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申论范文

2012申论范文1

  就业率是一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直接反映,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只有真实可靠的数据,才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高校教育资源,并据此出台相关政策。如果用造假的方式提高就业率,则不仅提高不了学校声誉,而且将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据《燕赵都市报》7月7日报道,河北省内部分高校为谋求高就业率,竟然说服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假就业合同。日前,石家庄某高校两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该报披露了所在学校让毕业生签订假就业合同的内幕。据说,他们班有10多人因为没有找到工作无法签订就业合同,系里老师积极为他们奔走,最后都成功地与一些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虽然就业合同是签了,但同学们却不能到这些单位就业,而且这些单位也不对同学们承担任何责任。没有找到工作,却签订了就业合同,这当然是假合同。而据该报记者调查,签订假就业合同的学生为数不少,普遍存在于该校的大部分院系。

  尽管从报道中我们无法判断这类行为在该省的高校中占有多大比例,但可以预料,这样的现象绝对不是个别现象。老师帮助学生联系工作单位本是好事,但如果让学生签订没有任何保障的假就业合同,就实在说不过去了。因为,这不仅有违师德,而且还是名副其实的造假行为。因此,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必须想办法坚决刹住这股歪风。

  就业率是一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直接反映,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只有真实可靠的数据,才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高校教育资源,并据此出台相关政策。如果用造假的方式提高就业率,则不仅提高不了学校声誉,而且将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尽管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效果,但这绝不是长期吸引生源的办法。同时,不准确的就业率将可能误导学生填写报考志愿,虚假信息甚至还可能影响教育主管部门。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本来应该是一方净土,如此造假却是对社会诚信的釜底抽薪。

  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一些人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呢?据悉,原因就出在就业率这个指标上。报道说,今年,河北省教育部门出台了一份对高校评估的文件,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评估项目,与明年招生计划直接挂钩。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校方把提升就业率的意图向各院系布置,院系又通过老师向毕业生做工作。同时,假就业合同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却对学生找工作没有什么直接影响,加上签订假就业合同可以使学生档案在学校保留半年,不被打回原籍,对于已就业和未就业的学生都是一个比较好的缓冲,很多未就业的学生和未取得单位证明的就业学生,都在老师的帮助下违心地签订了假就业合同。

  由于就业压力加大,近来各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没有到位的人数有所增加,这给学校和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应当说,这是客观事实,同时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的必然结果。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一个市场问题,市场发生的问题就应该通过市场来解决。提高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应该通过密切与人才市场的关系,提高专业的市场吸引度来逐步加以解决。只要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政府加大服务力度,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的问题会逐步得到缓解。而那种安排学生签订假就业合同,造成学生一次就业率高假象的行为,不仅背离教育规律、违反教育法,而且严重损害社会诚信,可以说是害莫大焉!对此,我们不可不察。

2012申论范文2

  摒弃任性 回归理性

  何为理性?理性是人类独一无二的优势,它决定了个人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的发展轨迹。然而当前,“任性”逐渐占据“理性”的上风,有权任性有之;有钱任性有之;年轻任性有之。。。由此可见,惟有摒弃任性,回归理性,个人、企业及政府方能行稳致远。

  为人需理性、生活莫任性。眼下,一个个在马路上发怒的司机,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破坏社会和谐氛围;一个个土豪一掷千金,随时随地挥金如土,违背节俭的中华传统美德;一个个花季青年攀比追风,陷入校园贷款的泥潭不能自拔,加重自身和家庭的经济负担。。。究其原因,都是“任性”导致个人的价值观偏失。“理性”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人生道路;理性犹如一把皮鞭,鞭策人们正确追赶人生目标。由此可见,理性能够指引个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促进个人社会健康发展。

  企业需理性,发展莫任性。惟有理性的企业,方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方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方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正食以生态换经济的苦果,资源的日益枯竭,环境污染的危害日益明显,加之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无不倒逼着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然而,部分企业仍然任性地行走在粗放型生产的道路上,为了眼前的利益,偷排超排废水废渣。如此肆意妄为,以小利失大义,必定难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赢得长远发展。

  为官需任性,有权莫任性。翻阅历史,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博佳人褒姒一笑,最终周幽王身死人手,西周灭亡;商纣王不理朝政,终日荒淫,离宫别馆,纵情享乐,最终自焚而死,国家灭亡。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回首今朝,局长考试,主任亲自上马当“枪 手”有之;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侵占公民权益有之;服务部门办事效率低下、服务意识欠缺有之。。。为官有权任性,影响的是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与公信力,阻碍的是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的进程。总理简单的一句“有权不可任性”掷地有声。可见为官理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必须且必行。

  如果没有蔺相如为了国家大局,适时退让,就不会有将相合心,共治赵国;如果没有宰相张英明理谦让,就不会有邻里和睦,更不会有“六尺巷”的美谈佳话。理性不仅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姿态,更是一种利他的心态。从个人、到企业、再到政府都应该回归理性,摒弃任性,才能有益于自身发展、有益于社会进步、有益于国家富强。

2012申论范文3

  对干部“德”的考察,是中央选人用人的重要方向标,当然也是公务员招录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的重要标准。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德与才,如同干部素质的两根“支柱”,互为依托,缺一不可。相比而言,才不够,可以学;德不行,很难补。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多有佐证。纵观近年来落马的陈绍基、王华元、黄松有、许宗衡、郑少东等一批高官,都可谓能力不凡,但也都是在德上出了问题、栽了跟头。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导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同志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体现了我们党对干部德才关系认识的深化,进一步突出了德在选人用人中的地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全面把握、深入贯彻。

  以德修身,就是要更加注重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修养。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其思想品德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影响力。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以德修身,不断加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修养,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以德服众,就是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官员应以德服人。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德服众,行胜于言。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品德上过得硬,工作上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信服与支持。以德领才,就是始终坚持德比才重、德在才先的理念。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重才轻德,历来是用人的大忌,也是个人成才的大忌。对于党组织来说,坚持以德领才,就是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以德为先:同样是能力强的干部,谁在德的方面表现突出,就优先提拔重用谁。以德润才,就是以德来激发、培育和支撑才能的增长。德不但是激发才能提升的重要动力,也决定着才能发挥作用的方向和成效。人们只有切实解决“为什么活着、什么是人生最大的价值”等德的基本问题,才能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艰难险阻,恪尽职守、埋头苦干,不断创造一流的业绩。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做了一点工作就争名夺利,受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说到底还是在德的方面没有过关。

  德才兼备,就是要做到德才俱佳、又红又专。强调以德为先,并不是否定才的重要性。有德无才,也难担大任。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使命,素质和能力必须过得硬。如果我们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就难以做好领导工作,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既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又要强学习、长知识、增才干;既要成为“模范型”领导干部,又要成为“专家型”领导干部。

  关于“官德”,******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里面讲的不忘做人之本、不移公仆之心、不谋一己之私,值得深思。

  (1)立身不忘做人之本。在群众心目中,领导不仅是一种管理的权力,更是一种示范和榜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领导干部应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以模范的行动带动人。有德才有威,有威群众才信得过;有德才有为,有为才能凝聚人心和力量。

  (2)为政不移公仆之心。邓小平同志说“领导就是服务”,道出了领导干部这个岗位的真谛。优秀领导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他们经历不同、岗位不同、风格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以公仆之心对待人民,对待工作,始终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工作和事业的出发点与归宿。

  (3)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权力是天下公器,不是哪个人赋予的,也不是自己生来就有的。用权不为公众服务,这样的权力迟早会被剥夺。应该看到,权力具有两重性,为老百姓做事,就会造福一方;为一己之私谋利,就会为害一片。为谁用权,如何用好权,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对领导干部来说,是条不可逾越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