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时间:2023-01-22 21:59:01 国际中小学 我要投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下面是yjbys小编收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第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小黑板。

  2、有关周恩来同志的图片,有关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二、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人物,引入新课。

  1、出示周总理的图片或课件。(有条件可用不同时代的图片)让学生看后问:“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对他还有哪些了解?”(让学生交流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教师作补充。)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生齐读)

  3、提问: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那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生答)师板书:周恩来。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指名读全文,正音。

  2、同桌互读,并交流积累的词语。

  3、测读生字,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注重对后进生的测读和鼓励。)

  4、指导书写难写的字。如:“崛”、“嚷”等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主学习。

  出示有要求的小黑板

  学习思考: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3)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2、合作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课文。

  (2)同桌同学交流读文所得。

  3、小组交流。

  侧重进行自主学习思考“(3)”

  4、指名汇报学习和交流情况。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件:讲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

  第二件:讲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

  第二段(第7——9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

  第三段(第10——16自然)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志。

  5、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并学习归纳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有关词语。

  2、把课文中的三件是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学习,对周恩来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章的条理和主要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很好;但我还希望同学们回去很好地读课文,认真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所表体现的人物品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生说,师板书:疑惑;气愤;立志。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节)。

  (1)读课文,提问: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很疑惑)。疑惑什么呢?(生答)板书:中华不振。

  (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

  A、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

  B、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C、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

  (3)自由读这些句子,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

  (5)同桌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第7-9节)

  (1)仔细阅读这部分。

  (2)提问: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得意扬扬。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反而训斥受害人。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让学生用“因为……所以” 的句式说。

  (3)想象练习,让学生体会情感。

  A、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从书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

  (很悲惨,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她是代表中国同胞。)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着什么……

  B、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在哭诉什么?

  C、此时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让他体会到的?(他看到中国人受欺凌。)板书:中国人受欺凌

  (4)思考: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段在这到什么作用?(因为这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第把课文引入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这段话在这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习第三部分。(第10—15节)

  (1)朗读课文,

  (2)思考:周恩来沉思什么,你从哪里知道?

  (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修身课上。)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挣钱、为吃饭,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采用“对比”的方法。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

  1、学习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

  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要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来学习“阅读链接”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综合性学习”又要求我们怎样做。

  二、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2、小黑板出示周恩来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和有关注释。

  (1)自由读诗。

  (2)看诗的注释,请学生看注释试着说说诗意思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三、自主习作,拓展升华

  自拟题目,把自己学习课文和“阅读链接”所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写下来。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的故事吧。

  2、分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四、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习得很好,既了解了课文内容,也从课文中得到了体会,还学习到了一定的写作方法。这是大家认真学习的结果,让我们更加努力而获得更好的成果吧!

  五、布置作业

  1、自己收集有关“爱国的格言”。

  2、找一些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读一读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相关文章:

2017关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第二课时06-20

中考政治备考专题练习之腾飞的中华03-2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8-16

黔之驴公开课教案08-11

质量管理八大原则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05-1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08-27

小班体育教案为小马造树林06-05

中华职业学校06-19

中华戏曲的审美精神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