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HR实战 > "用工荒"下:谁是人才?

"用工荒"下:谁是人才?

发布时间:2017-03-07编辑:小田

 

       经济观察网 汤梦娟/文 2010年春节过后,各地都开始闹民工荒,以前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终于开始供不应求了,到了2011年,民工荒越演越烈。一位在制造业工作的朋友说,春节后,他们新录用了10多名技术工人,工资在3000元左右,可工作了一周,仅剩下了2人,其他人呢?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了呗!只要工资多100元,这些工人就会跳槽。

       工人牛啊,尤其是技术工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稍微用心分析一下,就可以得知真相,虽然,拿不到太多的一手数据,但仅仅根据百度上能够搜索到的公开数据,就可以发现是:人口、高校扩招和血汗工厂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能够并愿意从事体力劳动,即传统蓝领工作的人越来越少。
首先,看看人口的因素。中国的人口出生数量,从1962年开始,每年达到2000万左右,并在1990年达到高峰,当年出生人数达2621万,而从那之后,人口出生率逐年递减,到1999年,出生人口只有1149万。

      每年2000多万人,成长到16-18岁,除去当兵、上大学、务农、个体等,其余大部分人会成为制造业、服务业蓝领工人,这是怎样的供给量呢?

      这就是之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廉价劳动力的源泉。

      其次,再看看高校扩招的因素。在1997年之前,高校每年的招生都在100万人以下,这个数量在相应年份的出生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不到5%,这些人会成为高级白领,对制造业工人不会产生任何冲击。

      而1998年之后,高校以每年差不多5%左右的速度扩招,短短10多年,高校每年的录取人数已经达到之前的5倍多。

      2009、2010两年,高校每年的录取人数已超过600万!超过相应年份出生人口的30%以上,甚至有人预测,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到2016年,高校的录用人数将超过相应年份出生人口的50%以上,甚至更多,1999年出生的1149万宝宝,将有超过750万人有机会上大学。


       所以,中国新生蓝领,在出生人口减少、高校扩招的双重因素影响下,迅速减少了。
 

       但减少的只是新生就业人口,中国还有大量的存量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的总量还在增加呢!他们大多还处于50岁以下,还在劳动。

       这时,第三个因素:血汗工厂,从身体上和精神上摧毁了,人们想继续从事蓝领工作的意志。因为他们:“干得比驴累,吃得比猪差,起得比鸡早,下班比小姐晚,装得比孙子乖,收入低还要不到,五年后比谁都老。”

       看到一个数据,一个知名工厂,招收了1000名员工,每天站立工作12个小时。不到一年的时间,经常发生员工在生产线晕倒的事件,安排员工体检,发现其中500名,身体有问题,甚至还有人查出白血病。

       不光是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凡是劳动密集的行业,都存在着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劳动者不受人尊重的现象。这使大部分人在从事蓝领工作一段时间后,就无法继续承受这类工作,或者因为身体状况,或者是职业意愿发生的变化,转而从事其他工作。
谁都发现劳动不挣钱,钱才能挣钱,于是人人想当投资者。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出生后的生活条件较好,又有许多是独生子女,对超强体力劳动的承受能力更低。

       与蓝领就业火爆相反地是:白领就业的惨淡。

       高校继续以每年600万人的速度,制造着不愿从事体力劳动的所谓白领。这些从小被推上高考战车的孩子,没玩过,没玩伴,没有快乐的童年,没分担过家务,甚至不会独立生活,他们仿佛为应试而生,只知道埋头在学校指定的书本、试题和家长报考的辅导班。
在高校闭门造车的教育下,他们对社会、对职场一无所知,出了校门就只有迷惘,不知所措,从而无法发挥出教育应有的能力。他们希望能够像10年前的大学生一样,找到轻松、体面、高收入的白领工作,但供求关系的现实是残酷的。

       谁是人才?能解决企业问题的人是人才,稀缺难得的是人才。上大学,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但在供求关系的现实下,大学生工资不如清洁工,也非常正常,全世界都是如此。

       一位把儿子送到加拿大读书的朋友,最担心的事情是,儿子决定放弃上大学,准备在加拿大当个长途运输司机,这样的岗位比一般博士毕业的人收入高。中国也快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了,体力劳动终于开始显示出它应有的价值。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