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毕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关内容的文章,欢迎大家的阅读。
大学生就业问题1
近期,一篇名为《江苏4万20xx届毕业生未就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或更严峻》的文章发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报道称: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20xx届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已经有4个月了,20xx届新的毕业生也已经开始考虑找工作了。但目前江苏仍有4万名20xx届毕业生未就业。20xx年,新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3.2万人,比去年多6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0xx年应届毕业生求职旺季已经来到,为了避免企业过早进入校园招聘而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多数高校采取措施,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求职旺季。据统计,从20xx年毕业生求职者人数突破600万大关以来,求职者数量逐年增加,据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仅江苏省XX届高校毕业生就有53.2万人,均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笔者从知名社会招聘网站前程无忧了解到,目前有很多XX届的毕业生由于在校园招聘中未解决就业问题,被迫把目光放到社会招聘中,而社会招聘大多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这也导致很多毕业生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却依然无法解决就业问题;此外,笔者还从上了解到一组数据,20xx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00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0%,仅在广东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就将达到65万-70万,不少应届毕业生甚至愿意自降身价,期望以降低薪资水平的代价求得一个工作机会。
对此,笔者在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等招聘类网站上整理出四条求职建议,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道路进行规划的一个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在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个时常困扰大学生的问题是:我要进入怎样的用人单位?但却很少有人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用人单位为什么要聘用我?我怎样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大学生要找到工作,必须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需求何在?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它不是教育机构,旨在让你进去进修然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它也不是慈善机构,因为悲怜你找不到工作而履行神圣的社会职责。它是什么?是劳动机构,是雇佣你进去“干活”的,因为你付出了它所需要的劳动从而以工资作为交换的合作方式。遗憾的是,不少大学生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厢情愿地把用人单位当做配合自己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工具,喜欢就进去带着,不喜欢就一走了之。根据上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大学生就业后一年内的流失率竟高达50%,两年内更是达到了75%!
那么,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应如何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呢?
二,大学生要清楚用人单位的员工招聘需求。
在作出应聘选择前,大学生要认真分析一下:用人单位为什么要招聘员工,希望通过招聘这些员工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具体的招聘条件,用人单位的这些信息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战略是否吻合。千万不要抱着“随便做一做、大不了再换”的心态,那样受伤的是用人单位,浪费宝贵光阴的是你自己。
三,大学生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阶段发展需求。
用人单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重点需求,大学生要做的是思考并找出满足这些重点需求的方法,并努力身体力行。如果你能为满足这些重点需求而作出相应成果的话,你就有机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和重用。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在创始期更多的是需要员工多干少说,在迅速发展期需要员工边干边思考,在成熟期需要员工思考了再干。
四,大学生要研究用人单位的战略发展需求。
如果你希望在本单位有更好的发展,那就需要对用人单位的战略发展需求进行研究,对用人单位的未来业务重点和岗位要求作出预测,并据此制定自己的中长期规划。
总而言之,虽然20xx届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但是只要大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职前的自我提升,依然可以顺利地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2
大学生就业难
8日上午,在花园北路城中村邵庄,一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小伙疑似因求职屡屡受挫跳楼自杀。他在短信中称“没能力照顾父母”。
一个研究生,数次求职而不能,令人同情,但选择自杀以逃避,却又让人感慨唏嘘。理由很现实—你有跳楼的勇气,为何没勇气再去尝试寻找新的工作?
是的,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想找个满意的工作确实很难,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一个事实是,一面是大学生在嚷着工作难找,一面却是不少企业在喊着找不着人才。而原因总是人人皆知的几个:要么是所学专业与企业所需不匹配,要么是自视太高瞧不上用人单位。文凭与能力不能画等号的告诫,我们的耳朵都听出了老茧,但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认真面对,并且做出改变?
本科生就业难,研究生就业同样不都是春天。数据显示,去年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共计划招收研究生60.8万人,而今年不降反升。国家本希望通过研究生收费政策来给读研热降降温,但并未见到效果。本科之后选择读研,当然有很多是为了理想,但出于学历崇拜或者逃避就业压力而去考研的绝不在少数。上了自己不喜欢的学校,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这有学生自己的原因,更多还是家长的逼迫。就像那个铁了心放弃北大去上技校的周浩,暂时可能丢了父母的面子,但如果依然还在自己“痛不欲生”的学校、专业煎熬,按照“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逻辑,谁能保证他不会如这位研究生一样犯傻?
年轻生命的凋零令人心痛,反思是必需的。但浏览网民发言,其中流露的“知识无用论”的老调却有些出人意料。以个案证明这样的观点本身就是片面和情绪化的,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更多例子验证“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所在,尤其还是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在我看来,对该起事件反思的,除了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短板,更应从国家制度层面,找到破解“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的良方。
最近国家决定将全国地方1200多所院校中的600多所转型为职业院校,无疑为学生谋出路提供了一个思考路径。调整现行高等教育结构之弊,不仅是中国就业现状之需,也是国际大趋势。比如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他们的高校毕业生中80%是应用型人才,20%是学术型人才。而这位研究生的自杀,本身也从侧面印证了院校转型之必要。
当然,高校转型并非想象那么简单。这一方面需要学校做好教学理念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国家在财政和规划上还要有所倚重。没有了厚此薄彼,才可能赢得市场和学生认可,才能让蓝领和技术人才翱翔于职场蓝天。我们迫切期望的,是这一改革脚步能够快些再快些。8日上午,在花园北路城中村邵庄,一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小伙疑似因求职屡屡受挫跳楼自杀。他在短信中称“没能力照顾父母”。
一个研究生,数次求职而不能,令人同情,但选择自杀以逃避,却又让人感慨唏嘘。理由很现实—你有跳楼的勇气,为何没勇气再去尝试寻找新的工作?
是的,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想找个满意的工作确实很难,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一个事实是,一面是大学生在嚷着工作难找,一面却是不少企业在喊着找不着人才。而原因总是人人皆知的几个:要么是所学专业与企业所需不匹配,要么是自视太高瞧不上用人单位。文凭与能力不能画等号的告诫,我们的耳朵都听出了老茧,但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认真面对,并且做出改变?
本科生就业难,研究生就业同样不都是春天。数据显示,去年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共计划招收研究生60.8万人,而今年不降反升。国家本希望通过研究生收费政策来给读研热降降温,但并未见到效果。本科之后选择读研,当然有很多是为了理想,但出于学历崇拜或者逃避就业压力而去考研的绝不在少数。上了自己不喜欢的学校,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这有学生自己的原因,更多还是家长的逼迫。就像那个铁了心放弃北大去上技校的周浩,暂时可能丢了父母的面子,但如果依然还在自己“痛不欲生”的学校、专业煎熬,按照“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逻辑,谁能保证他不会如这位研究生一样犯傻?
年轻生命的凋零令人心痛,反思是必需的。但浏览网民发言,其中流露的“知识无用论”的老调却有些出人意料。以个案证明这样的观点本身就是片面和情绪化的,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更多例子验证“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所在,尤其还是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在我看来,对该起事件反思的,除了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短板,更应从国家制度层面,找到破解“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的良方。
最近国家决定将全国地方1200多所院校中的600多所转型为职业院校,无疑为学生谋出路提供了一个思考路径。调整现行高等教育结构之弊,不仅是中国就业现状之需,也是国际大趋势。比如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他们的高校毕业生中80%是应用型人才,20%是学术型人才。而这位研究生的自杀,本身也从侧面印证了院校转型之必要。
当然,高校转型并非想象那么简单。这一方面需要学校做好教学理念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国家在财政和规划上还要有所倚重。没有了厚此薄彼,才可能赢得市场和学生认可,才能让蓝领和技术人才翱翔于职场蓝天。我们迫切期望的,是这一改革脚步能够快些再快些。
12月10日消息:昨天,上海大学嘉定校区一已封闭闲置楼宇内发现一具男性尸体。经查,死者为上海大学某学院20xx级硕士研究生。警方已初步排除他杀。
据了解,发现男尸的确切地点为上大嘉定校区原留学生住宿楼,事发时已经闲置。有消息称尸体被发现时挂在门框上,疑似自杀,已经腐烂。
一名上海大学学生称,腐尸发现大楼俗称“小白楼”。这名学生称,最先发现尸体的是该校一对情侣。
另据校方有关人士表示,死者为李某某,1991年出生,于上月14日失踪,17日曾报警。李某某在校期间专业是影视动画,为上大本科保研学生。据李某某的老师介绍,李某某大学期间曾做过班长,热心帮助同学,人缘较好。
李某某的家属已经得知噩耗,其妹妹称,昨天下午已经收到哥哥大学校友的私信,李某某父亲也已经接到校方正式通知,赶到学校做了DNA比对,正在等待结果。
9日下午,上海大学发布官方公告称,12月9日上午,上海大学嘉定校区一已封闭的闲置楼内发现一具男尸。经查为上海大学某学院20xx级硕士研究生。目前警方已介入此案,正进一步调查。学校对逝去的学生表示深切哀悼,正积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一个专业一半计划已经“内定”,甚至仅存一个名额供考生争抢,这是即将走进研考考场的考生们眼下必须面对的难题。由于推荐优秀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也就是“保研”不再设置留校限额,今年通过推免获得保研资格的学生比往年增加了不少,一些名校甚至增加了一半的指标。这样一来,留给考研学生们的空间被大幅压缩。因此,不少裸考生对20xx年的研考发出了“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感慨。
计划招8人,一半为保送
晓媛是安徽大学传播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她原本打算报考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但“残酷”的现实让她最终还是改报了武汉大学。“专业计划一共招8个人,已经有4个被保送了,考取几率太小。”晓媛告诉记者。
事实上,和晓媛有相同遭遇的不在少数。“不是我们对自己没信心,而是那些名校留给外校学生竞争的机会太少,大多是内部消化了。”晓媛举例说,以新闻专业为例,北大的新闻与传播学院20xx年共计招生65人,其中推免生32人,这32名保研生多数来自北大本校,还有复旦、武大、南大、中国人民大学等985院校。这就意味着留给全国其他高校的名额只剩下一半,竞争激烈程度可以想象。南大的新闻学专业,公示的计划为招收14人,但已有8人获得了推免拟录取资格。还有一些专业更是“独木桥”专业,如南大大气科学学院的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总共招收7人,其中保研占了6个,仅存1个名额供考生们“争抢”。
保研生对计划的“挤压”让不少考生发出了“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感慨。在省城一高校的论坛上,记者看到不少考生发帖吐槽所报学校保研比重太大,对报考的学校没有信心,有的甚至开始做调剂准备。
名校保研率均有所上升
“20xx年的推免生数量确实增加了,大约有1500人,比上一年增加了将近2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招办主任倪瑞告诉记者,和20xx年相比,20xx年的推免生数量确实有增加,但比例并不是很大,因为原本中国科大的推免生数量就较多。
相比较中国科大,还有一些名校推免生比重增加则更多。据了解,20xx年南大研究生计划招收约3700人,其中推免生1500人,而上一年推免学生只有1000人,也就是说南京大学接受的推免生人数涨了五成。东南大学研究生招生计划预计3700人左右,其中推免生接近1300人,推免生的比例比去年增加了30%。
“增加推免生的比重,一方面是防止生源集中在一个地方,最主要还是为了生源更优秀。”对于名校纷纷提高推免生比例的做法,倪瑞表示,今年由于政策不再对推免生设置留校限额,优秀的学生申请推免更为容易。而对于招生学校来说,也希望能够收到更为优质的生源。从招生看,推免生总体的生源质量要比非推免生好,这也是推免生比例增加的主要原因。记者查阅了部分985院校的推免生公示名单,发现多数学校招收的推免生中本校生占大部分。
普通高校生源流失严重
不过与名校的热火相比,省属高校的推免生却显得有几分“冷清”。昨日记者登录部分省属高校招生网,发现推免生所占的比重并不大,甚至比往年还有缩减。
在省城一高校网站上记者看到,院校的推免生计划超过300个,但最终公示录取的推免生只有200余人,很多推免计划最后又纳入到统招里面。另一高校新一年的推免生数量约为400人,仅占整个招生大盘的两成不到,人数也较上年减少。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校对考生的吸引力不足。推免生和普通报考并不冲突,名校的吸引力大,因此很多考生都会先去争取名校的保研资格,不愿申请普通大学的。即使申请不成功,成绩较好的考生也可通过考试进入名校;其实,新政规定,推荐过程不分专业型与学术型,取消留校限额,学生可完全自主地填报攻读硕士学校;此外,就业压力加大等因素也促使学生追逐名校,从而造成普通高校在研招市场上的少人问津。
公平公正性成关注焦点
由于不用笔试、高校招收推免生时又有很大的招生自主权,因此,随着推免生比重的日益加大,如何保障招生公平也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要像笔试那样公平不太可能,没有分数衡量时多少有一些个人好恶因素在里面。”一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保障推免生公平、公正的关键,在于申请材料的一些硬性指标上。例如有的学校要求推免生必须是211高校毕业,且专业成绩排名和综合素质排名均在本专业名列前茅,这个成绩无法造假;有的高校则要求四六级成绩达到多少分,有的会对考生在某个专业获得什么奖项等有要求,这些硬性条件就成了门槛,让推免不会变成“个人说了算”。除了硬件以外,还有公示制度。每个学校公示时都会公布举报电话,以方便学生举报推免生是否合规。每年都有一些推免生因为被举报而失去资格。
大学生就业问题3
【摘 要】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体系的迅速扩大,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从当前的状况来看,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来说,大学毕业生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就业政策体系的缺失、高校职业化教育不足等问题亟待完善和解决。因此,文章结合当前掌握的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试图进一步分析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等职业化教育;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政策体系不健全
就业政策法规方面的建设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单位录用大学生有户口指标的限制,毕业生跨省市流动受限。一些用人单位只接受现场报名,对所招聘的毕业生进行户籍限制,要求有本省户籍,甚至只能是当地户籍,这就让高校毕业生丧失了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
招聘市场缺乏统一管理。各种招聘信息琳琅满目,一些招聘公司频繁参加各种大学毕业生招聘会,表面上看是招贤纳士,其真正目的是宣传自己,提高自身企业的知名度。社会上还存在 “内定岗位”的现象,对于只招一两个人的岗位,其实早内定好人选,却还大肆地发布招聘信息,这种不实情况既浪费了毕业生的时间也加大了其应聘的经济成本。
(二)就业结构整体不平衡、信息不对称
就业市场供需不均衡,求职者技能与空缺职位不匹配。由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不畅通,供需双方观念不同,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符,出现了 “有位无人”与“有人无位”并存的现象。另一方面,社会支持意识薄弱,一些企业只注重使用人才的短期行为,忽视对人才的培养,不愿为社会发展做长期投资。
企业招聘要求不人性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硬性条件,如:要求毕业生有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让刚走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们无所适从;另外以学历及院校为门槛,也让非一本院校的毕业生们望而却步。这些问题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
(三)高校职业化教育不足、校企脱节
高校欠缺对学生实践力方面的培养。我国整体教育结构存在问题,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知识而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偏向对理论知识方面的传输,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途径,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为主要考察手段,而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展则较少,这样培养出来的高校毕业生相对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就存在差距。
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专业化水平低。大学的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为学生们开设的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有限,导致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缺失。并且指导课程单一,对于在求职过程中的面试方法、技巧以及如何正确对学生自身进行就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具体呈现。
校企供需脱节。高校对专业结构的调整没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导致用人单位急需的专业性人才在高校却无人可招。 这是因为,高校人才培养脱离市场需求,专业设置缺乏特性,职业倾向性不够。职业教育的不断忽视,导致我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在重视程度与资源配置上差距拉大,从而使高校毕业生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专业同质化严重,热门专业的学生过剩,但市场对其需求已趋近饱和,毕业生供过于求。
(四)大学生的择业期望高于实际、就业政策认知不够
大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他们对于就业政策制度,整体认知不足,了解不全面,关注度不高。大学生们在毕业之际常常忙于奔走人才招聘市场,缺乏对相关政策的学习和领会时间。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到未雨绸缪,其他人则等到快毕业了才急促地关注就业信息。调查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只有不到10%的毕业生有设计过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对于毕业后适合自己的工作、未来发展方向等没有明确的定位。
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客观评估判断,期望值过高。他们缺乏对自身客观、全面、科学的认识,尽管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社会实践力;而另一部分学生刚从高中的封闭式管理中解放出来,进入大学以后就完全放松自己,丧失斗志、沉迷于玩乐,因而并没有学习到真正的专业知识,社会实践技能不足,求职时自然丧失了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思想局限。他们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常常以工作性质或薪酬待遇是否从优,就业地理区域是否发达便利为基准。一部分大学生将工作目标锁定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考得编制后便从此高枕无忧,安于现状。在选择工作地区时,也体现出这一特点,大部分毕业生优先考虑在经济繁荣的一、二线大城市中发展,缺乏对自我的准确定位和对职业选择的合理认识。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一)国家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综合管理,完善就业方面的政策法规
政府应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优惠的政策和条件。由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下转第156页)不够健全,因此需要政府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基础上将宏观调控相结合,不断加强市场中的法制建设,规范就业市场机制,为毕业生们提供畅通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大力鼓励毕业生深入乡镇农村、边远地区发展,去基层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生活补贴和奖励等优惠待遇。同时政府可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东部发达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沿海城市促进中小城市发展为策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社会应提供良好规范的就业环境,降低对毕业生的硬性要求
用人单位应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为社会发展做长期投资的意识。其次,在招聘市场或网上提供准确的招聘信息,避免浪费毕业生求职时间,增加其应聘成本。除此外建立统一、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打破以户籍、性别等方面作为招聘的考量标准,多从道德修养、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工作态度、沟通协调和应变能力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和平台。
(三)高校应科学调整专业学科的设置,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大学作为人才供给方,应具有前瞻性。首先应及时调整师生比例,壮大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另外在注重应用性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应通过自身的优势资源对未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市场情况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良好把握,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改革学校的专业设置。另一方面,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提供收集就业信息服务,开设有关就业的指导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其自身的就业技能。除了对就业形势、程序及就业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和就业政策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之外,尽可能的针对择业的方法和面试的技巧,开展模拟面试和求职讲座,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四)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毕业生应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找准自身的定位,提高自身就业力。在毕业前期,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工作,通过招聘会及招聘网站等方式积极主动的了解就业信息,积极调整就业状态,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在选择职业时,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情况等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考虑,着眼于长期效应。同时以扎实专业知识为基础,积极提高社会实践力,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和竞争力,从而找到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
大学生就业工作,事关广大学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更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发展。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