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各民族竹竿舞介绍
竹竿舞又称“跳竹竿”,是人在两竹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的一种游戏娱乐活动。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各民族竹竿舞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佤族竹竿舞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中国佤族近三十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等县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 要聚居区,两县的佤族人口约占我国佤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中国境内的佤族分布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的地段。在这一地段里,山峦重叠,平坝极少,故又称阿佤山区。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是罗甸县董王乡一带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主要是表现苗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理想,一般在重大节庆日与迎接贵客时演出。
竹竿舞的演出要求并不十分苛刻,道具要求也相对简单化。只要有一块平坦的草地,就可以进行演出。一般是8对男女青年进行,演出时男子著短衣,腰系红绸缎;女子著苗族特有的手工大摆裙,由苗族大堂鼓伴奏打节拍,和以一阵阵的欢呼声,与红绸缎、彩裙一起烘托出一种朴素洒脱的美。
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黎族竹竿舞(打柴)
“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数百年前,当黎家人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会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众人就会来到山坡上,点燃篝火,跳起竹竿舞。竹声叮咚,庆祝稻谷丰登,祝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跳柴”每年从开春之日起,直至元宵,几乎夜夜篝火通明,欢跳不息,热烈气氛充溢着山坡村寨。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它的祭祀色彩逐渐消失,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成“男女混合打跳”。现在,跳竹竿已经成为“三月三”黎寨山恋节中一项健康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增进情谊。小小竹竿为青年男女架设起了“鹊桥”。
京族竹竿舞
勤劳智慧的京族人民,生活在美丽富饶的北部湾畔和北仑河旁,主要聚居在山心,尾和巫头三岛(俗称京族三岛),这里是珠蚌之乡,盛产驰名中外的“南珠”。京族人民感情丰富,性格豪放,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跳舞。
京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主要有“跳竹杠(竹杆舞)”、“跳天灯”、“跳乐”和“花棍舞”等,其中有些源于民间宗教舞蹈,有些是京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具有明显的娱神或娱人的文化功能。“跳竹杠”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间体育游戏色彩的舞蹈,表演时,将两根长木杠平行排放,两杠之间相距约9尺,其间横放8条竹竿,分为四对,每对间隔2尺左右,操竹竿者为8位男子,分为两边,每边四人,蹲在地上操作竹竿,一手一根,对面相向,一鼓手有节奏地打着鼓点,操竿者按鼓点节拍,敲一下木杠,合一下竹竿,或是敲两下木杠,合一下竹竿,发出“的的打打拍拍”的响声,青年女子便在竹竿之间跳跃。“跳竹杠”分“单跳”、“双跳”两种,单跳的方式为:由各人在竹竿中间,一个跟着一个沿着4个空格一步一跳,边跳边舞,向前向后往复不止。双跳的方式为:两人一组,双方的动作必须协调,彼此相互照顾,按照一对竹竿的开与合,在间歇中巧妙地跳动,跳完上个空格后,又重复返回,如此往返不停,直到尽兴为止。
瑶族竹竿舞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每到瑶族传统的重大节日,村中师爷们就自发组织一些传统的“拜王”“耍歌堂”等娱乐或登记活动,场面壮观,别具一格,有较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在必背镇,有一座具有浓厚瑶族特色的接待楼,游客在这里可饱尝瑶族风味,畅饮瑶胞自制的苦桑酒,也能欣赏到瑶家小伙子和瑶族姑娘为你表演的瑶族竹杠舞、顶杠、丰收舞和瑶族婚嫁等民族节。
壮族竹竿舞
壮族竹杆舞是一种可以与客共舞的娱乐性较强的舞蹈,一般是由十多几十个演员敲击竹竿,在演员的领舞下让客人参与,规模较小。从1985年起,在我国壮乡——广西武鸣县,每年都举办“三月三”歌圩,每年都吸引数万人参加,千名壮家青年男女以跳竹杆舞来庆祝自己的节日,形成了千人齐跳竹杠舞的景象。
竹竿舞相关扩展
动作特点
竹竿舞因以八根竹竿为道具和打节奏而得名。因为舞蹈者随竹竿和锣鼓的节奏在闭合变换的竹竿间蹦跳,也叫跳竹竿。一般八根长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开一合,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不断变换形式,而且随着锣鼓节奏的变快而由慢变快,竹竿开合、上下,有节奏地发出整齐的声响。身着节目盛装的哈尼青年男女,用单脚或双脚在四对竹竿之间灵巧地跳动,当一对竹竿分开时,会在竹竿的空隙中左跨右跳转身腾挪,时而双腿跳,时而单腿跳,时而侧身跳,时而腾跃跳。
舞前,人们或在庭院里,或在晒谷场,或在平坦的坡地上,平行置放两根4米长的大竹竿或木条作垫架,间隔为2.5米半左右,其上横放着4或5对3.5米半长的竹竿作跳杠。舞时,两边各蹲4或5人,各人双手握住竹竿的末端,按照一定的节奏,在垫架上张合、敲打,或站起来在舞者颈部合击等,使之发出响亮、悦耳之声。舞者(单人、双人或更多的人均可)趁各对竹竿张合、敲打或高举击打之前的间隙,两脚不断地替换,敏捷地上跳下踏,前冲后跃,左转右躲,以及下蹲等,在避过双竿张合、击打的同时,跳出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每当舞者机警巧妙地避过各种险关时,拍击竹竿者则齐呼“嘿!呵嘿!”如舞者被竹竿夹住脚或颈部,就会引起围观群众的哄堂大笑。
表演形式
壮族竹竿舞还成为一种可以与客共舞的娱乐性较强的活动,在旅游区,一般是由十几名或几十名工作人员敲击竹竿,在跳竿者的引领下让游客参与其中。苗族的竹竿舞已赋予了剧情供游客观看欣赏,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古朴自然的美。跳竹竿已成为黎族青年男女平日里的一项娱乐活动,每逢“三月三”,黎族的青年男女身穿着节日服装,聚在一起跳竹竿舞,增加交往,增进友谊。
【各民族竹竿舞介绍】相关文章:
各民族民间舞基础知识03-15
民族舞知识:“拟兽舞”介绍02-27
拉丁舞节拍介绍08-26
踢踏舞知识介绍12-01
爵士舞风格介绍11-21
民族舞的分类介绍03-09
关于爵士舞的介绍04-28
傣族舞的相关知识介绍05-25
爵士舞的种类介绍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