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之所以死在黎明到来的前夜,除了缺乏商业模式梳理和战略规划之外,最致命的就是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才激励模式,以至于在寒潮侵袭时不是抱团取暖,而是利益纷争或四散奔逃。
其中,“形体小、资源少”是中小企业最明显的外部特征,也正是这种不足让它在人才的引进、保留、使用等方面处于被动。面对竞争对手的挖角,中小企业对人才很多都是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这主要来源于中小企业面临的四大人力资源管理难题。
难题一:薪酬缺乏吸引。对于拟加盟企业的人才来说,薪酬无疑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对于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更是如此。但是,对于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显然很难开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薪水。选来选去,最终只能招聘到对工资不太敏感的人进来。微薄的薪水,当然对应着与之相匹配的能力。
难题二:个人成长空间不足。知识经济时代,核心员工都非常关注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对他们来说,在一个没有足够成长空间的企业内工作,会感到压抑乃至窒息。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的高额薪金和通畅的晋升渠道无疑对呼吸困难的员工充满了诱惑。
难题三:缺乏制度规范性。在成熟的大企业,不仅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来指引员工的工作方向,而且有详细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这无疑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同时节省了管理成本。但对于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中小企业来说,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可谓一片空白,事必躬亲的领导也腾不出时间实施“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局可想而知——工作靠员工自觉,管理靠领导突击。
难题四:考核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本时代,企业的成功运作离不开一个高素质的核心人才梯队,而核心人才梯队的形成是建立在有效的人才甄别手段基础之上的。谈到人才甄选,最有效的莫过于绩效考核,对于缺乏标准岗位模型参照的中小企业来说,时尚的考评工具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力,相反还会成为制约员工创造力发挥的枷锁。
面对这四大难题,中小企业该怎么破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马本军老师认为要想破解这四大难题,长期激励非常关键。
其一,对于养家糊口的员工来说,绝大多数人都属于风险厌恶者,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民营企业不讨大学生喜欢的根源所在。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知名公司可以依靠自己的名牌,而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只能依赖于有公信力的激励承诺。签署长期激励协议、颁发股权证书,对于漂浮不定的员工来说,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如此方能安心做事。否则,外部的高薪诱惑是很难抗拒的。
其二,实现员工的自我约束和激励。这不仅是节省管理成本的经济需要,也是开发员工潜能的发展需要。再者,对于业务模式尚不成型的中小企业而言,以职能化、模块化为特征的西方管理工具也是注定水土不服的,所以中小企业只能采用“激励型”的管理方式和考评办法。
其三,对于一个事业心很强的高级人才来说,在选择企业时,他看重的往往不是眼前利益,而是发展空间和长期收益。正因为如此,股权越来越成为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金字招牌。创业板的开闸,为中小企业送来了一缕曙光,大大提升了中小企业股权的潜在价值和吸引力。中小企业尽管无法为心仪的人才开出百万年薪,但却可以授予百万股权。在现金和股权之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