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舞的分类及舞姿分析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蒙古舞的分类
蒙古舞是民族舞当中的一种,蒙古舞也是民族舞当中的一大类,它也分为好几种小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太平鼓舞
太平鼓,系用铜圈驴皮制成,呈圆形或椭圆形,鼓皮涂绘山、水、花哉或人物,饰以绒球、花穗,柄部小圈处系有小铁环。多于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动作名称有“拜鼓”、“跑走马”、“拉大锯”、“扑堞”、“弹棉花”、“滚元宵”、“赶鸟”、串门”、“滚秀球”等。顾名思义,这此名目繁多、变化多端的击鼓动作,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联。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开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亦有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杂技色彩。
二、灯舞、盅碗舞
灯舞、盅碗舞是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此舞因受地点(蒙古包)道具(灯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赁借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亦能双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
三、达力根巴雅尔
在鄂尔多斯草原,自古留传着一种“招福致祥”的民间祭祀仪式,名日“达力根巴雅尔”。多于丰年或战争凯旋时举行,以示感恩,祈求康乐太平。祭祀完毕,所有参加者便开始在草原上尽兴欢歌起舞,往往跳至更深不止。主要动作有甩臂击鼓、跪蹲请安、拧身跺足、横摆漫步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真挚地表现了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人民欢乐时的情感和豪迈的精神气质。
四、宗教舞蹈查玛
“查玛”(俗称“跳神”或“打鬼”) 是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于十六世纪后半叶随同噶鲁派(黄教)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并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是一种以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有殿堂舞、米扩佛传舞、寺院舞、大场舞四种表演形式,独舞、双人舞、多人舞、大群舞一应俱全,亦可穿插即兴表演。表演程式化、规范化。舞蹈语汇的运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个性划分。“查玛”舞在内蒙古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绝大多数寺庙均于宗教节日时表演。其舞蹈形式影响甚广,至今仍在蒙古族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五、筷子舞
“筷子舞”流传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乌审召旗,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速抖动双肩。两臂松驰流畅地用筷子敲打手、肩、腰、腿等各个部位,继而绕圈行进或直线进退。舞姿洒脱利落,击筷动作灵巧多变。至高潮时,边舞边呼号助兴。
六、安代舞
在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中,安代舞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活跃的世术特色,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即兴色彩。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七、育呼尔舞
流传在呼伦贝尔盟布利亚特蒙古族聚居地区,于传统节日或喜庆的场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舞时男女各半,相互拉手成横排或圆形,载歌载舞。主要动作有:“擦地拖步”、“跺踏步”、“ 跑跳步”等。身体动律自然各谐,时而左右摇摆,时而前俯、后爷。并随着歌声和“育呼尔”的呼号声逐步推向高潮。该舞爽朗、流畅,有着自由、舒展的特色。
蒙族舞中另有表现赛马、射箭、摔跤等民族习俗的舞蹈,亦有特色。
文化特色
蒙古舞是从萨满教的宗教活动中的舞蹈发展演变而来的。在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萨满巫师会起舞,戴着面具,旋转”等。这样的舞蹈和蒙古族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并不像汉族人一样有着固定不变的居所,而是随着季节在草原上迁徒。所以,蒙古舞有着草原文化的特征:热情、奔放、豪迈,其舞蹈节奏明快,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豪爽不羁的个性。蒙古族的这些舞蹈之中无不渗透着蒙古族的文化特色。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蓝天、白云、马群、羊群、牛群,以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蒙古族人民拥有源自于大自然的生活状态,这也在不同程度上对蒙古舞的创造、发展产生影响。以往蒙古族主要为游牧生活方式,因此,蒙古族人民非常感恩大自然,并将对大自然的感恩、对大自然的领悟融入蒙古舞创作中,这使得蒙古舞的主题、情感都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蒙古舞来自于草原生活,草原生活促使蒙古族人民形成积极向上、热情奔放、开朗质朴的性格。也因此,人们经常能从蒙古舞当中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积极向上的思想。蒙古舞以牧民的日常生活作为主题,很多舞蹈动作都是从牧民的日常生活、生活场景中提炼出来的,基于此,蒙古舞可以将蒙古族人民积极性向上、粗犷、英武的精神气质凸显出来。而观众通过观看舞蹈动作,也能够对开阔的草原中壮美的景观有更好的感受。
动作特点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蒙古舞有着丰富的造型以及多样的体态,与其他舞蹈类型一样,都是为了将人们的精神展现出来。蒙古族一直以来都有着“舞蹈民族”的称号,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拍手动作、顿足动作,以及骑马时的马步、姿态,宴席中的敲碗动作等,都是蒙古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蒙古舞最基本的造型、姿态。蒙古舞是草原文化的重点内容,因此很多舞蹈动作具有草原特点,比如,在蒙古舞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马步,这一动作具备很强的模仿性,它提炼于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能够将舞者的体态美展现出来。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不同舞蹈动作展现出不同的情感。
节奏韵律
蒙古舞韵律具有的协调性特点,是全身每个部位浑然一体协调产生的动律,而不是局部的或个别部位的动作。因而不应不适当地夸张某一局部动作,这样往往会导致本民族舞蹈韵律的改变,舞蹈的整体形象也不会完整。
蒙古舞中的律动,是身体在步伐、手臂和身体其他部位协调运动下产生的整体动式。舞蹈动律,应是舞蹈表演时在一个相应完整的时空里,身体韵律有规律的动式和动态。虽然一些民族和地区的舞蹈动律,不需要步伐、手臂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移动协调。个别动律甚至脚步原地不动,根据身体上下、左右或前后的基本动式也能完成局部动态的身体变化。蒙古族舞蹈的律动与其他民族和地区舞蹈动律本质的区别在于,其舞蹈律动只能是身体整体的协调运动。蒙古族舞蹈的身体韵律,必须依靠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来完成律动要求。这些身体的协调运动,充分体现了蒙古族舞蹈中固有的味道。“端庄、俊秀、远眺、厚重”的静态,“棱棱成方、脆而不,连绵起伏、柔中见刚”的动态。如果仅是仰仗身体局部的律动,是不可能表现出蒙古族女性内敛、沉稳的精神状态的。
而其他民族和地区的舞蹈动律则不然,它们既有身体整体的协调运动,又可以达到身体局部的协调律动。在蒙古族舞蹈中,即使表现横摆动律、圆绕动律和拧转动律的情味、意味,须依附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配合,方能衍生出蒙古族舞蹈的风格韵味。否则,没有肩、手臂、腕和脚下步伐的协调配合,横摆动律、圆绕动律和拧转动律是很难体现蒙古族舞蹈固有的风格特点的。
舞者会通过舞蹈的方式,将自身情感、内心体验表现出来,因此,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可以通过动作力度轻重、动作幅度强弱等方式,展现出不同情感。比如,在祝酒舞中,涉及蹚步动作、拖步动作。在蹚步动作中,舞者需要利用呼吸对手部动作进行引导,在拖跑过程中要对身体协调性进行全面控制。不断提升舞蹈动作节奏感,能够促使舞蹈获得更好的立体化效果。
风格韵律
蒙古舞的风格韵律而言,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就能够产生出本民族的气质、风格、韵律来。蒙古人的坐、立、行、走,都有他们的独特之处。由于他们的马背生活习惯,以及劳动、做工等方面形成了民族所固有的韵律,那种忠厚淳朴的心理素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蒙古舞舞蹈家们就是要对其特有的风格韵律,加以升华提炼,搬到舞台上来,使其作品更具有民族性和艺术感染力。
【蒙古舞的分类】相关文章:
蒙古舞的分类及舞姿分析03-18
关于蒙古舞的分类以及舞姿的分析10-19
蒙古舞中筷子舞的由来03-30
怎么跳好蒙古舞01-10
蒙古舞有什么特征03-20
傣族舞的分类03-28
爵士舞的分类10-27
蒙古族顶碗舞的介绍03-19
跳好蒙古舞需掌握的4要点03-18
爵士舞的分类及特点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