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HR工具 > HR须知:“态度”理论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HR须知:“态度”理论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1-26编辑:1035

  “态度”理论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态度是指个体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人、事、物的评价性陈述。态度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即认知、情感、行为,其三个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态度之间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态度统一体。

  从纵向角度来看,态度最终表现为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当对人、事、物进行评价时,个体首先会对其产生自我认知,例如“不负责任是不对的”,然后在认知的基础上会对其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反应,例如“严肃、微笑”,情感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行为方式,例如领导对下属的优秀工作业绩表现出很满意的情绪,此时领导就可能会对下属进行表扬,最终领导的表扬下属的行为就是其对下属态度的最终体现。

  从横向看,认知、情感、行为和态度之间是没有优先顺序、相互影响的。态度的三要素都影响的态度的最终体现,决定着态度的表现形式。情感可能直接决定着态度,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比如,职工很反感同事要求他帮助完成工作任务,此种情感反应就会让职工表现出不愿意的态度,就会表现出回避的行为。除此之外,认知、情感、行为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例如,面试者对被面试者表现的厌恶情绪引起了被面试者的不满,面试者就可能会在下一次面试的时候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认知,以保证消除被面试者的不满。

  在很多时候,态度和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行为方式的效果经验决定着一个人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时所变现出来的态度。那么,态度一度决定着行为吗?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态度对行为的决定性受到以下五种因素的影响,即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或周围环境的压力、个人对此种态度是否存在直接经验。例如,当培训管理者认为培训需求的调查影响着整个培训效果的好坏(态度的重要性),培训管理着就会在每次培训实施时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如果绩效管理者认为同事的评价对被考核者的绩效影响不大,他就会在制定考核制度时不加入同时考核因素。如果招聘经理对某个被面试者表现出强烈的认可(存在外在压力),即使招聘者对其表现不满意,在行为上也要按照经理的意思录用该人,此种现象正是“认知失调理论”的真实体现。

  认知失调理论主要体现的是个体对某人或事件的认知与其表现出来的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其暗含着个体的行为方式及表现出来的态度建立在对事物认知的基础上。与认知失调理论相反的是自我知觉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所体现的是个体会根据过去的行为、态度实践来选择对同样或类似事件的认知及行为反应。好经验的发扬、不足经验的改进正是自我知觉理论的体现。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深入地了解态度相关的理论,为人力资源的各模块的设计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比如,在绩效管理中,为了让绩效考核能够得到顺利的进行,首先要改变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知,要对绩效考核方法以及所采用的表格对员工进行细致的讲解,使其真正了解绩效考核的真是目的、意义;在员工认可的考核制度下,其绩效考核的效果显而易见。后期根据客观的绩效考核结果对员工的真实绩效反馈,使其绩效得到切实的改进,其工作技能水平得到显著地提升,这样的绩效管理体系才能充分的发挥绩效管理的功能。

  在招聘面试环节中,“态度”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应用。面试是招聘中考察员工知识、技能、能力和动机的重要方式,通过被面试者对提问问题回答的结果,面试者就应该有意识的判断被面试者对此类问题所考查内容的认知,也能够判断出被面试者的价值观类型,更进一步的提问就能够了解被面试者的答案所隐藏的其真实动机。

  总之,对“态度”理论的深入了解,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有着重要的指导、预测、评价意义。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