,可出现高镁血症。

  ③他:甲低、Addisan病、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脱水及用镁剂治疗过量时等情况。

  血镁增高可出现镁中毒症状,如深部腱反射消失、肌肉瘫软、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血镁过高时可发生心脏骤停。

  (2)血清镁减低:

  和高血镁比较,低血镁较为多见。且常伴有性电解质紊乱。

  ①镁摄入量不足,如禁食、呕吐、慢性腹泻、消化吸收不良,

  ②尿排镁量过多,如肾功能不全多尿期,服用利尿剂等情况。

  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症、糖尿病酸中毒时也可出现血镁降低,

  ④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促进镁的丢失,

  ⑤高血钙时增加尿镁排出,术后输液期血清镁可暂时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低血镁时临床症状可能不显著,亦难以确定。而且低血镁患者常同时伴有水和电解质紊乱,例如,低血镁时可有低钙、低钠、低磷等同时存在,低血镁和低血钙症状相似,不易区分,所以有怀疑时应进行血镁测定。

《临床执业医师助理考点:磷的代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临床执业医师助理考点:磷的代谢】相关文章:

临床执业医师助理考点:镁的代谢11-07

临床执业医师助理考点:钙的代谢10-18

临床执业医师考点:代谢总论10-11

临床执业医师考点:糖类代谢10-15

临床执业医师考点:脂类代谢10-12

临床执业医师助理考点:能量代谢和体温08-19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点:氨的代谢08-20

临床执业医师考点:核苷酸代谢07-04

临床执业医师考点:蛋白质代谢09-02

在线咨询

临床执业医师助理考点:磷的代谢

  磷是一种生命必需的元素,存在于神经组织、骨骼和细胞质中。磷用于制造磷肥、磷酸、烟火、火柴、杀虫剂、磷青铜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临床执业医师助理考点:磷的代谢。

  磷的代谢 

  磷人进食的磷以有机磷酸酯和磷脂为主,在肠管内磷酸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无机磷被吸收。由于磷的吸收不良引起的缺磷现象较少见。磷主要由肾排泄,其排出量约占总排出量的70%,每天经肾小球滤过磷约5g,但85%~95%被肾小管回吸收。

  对人体的影响

  1.磷和钙都是骨骼牙齿的重要构成材料,促成骨骼和牙齿的钙化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有些婴儿因为缺少钙和磷,常发生软骨病或佝偻病。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叫做磷灰石,它就是由磷和钙组成的。人到成年时,虽然骨骼已经停止生长,但其中的钙与磷仍在不断更新,每年约更新20%。也就是说,每隔5年就更新一遍。可是牙齿一旦长出后,便会失去自行修复的能力。如果儿童长牙时缺钙,牙齿就容易损坏。

  2.保持体内ATP代谢的平衡。

  3.磷是组成遗传物质核酸的基本成分之一,而核苷酸是生命中传递信息和调控细胞代谢的重要物质——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4.参与体内的酸碱平衡的调节,参与体内能量的代谢。人体中许多酶也都含有磷。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这3种含热能的营养素在氧化时会放出热能,但这种能量并不是一下子放出来的,这其中磷在贮存与转移能量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血钙和血磷

  (一)血钙

  浓度: 2.45mmol/L ( 9-11mg / dl )

  (二)血磷

  浓度:1.2mmol/L ( 3.4-4.0mg / dl )

  存在形式:Na2HPO4 、 NaH2PO4

  [Ca ] x[ P ] =30-40mg/dl

  >40以骨盐形式沉积, < 30骨盐溶解补充

  疾病时可升高或降低。

  三、钙、磷、镁的代谢及调节

  (一)钙、磷、镁的代谢

  1.钙:

  (1)吸收:

  吸收部位:十二指肠,是在活性D3调节下的主动吸收,

  影响吸收的因素:

  ②肠管的pH:偏酸时促进吸收

  ②食物成分:食物中草酸和植酸可以和钙形成不溶性盐,影响吸收

  (2)排泄:

  80%肠道排出,20%肾脏排出。

  肾小球滤过钙约10g/天,由尿中排出的仅约150mg/天,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了。

  尿钙排出量直接受血钙浓度影响,血钙低于2.4mmol/L时,尿中几无钙排出。

  2.磷:

  食物中磷以有机磷酸酯和磷脂为主,在肠管内磷酸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无机磷被吸收。

  由于磷的吸收不良引起的缺磷现象较少见。

  磷主要由肾排泄,其排出量约占总排出量的70%,每天经肾小球滤过磷约5g,但85%~

  95%被肾小管回吸收。

  3.镁:

  镁的日摄入量约250mg,其中2/3来自于谷物和蔬菜。

  吸收: 部位主要在回肠,是主动运转过程。

  消化液中也有多量镁,长期丢失消化液(如消化道造瘘)是缺镁的主要原因。

  排泄: 主要是肾

  经肾小球滤过的镁大量被肾小管回吸收,仅2%~5%由尿排出,每日排出约100mg。

  (二)钙磷代谢的调节

  调节钙磷代谢的因素有三个: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活性维生素D。

  1.甲状旁腺激素(PTH)

  是维持血钙正常水平最重要的调节因素,有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和酸化血液等作用。

  总结果:血钙升高、血磷下降。(升钙降磷)

  血钙降低刺激PTH分泌。

  2.降钙素(CT):

  由甲状腺胞旁细胞合成、分泌,其主要功能是降低血钙和血磷。

  总结果:降低血钙、降低血磷。(降钙降磷)

  血钙升高能刺激降钙素的分泌,二者呈正比关系。

  3.活性维生素D(1,25-(OH)2-D3):

  在肝和肾的作用下,维生素D3转变成1α,25一(OH):一D3。

  总结果:升高血钙、升高血磷。(升钙升磷)

  在正常人体内,通过上述三种物质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血钙、血磷浓度的相对恒定。

  钙、磷、镁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血钙测定

  血钙分为游离钙和结合钙。

  蛋白结合钙含量和血浆白蛋白浓度有关,如血浆白蛋白明显下降,非扩散性钙也减少,以致血清总钙量下降,但因游离钙不减少,所以临床上不出现缺钙症状。

  1.测定方法:

  (1)离子钙测定:离子钙可采用钙离子选择性电极进行测定。

  (2)总钙测定:血液总钙测定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染料结合法和滴定法等。

  其中较普遍应用的是络合滴定法,其优点是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用血量少,准确性符合要求。常用的指示剂有钙黄绿素与钙红。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使用空气一乙炔焰,钙焰的光吸收特征是422.7nm较火焰光度法灵敏度高,但不适宜常规检验。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钙离子已在临床应用。

  比色法有甲基麝香草酚蓝法和邻甲酚酞络合法。

  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原理:

  血清中的钙离子在碱性溶液中与麝香草酚蓝(MTB)结合,生成一种蓝色的络合物。加入适当的8一羟基喹啉,可消除镁离子对测定的干扰,与同样处理的钙标准液进行比较,可求出血清总钙的含量。

  2.参考值:

  血清总钙:2.25~2.75mmol/L

  离子钙:0.94~1.26mmol/L

  3.临床意义:

  (1)血清钙升高: (高血钙症比较少见)

  ①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见于甲状旁腺腺瘤,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等情况。

  ②甲状旁腺素异位分泌:

  某些恶性肿瘤可以分泌甲状旁腺素,如肾癌、支气管癌等,但此种情况如未发现原发癌瘤,则很难诊断。

  ③恶性肿瘤骨转移是引起血钙升高最常见的原因。

  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肺癌等伴有骨转移时有大量骨质破坏,而肾和肠又不能及时清除过多的钙,遂引起高血钙。

  ④维生素D中毒,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D时而引起。噻嗪类利尿剂、雌激素亦可引起高钙。

  ⑤其他:可见于类肉瘤病、肾上腺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酸中毒、脱水等情况。

  (二)血清钙降低:低血钙症临床上较多见,尤多见于婴幼儿。

  ①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可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甲状腺切除手术后、放射性治疗甲状腺癌时伤及甲状旁腺等情况。

  血清钙可降到1.75 mmol/L以下,血磷可增高。

  ②维生素缺D缺乏:

  常见原因有食物中维生素D缺乏,阳光照射少,消化系统疾患导致维生素D缺乏。

  婴幼儿缺乏维生素D可引起佝偻病,成人引起骨软化病。

  ③新生儿低血钙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惊厥原因之一。多发生于生后一周内

  ④长期低钙饮食或吸收不良:

  严重乳糜泻时,食物中的钙与未吸收的脂肪酸结合,生成钙皂,排出体外,造成低钙。

  ⑤严重肝病、慢性肾病、尿毒症、远曲小管性酸中毒等时血清钙可下降,

  血浆蛋白减低时可使非扩散性钙降低。

  ⑥血pH可影响血清游离钙浓度

  酸碱中毒总钙不变,离子钙可有改变.

  碱中毒离子钙下降是碱中毒时产生手足抽溺的主要原因。

  酸中毒,pH下降,游离钙浓度可相对增加。

  (二)血磷测定

  血浆中磷3/4为有机磷,1/4为无机磷。

  无机磷主要以磷酸盐形式存在,构成血液的缓冲系统。

  血磷浓度不如血浆钙稳定

  婴幼儿时期血磷高是由于处于成骨旺盛期,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所致,成人血磷也有一定的生理波动

  1.测定方法:

  血清无机磷的测定方法一般有磷钼酸法、染料法和酶法。

  磷钼酸法是血清中无机磷与钼酸盐结合形成磷钼酸化合物,再用还原剂将其还原成钼蓝进行比色测定。

  染料法如孔雀绿直接显色测定法。虽非常敏感,但影响因素多,显色不稳定,重复性也较差,不能用于常规检验。

  酶法是一个偶联反应,参与反应的酶有糖原磷酸化酶、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反应中使NADP+还原成NADPH,形成  NADPH在340nm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该方法不受有机磷酸酯的干扰。

  2.参考值:血清磷:0.81~1.45mmol/L

  3.临床意义:

  (1)血清无机磷升高

  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可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如甲状腺手术不慎伤及甲状旁腺)以及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由于尿磷排出减少,使血磷升高。

  ②慢性肾功能不全: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排磷量减少,血磷上升,血钙降低。

  ③维生素D中毒:

  由于维生素D的活性型促进溶骨,并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以及肾对磷的重吸收,因此维生素D中毒时伴有高血磷。

  ④其他:血磷升高还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严重急性病、饥饿等情况。

  (2)血清无机磷减低:

  可由于小肠磷吸收减低、肾排磷增加、磷向细胞内转移等原因引起。可见于下述情况:

  ①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都可使无机磷随尿排出增多,造成低血磷。

  ②维生素D缺乏:

  可使小肠磷吸收降低,尿排磷增加,导致低血磷,可见于佝偻病、软骨病等。

  ③肾小管病变如Fanconi综合征,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尿磷排泄量增加,血磷下降。

  (三)血镁测定

  镁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是细胞内含量仅次于钾的阳离子。

  镁和钙有许多相似的生理功能,钙、镁之一发生紊乱时,另一个也常有紊乱,例如,低血镁症常同时有低血钙症。

  1.测定方法:

  镁的测定多采用化学法:

  该复合物呈色稳定可达半小时之久,吸收峰为520nm。本法显色性好、稳定,操作简便、快速,适合手工和上机操作。

  ②达旦黄比色法:镁在氢氧化钠介质中生成氢氧化镁胶体粒子,后者和达旦黄结合呈橘红色,其显色强度和镁的浓度成正比。

  ③甲基麝香草酚比色法:镁可与甲基麝香草酚染料结合成蓝紫色复合物,根据颜色深浅比色定量。

  2.参考值:血清镁:0.74~1.0 mmol/L,男性略高于女性。

  3.临床意义:

  (1)血清镁升高:

  ①肾功能不全,特别是在少尿、无尿时期,由于肾清除功能降低,血浆及红细胞内酶含量均增高,可出现高镁血症。

  ③他:甲低、Addisan病、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脱水及用镁剂治疗过量时等情况。

  血镁增高可出现镁中毒症状,如深部腱反射消失、肌肉瘫软、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血镁过高时可发生心脏骤停。

  (2)血清镁减低:

  和高血镁比较,低血镁较为多见。且常伴有性电解质紊乱。

  ①镁摄入量不足,如禁食、呕吐、慢性腹泻、消化吸收不良,

  ②尿排镁量过多,如肾功能不全多尿期,服用利尿剂等情况。

  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症、糖尿病酸中毒时也可出现血镁降低,

  ④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促进镁的丢失,

  ⑤高血钙时增加尿镁排出,术后输液期血清镁可暂时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低血镁时临床症状可能不显著,亦难以确定。而且低血镁患者常同时伴有水和电解质紊乱,例如,低血镁时可有低钙、低钠、低磷等同时存在,低血镁和低血钙症状相似,不易区分,所以有怀疑时应进行血镁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