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舞狮子的习俗

时间:2025-01-16 15:49:58 夏杰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节舞狮子的习俗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舞龙又称耍龙灯、 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舞狮子的习俗,欢迎阅览。

春节舞狮子的习俗

  春节舞狮子的习俗 1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代。

  据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还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它都很困难,宋军的士兵开始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起毛衣摆双耳……”可见,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狮子舞了。

  为什么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舞狮子呢?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则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人们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起朝着那头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打锣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舞狮子,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

  春节舞狮子的习俗 2

  虽然我们中国一直都在说不要因为地域问题发生争吵,可是,由于地域问题带来的影响的确是不可忽视的。说到春节习俗舞狮子,南方和北方虽然都是舞狮子,可是方法习惯都不一样。今天小编就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北方舞狮子的风俗都有哪些,希望大家看了喜欢。

  沧州舞狮表演历史悠久民间蚌舞船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中国农村和乡镇流行。凡遇到节庆日和龙华庙会期间,都会以行街和场院的表演形式,并伴有悠扬的民乐或鼓点演奏,世代以来,颇受百姓的喜爱。

  为将蚌舞船这项民间艺术重新焕发青春,龙华沧州舞狮团街道文化中心领导四处奔波,寻觅到精于此艺的老艺人樊雅娟等。当年逾六旬的樊老师获悉这濒临绝迹的蚌舞场有望挽救使,不禁喜形于色。她自己垫付达一万元,从自我构思、自作编排做起,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在龙华地区创建了全市首个民间蚌舞船队。河北舞狮团

  北狮舞法的基本动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滚等,配合柔顺、活泼、灵巧、神采、愉快、轻盈的步法,把狮子舞得惟妙惟肖。其眼睛、嘴巴、耳朵会开动,此种技术重于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

  以武士(即所谓主人)之敏捷矫健之身段相配合,来表现狮子的雄健勇猛,也生动地刻划出武士之机智及风趣,予人一种美好振奋的享受。

  通过武术家巧妙的改良,使狮子舞中之狮子,已不是凶残暴戾之山野猛兽,而足一头亲切可爱很驯服的家畜,有时表现得像一个深于世故,沉着持重的老者,有时表现得像一个天真顽皮的小孩,往往有其可爱的性格,此是北方狮子舞的特点。

  北狮造型与真狮酷肖,不若南狮庞大,头部亦没有南狮五彩缤纷装饰,纯粹是兽毛颜色,惟其顶部加一独角以示不同平凡的兽类。全身以缨毛作狮被,甚至表演者所着之裤子与鞋都和真狮子腿部毛色一样,因而舞动起来就是一头惟妙惟肖的活动狮子,予人有真实的感觉。

  北方狮子表演时共需舞员三人,一人舞狮前身呀(即狮头),一人舞狮后身(即狮尾),另一个饰武士,领导起舞。

  北狮的舞姿,主要在表演的善良与灵巧,翻滚跳跃,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齐合一,加上充京钹、京锣、京鼓等音乐节拍,按乐声起舞,引者舞持球翻腾滚确,表现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狮起舞,而舞狮头者除跟随持球武士各卜种动作而配合演出各种舞姿外,还必须给舞狮尾者以充份默契,而舞狮尾者亦必须留意狮头动向,头则尾亦动,头定则尾亦定,跳跃翻滚,紧密跟随,俾能头尾舞姿调协,融成一体,方上乘舞技。

  看完了上面的介绍,原来在北方舞狮子表演时只需要三个人,而在南方,舞狮子的时候则是越多人越好,就是图个热闹这一点跟北方的确有很大区别。

  春节舞狮子的习俗 3

  起源传说

  汉代起源说: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进贡金毛雄狮子,汉章帝先后选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狮子被宫人打死,宫人为逃避降罪,将狮皮剥下由兄弟俩装扮成狮子,一人逗引起舞,骗过了大月氏使臣和章帝,此事传出汉宫后,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开始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

  北魏起源说: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狮舞时刺杀魏帝,幸被忠臣识破,后来因魏帝喜爱狮舞,命令仿制,狮舞得以流传后世。

  佛山起源说:传说在远古时候,广东佛山一带出现了一头奇兽,每逢年关就出来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人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没办法制服它。后来有一人提议,用竹篾扎成狮头,再披上布做成狮子模样,然后由人舞动,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最终吓跑了奇兽。从此,每逢春节,人们便舞狮拜年,以驱邪镇妖、预报吉祥。

  文化内涵

  驱邪纳福:在古代,人们认为狮子是瑞兽,具有驱邪镇妖的功效,能够保护家园和家人免受邪恶势力的侵扰,带来平安和吉祥。因此在春节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舞狮成为了一种驱邪纳福的仪式,人们希望通过舞狮来驱散过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一年的好运。

  吉祥如意:狮子象征着力量、勇气和繁荣,舞狮寓意着祥瑞和好运的到来。春节期间舞狮,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幸福、事业顺利。

  团结协作:舞狮通常需要多人配合完成,无论是舞狮头和舞狮尾的默契协作,还是与锣鼓队的配合,都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优良传统。

  表演形式

  北狮:北派舞狮多在八仙桌上跳跃表演为主,在锣鼓声的伴奏下,配上激昂的音乐,时而翻腾,时而跳跃,时而叠罗汉,时而摆尾等功夫,一板一眼,使人拍手叫绝。北狮的外形较为逼真,一般由两人合作表演,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全身披金黄色毛,舞动起来刚劲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展现出狮子的威武雄壮。

  传统民俗 舞狮北狮

  南狮:南派舞狮多在地面表演马步为主,狮子时而睁眼,时而洗须,时而舔身,时而抖毛等套路,一招一式,让人目不暇接。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夸张,色彩鲜艳,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表演分文狮、狮舞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传统民俗 舞狮南狮

  相关活动

  挨家挨户拜年:春节期间,舞狮队会走村串户或巡街路铺,挨家挨户地进行舞狮表演,为各家各户送去新年的祝福。户主通常会放鞭炮迎接舞狮队,并以香烟、现金或其他礼物回礼致谢。

  采青:这是南狮表演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舞狮的高潮部分。“青” 一般是指生菜,寓意着生财。舞狮者需要通过各种高难度动作,如跳跃、攀爬等,摘取悬挂在高处的 “青”,并将其咬碎后抛洒向观众,象征着将吉祥和财富带给大家。

  高台表演:一些舞狮队还会进行高台表演,如在垒搭成的三、四层楼高的 “桌塔” 上表演。舞狮者立在四个桌腿上舞狮,做出各种惊险动作,如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展示舞狮的高超技艺和勇气。

《春节舞狮子的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春节舞狮子的习俗】相关文章:

春节习俗舞狮子的由来03-12

民族舞基础之狮子舞06-03

侗族舞蹈-多耶舞、赐鱼舞、狮子舞08-01

春节有哪些习俗?地方春节习俗介绍11-10

春节习俗03-12

春节习俗之年夜饭的习俗03-12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三的习俗推荐03-12

广东春节习俗03-13

山东春节习俗09-06

在线咨询

春节舞狮子的习俗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舞龙又称耍龙灯、 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舞狮子的习俗,欢迎阅览。

春节舞狮子的习俗

  春节舞狮子的习俗 1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代。

  据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还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它都很困难,宋军的士兵开始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起毛衣摆双耳……”可见,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狮子舞了。

  为什么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舞狮子呢?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则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人们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起朝着那头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打锣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舞狮子,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

  春节舞狮子的习俗 2

  虽然我们中国一直都在说不要因为地域问题发生争吵,可是,由于地域问题带来的影响的确是不可忽视的。说到春节习俗舞狮子,南方和北方虽然都是舞狮子,可是方法习惯都不一样。今天小编就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北方舞狮子的风俗都有哪些,希望大家看了喜欢。

  沧州舞狮表演历史悠久民间蚌舞船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中国农村和乡镇流行。凡遇到节庆日和龙华庙会期间,都会以行街和场院的表演形式,并伴有悠扬的民乐或鼓点演奏,世代以来,颇受百姓的喜爱。

  为将蚌舞船这项民间艺术重新焕发青春,龙华沧州舞狮团街道文化中心领导四处奔波,寻觅到精于此艺的老艺人樊雅娟等。当年逾六旬的樊老师获悉这濒临绝迹的蚌舞场有望挽救使,不禁喜形于色。她自己垫付达一万元,从自我构思、自作编排做起,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在龙华地区创建了全市首个民间蚌舞船队。河北舞狮团

  北狮舞法的基本动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滚等,配合柔顺、活泼、灵巧、神采、愉快、轻盈的步法,把狮子舞得惟妙惟肖。其眼睛、嘴巴、耳朵会开动,此种技术重于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

  以武士(即所谓主人)之敏捷矫健之身段相配合,来表现狮子的雄健勇猛,也生动地刻划出武士之机智及风趣,予人一种美好振奋的享受。

  通过武术家巧妙的改良,使狮子舞中之狮子,已不是凶残暴戾之山野猛兽,而足一头亲切可爱很驯服的家畜,有时表现得像一个深于世故,沉着持重的老者,有时表现得像一个天真顽皮的小孩,往往有其可爱的性格,此是北方狮子舞的特点。

  北狮造型与真狮酷肖,不若南狮庞大,头部亦没有南狮五彩缤纷装饰,纯粹是兽毛颜色,惟其顶部加一独角以示不同平凡的兽类。全身以缨毛作狮被,甚至表演者所着之裤子与鞋都和真狮子腿部毛色一样,因而舞动起来就是一头惟妙惟肖的活动狮子,予人有真实的感觉。

  北方狮子表演时共需舞员三人,一人舞狮前身呀(即狮头),一人舞狮后身(即狮尾),另一个饰武士,领导起舞。

  北狮的舞姿,主要在表演的善良与灵巧,翻滚跳跃,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齐合一,加上充京钹、京锣、京鼓等音乐节拍,按乐声起舞,引者舞持球翻腾滚确,表现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狮起舞,而舞狮头者除跟随持球武士各卜种动作而配合演出各种舞姿外,还必须给舞狮尾者以充份默契,而舞狮尾者亦必须留意狮头动向,头则尾亦动,头定则尾亦定,跳跃翻滚,紧密跟随,俾能头尾舞姿调协,融成一体,方上乘舞技。

  看完了上面的介绍,原来在北方舞狮子表演时只需要三个人,而在南方,舞狮子的时候则是越多人越好,就是图个热闹这一点跟北方的确有很大区别。

  春节舞狮子的习俗 3

  起源传说

  汉代起源说: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进贡金毛雄狮子,汉章帝先后选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狮子被宫人打死,宫人为逃避降罪,将狮皮剥下由兄弟俩装扮成狮子,一人逗引起舞,骗过了大月氏使臣和章帝,此事传出汉宫后,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开始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

  北魏起源说: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狮舞时刺杀魏帝,幸被忠臣识破,后来因魏帝喜爱狮舞,命令仿制,狮舞得以流传后世。

  佛山起源说:传说在远古时候,广东佛山一带出现了一头奇兽,每逢年关就出来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人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没办法制服它。后来有一人提议,用竹篾扎成狮头,再披上布做成狮子模样,然后由人舞动,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最终吓跑了奇兽。从此,每逢春节,人们便舞狮拜年,以驱邪镇妖、预报吉祥。

  文化内涵

  驱邪纳福:在古代,人们认为狮子是瑞兽,具有驱邪镇妖的功效,能够保护家园和家人免受邪恶势力的侵扰,带来平安和吉祥。因此在春节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舞狮成为了一种驱邪纳福的仪式,人们希望通过舞狮来驱散过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一年的好运。

  吉祥如意:狮子象征着力量、勇气和繁荣,舞狮寓意着祥瑞和好运的到来。春节期间舞狮,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幸福、事业顺利。

  团结协作:舞狮通常需要多人配合完成,无论是舞狮头和舞狮尾的默契协作,还是与锣鼓队的配合,都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优良传统。

  表演形式

  北狮:北派舞狮多在八仙桌上跳跃表演为主,在锣鼓声的伴奏下,配上激昂的音乐,时而翻腾,时而跳跃,时而叠罗汉,时而摆尾等功夫,一板一眼,使人拍手叫绝。北狮的外形较为逼真,一般由两人合作表演,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全身披金黄色毛,舞动起来刚劲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展现出狮子的威武雄壮。

  传统民俗 舞狮北狮

  南狮:南派舞狮多在地面表演马步为主,狮子时而睁眼,时而洗须,时而舔身,时而抖毛等套路,一招一式,让人目不暇接。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夸张,色彩鲜艳,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表演分文狮、狮舞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传统民俗 舞狮南狮

  相关活动

  挨家挨户拜年:春节期间,舞狮队会走村串户或巡街路铺,挨家挨户地进行舞狮表演,为各家各户送去新年的祝福。户主通常会放鞭炮迎接舞狮队,并以香烟、现金或其他礼物回礼致谢。

  采青:这是南狮表演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舞狮的高潮部分。“青” 一般是指生菜,寓意着生财。舞狮者需要通过各种高难度动作,如跳跃、攀爬等,摘取悬挂在高处的 “青”,并将其咬碎后抛洒向观众,象征着将吉祥和财富带给大家。

  高台表演:一些舞狮队还会进行高台表演,如在垒搭成的三、四层楼高的 “桌塔” 上表演。舞狮者立在四个桌腿上舞狮,做出各种惊险动作,如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展示舞狮的高超技艺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