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时间:2024-11-03 09:20:15 志彬 教师资格 我要投稿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试题,借助试题可以更好地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什么样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 )年。

  A.1903

  B.1904

  C.1905

  D.1906

  2.智力技能形成的最高阶段是( )。

  A.内部言语

  B.活动定向

  C.有声的外部言语

  D.无声的外部言语

  3.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情境,控制一定条件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 )。

  A.统计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访谈法

  4.儿童在熟悉了“白菜”“豆角”和“黄瓜”这类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属于(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组合学习.

  D.派生类属学习

  5.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利他行为的核心是( )。

  A.成人的榜样

  B.对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能力

  C.掌握利他的知识

  D.掌握利他的技能

  6.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讲解

  B.观察

  C.示范

  D.练习

  7.迁移的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 )。

  A.官能心理学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认知心理学

  8.下列哪种记忆类型符合俗语所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不休”?( )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9.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七种基本需妻,其中被称为成长需要的是(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0.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一个能引起共鸣的手势或表情,都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增添无穷的勇气,取得显著的进步。这属于()。

  A.第一印象

  B.共鸣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移情效应

  11.用自己的话来表述问题的结构,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途径是( )。

  A.形成问题的表征

  B.知识技能的调用

  C.解题成果的评价

  D.旧题表述的重复

  12.变式是指( ),使学生逐渐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

  A.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不变

  B.变换非本质特征,本质特征不变

  C.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变

  D.变换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不变

  13.提出动机性遗忘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弗洛伊德

  B.罗杰斯

  C.布鲁纳

  D.斯金纳

  14.掌握了汉语拼音字母“a、b”后,再学习英语字母“a、b”时发生了混淆,这种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属于()。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15.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下列哪个不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科学性

  D.独创性

  17.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期

  18.下列策略中,不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 )。

  A.缩减和编歌诀

  B.谐音联想法

  C.关键词法

  D.利用表格

  19.当个体行为符合群体规范时,群体就会给予赞许或鼓励,从而进一步强化其行为。这属于( )。

  A.群体归属感

  B.群体认同感

  C.群体压力

  D.群体动力倾向

  20.爱国主义情感属于下列哪种情感?( )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责任感

  二、填空题(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的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儿童教育心理学对儿童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_____的作用。

  22.美国心理学家___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3.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世纪,是应_____的要求而产生的。

  24._____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_____、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6.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性格可分为、情绪型和意志型。

  2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而心理发展又包括认知发展和_____。

  28.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_____、行为规范的学习。

  2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30.英文单词“Tiger”可以联想成“泰山上的一只虎”,这种方法叫作_____,是记忆术的一种。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1.心智技能

  32.上位学习

  33.关键期

  34.问题解决

  35.反思性教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37.简述迁移的种类。

  38.什么是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

  39.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40.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五、论述题(10分)

  41.小林的父母很少照管他,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差,上课时总像是被霜打了的样子,从不主动回答问题,经常不交作业,对学习毫无兴趣,同学们对他印象不好,老师也不喜欢他,在教育方式上也多以批评、训斥为主。

  问题:请分析小林现状的危害,并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A【解析】内部言语阶段是智力活动形成的最高阶段,其主要特点是智力活动的压缩和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3.B【解析】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情境,控制一定条件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来探索所设想的某种教育制度、内容、方法或形式的效果,检验其科学的价值。

  4.B【解析】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面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5.B【解析】亲社会行为,即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对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能力是其核心。

  6.D【解析】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在后天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来的。

  7.A【解析】形式训练说是一种最早对迁移现象进行系统解释的学说,其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8.C【解析】情绪记忆是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事件已经过去,但对该事件的体验则保存在记忆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又会重新被体验到。

  9.D【解析】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较低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四种需要又被称为缺失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属于成长需要。

  10.C【解析】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期待效应,是指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11.B【解析】知识技能的调用是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表述。

  12.B【解析】有效进行知识概括,可以运用变式法,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13.A【解析】弗洛伊德提出了动机性遗忘理论,动机性遗忘是指为避免不愉快的情绪或内心冲突而遗忘某些事件或人物的现象。

  14.B【解析】负迁移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以及知识的正确掌握;反之,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属于正迁移。

  15.D【解析】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的和富有活力的简便方式表达出来。于是,布鲁纳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认为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就是指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16.C【解析】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创造性思维不一定科学,关键是独创。

  17.C【解析】发展心理学上一般把儿童个体的身心发展分为如下六个阶段:(1)乳儿期(出生至1_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11、12岁);(5)少年期(11、12~14、15岁);(6)青年初期(14、15~17、18岁)。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童年期。

  18.D【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如位置记忆术、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语义联想等。组织策略就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如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等。

  19.D【解析】群体动力倾向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或受到别人的鼓励,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20.B【解析】情感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语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二、填空题

  21.控制22.桑代克23.现代大工业生产24.启发性25.前运算阶段26.理智型27.社会性发展28.技能的学习29.成败经验30.谐音联想法

  三、名词解释

  31.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32.上位学习也叫总结学习,是在已经形成的某些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念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

  33.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5.反思性教学是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评价、反馈、控制、调节、分析的过程。

  四、简答题

  36.【答案要点】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一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2)替代经验。个体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对他人的观察,如果看到一个与自己一样或不如自己的人成功,自己的效能感就会提高。

  (3)言语暗示。他人的言语暗示能提高自己的效能感,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暗示的效果是不巩固的。

  (4)情绪唤醒。班杜拉研究发现,高水平的情绪唤醒能使成绩降低,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

  37.【答案要点】(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可将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可将迁移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将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8.【答案要点】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通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

  (1)从客观条件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从主观条件看: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39.【答案要点】(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6~8岁),此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3)可逆性阶段(8~10岁),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在该阶段,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

  (4)公正阶段(10~12岁),此时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40.【答案要点】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而设计的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主要是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示范法是通过求诊者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该方法于l967年由班杜拉等人建立。其基本原理是:人的各种行为,无论是适应性行为还是不良行为,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因此,同样的方式也可以改变不良行为,或重新学习适应性行为。

  (5)处罚法。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五、论述题

  41.【答案要点】小林的现状是习得性无助感的典型表现。

  (1)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小林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自然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成绩。

  (2)习得性无助的危害有:首先会严重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变得抑郁、沮丧、无奈、绝望。其次,会严重削弱人的行为动机,使个体变得不思进取。再次,会使人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下降,产生极端行为。

  (3)教师有效干预和纠正习得性无助的措施有:①积极评价学习,培养学生自控信念;

  ②创设良好环境,营造和谐师生关系;③引导正确归因,进行有效策略训练。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2

  一、单选题

  1.()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

  A.关键期

  B.敏感期

  C.最佳期

  D.发展期

  答案:A

  解析: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敏感期和最佳期概念比较宽泛,没有关键期那么精准地强调这种不可逆的时间限制;发展期则是一个更笼统的阶段描述。

  2.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知识之后,再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结合学习

  答案:B

  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直角三角形”属于“三角形”的一种特殊类型,所以是下位学习。上位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并列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

  A.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B.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C.近景的动机与远景的动机

  D.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

  答案:B

  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是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划分的;近景的动机与远景的动机是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划分的;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是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划分的。

  4.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

  答案:C

  解析: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场独立型是指很容易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场依存型是指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时感到困难的知觉特点;发散型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即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

  5.学生在学习弹奏钢琴曲的练习中,当练习到一定阶段时,常会感到自己的进步似乎停止了,这种现象属技能学习中的()。

  A.高原现象

  B.倒摄抑制

  C.生理极限

  D.及时反馈

  答案:A

  解析:高原现象是指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倒摄抑制是指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生理极限不符合这种在技能学习过程中阶段性停滞的现象描述;及时反馈主要是关于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这种停滞现象无关。

  6.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

  答案:B

  解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形象思维主要是利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辐合思维是与发散思维相对的,强调集中到一个正确答案;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7.小学儿童品德发展关键期是()。

  A.二年级下学期前后

  B.三年级上学期前后

  C.三年级下学期前后

  D.四年级上学期前后

  答案:C

  解析:小学儿童品德发展关键期是三年级下学期前后。在这个时期,儿童品德的各种成分开始协调发展,逐渐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是()。

  A.讲解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指导法

  答案:C

  解析: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讲解法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指导法比较笼统,练习法更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来巩固知识和技能。

  9.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描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答案:D

  解析: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知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描述性知识主要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10.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答案:C

  解析:6-11岁是小学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自主感对羞耻感是1.5-3岁儿童要解决的矛盾;主动感对内疚感是3-6岁儿童要解决的矛盾;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是12-18岁青少年要解决的矛盾。

  二、多选题

  1.以下属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的是()。

  A.快速性

  B.协调性

  C.开放性

  D.可塑性

  答案:ABCD

  解析: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快速性,这个时期他们的认知、情感等各方面都在快速变化;协调性,心理活动各方面比较协调统一;开放性,他们的内心世界比较开放,愿意表达;可塑性,容易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2.下列选项中,属于正强化的有()。

  A.如果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老师就免除他们抄课文的任务

  B.综合考虑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及日常品德表现,班主任为品学兼优的学生颁发“三好学生”奖状及小奖品

  C.对学生的捣乱行为,老师给予批评

  D.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老师给予微笑、点头等肯定性的反馈

  答案:BD

  解析: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选项B中颁发奖状和小奖品,选项D中给予微笑、点头等肯定性反馈都是呈现愉快刺激,属于正强化。选项A属于负强化,通过撤销厌恶刺激(抄课文)来增强认真完成作业的行为;选项C属于惩罚,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批评)来减少捣乱行为。

  3.以下属于操作技能的有()。

  A.吹笛子

  B.打网球

  C.体操

  D.阅读

  答案:ABC

  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吹笛子、打网球、体操都属于操作技能,需要通过身体的动作来完成。阅读主要是一种心智技能,它是通过内部言语在头脑中默默地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

  4.下列关于学习策略的说法,正确的有()。

  A.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

  B.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或技能

  C.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D.学习策略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一般性的方法

  答案:ACD

  解析: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也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一般性的方法。它不仅仅是学习方法或技能,还包括对学习过程的调控等内容。

  5.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ABCD

  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意志(人们自觉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三、填空题

  1.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答案:社会自我

  解析: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社会自我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意识;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

  2.()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答案:学习需要

  解析: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3.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答案:命题学习

  解析: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主要是词汇学习等)、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和命题学习(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4.()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答案:发现法

  解析: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5.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答案:心理状态

  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相关文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试题11-01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11-01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11-01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11-01

2024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历年考试题11-01

2017年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02-26

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0-19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08-03

2017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