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HR工具 > 我们应该如何激励企业员工

我们应该如何激励企业员工

发布时间:2017-01-26编辑:weian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所表现出的能力只及其所有潜能的十分之一,只用这十分之一的能力,多数人就能将他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处理好,有的时候还能做到很出色。这项研究结果应该让企业管理者兴奋:如果自己企业的员工普遍都有非常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时,那么这个企业上升的空间当然也就非常大了。重要的是企业管理者如何员工,使他们能够加倍努力工作。

  一、关于激励

  激励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定义为个体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这个定义隐含着个体需要必须和组织目标一致的要求。通常,我们将激励理解为一个满足需要的过程:(如图)

  可见,通过未被满足的需要,个体获得了激励,因而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驱使个体采取行动去努力满足需要,当需要被满足时,紧张感降低,激励过程结束。但实际上,激励的这一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因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会不断地产生未被满足的需要,会不断产生激励。只是,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很多是处于潜意识状态,没有被个体意识到而已。

  在企业中,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一直是一个难题。因为激励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而且,不但个体之间的激励水平不同,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激励水平也不尽相同。

  二、几种激励方法

  1、薪酬体系激励。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本身起到一种激励作用。这里的合理,主要是指公平,包括内部公平,即同本企业其他部门的比较,以及外部公平,即与其他企业相比较。这种公平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感知,因此完全的公平很难实现。一方面,管理者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应该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尽量使这一体系能够反映多数员工的努力水平;另一方面,要想使薪酬体系起到激励作用,这种体系就一定是有差异的,即员工的薪酬水平因人而异,这种差异假设不同的员工在能力和努力程度等方面是不同的,这符合大多数的现实情况,而且这种差异会驱动员工努力工作。

  企业管理者还应该管理员工的期望。根据维克多弗隆姆的期望理论,员工认为努力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评价时,他就会受到激励进而付出更大的努力;而良好的绩效评价会带来组织奖励,提高工资、奖金或者晋升机会;这种组织奖励会满足员工的个人目标。因此,员工合理的期望水平会带来较高的绩效。但管理者应该注意的是,只有当员工的期望实现时,才会形成持续的激励,对员工的期望进行管理意味着应该保持员工的期望在一定能力水平上,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过低的期望起不到激励作用,而过高的期望或者因无法实现而使员工失望,或者会成为企业的负担。

  2、工作环境激励。员工在工作中有良好的心情,有利于发挥较高的绩效水平。管理者应该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以便于员工能够在最佳状态下工作。这里的工作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所谓硬环境,主要是指工作条件,包括办公环境的舒适性,交通是否便利,是否对员工的身体或身心提供安全保护等;软环境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环境和组织氛围,即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同事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渠道是否畅通,工作氛围是否融洽,公司是否崇尚一种合作型的组织文化,员工之间是否互相信任,等等。在任何一个企业中,良好的工作环境都是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的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员工在一个工作条件舒适,工作气氛融洽,彼此相互尊重和信任的环境中,工作起来往往更得心应手,而且也会倾向于更加努力工作。

  3、愿景和目标激励。愿景是一个企业的使命和终极目标,凡是伟大的企业或立志于成为伟大的企业都有令人激动的愿景。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成功地将企业的愿景与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无疑将会极大地激励和鼓舞员工。一方面,管理者必须让员工相信愿景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但需要全体员工齐心协力。更重要的是,企业愿景的实现,意味着每一个人都会因此而获益,这种获益可以是物质上的成就,也可能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亦或是二者的结合;另一方面,光有愿景还不够,管理者还需要帮助或指导员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员工需要清楚自己如何才能使自身成长与企业的发展契合。也就是员工明确知道自己的未来如何与企业联系在一起。企业管理者还应该用目标管理与愿景激励结合。目标管理也就是将企业的整体目标转化为某个组织单位或个体目标。通过由员工参与设置自己的目标,提出明确的时间规定,以及随时的绩效反馈,能够使员工清楚地理解自己的工作,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激励员工。

  4、通过培训激励。企业管理者应该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专业技能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学习进修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员工对培训的需求是不同的,因而在为员工提供培训时应做到因人而异和有的放矢,切忌走过程。

  管理者还应注意培训的层次,即培训是作为激励物还是作为激励方式。可分为全员培训和作为奖励的培训。全员培训主要是为全体员工提供上岗培训、企业文化培训等。在这里,培训作为一种激励方式,管理者需要精心准备培训的内容。同时,培训的目的在于激发斗志,鼓舞员工的士气。这种鼓舞士气的培训应该注意保持持续的强化,以使员工对企业产生高度认同感。作为奖励的培训,培训的本身即为一种激励物,也就是激励的载体。这种奖励应只为那些在绩效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员工提供。管理者可以为接受培训者安排专业技能提高学习或进修等。

  5、授权激励。在企业管理中,授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方式。对员工实行有效授权,不但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更加努力工作,而且员工主动参与企业管理,也能够分担管理者的工作,使企业的运行更加有效。企业管理者对下属和员工的有效授权能够起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员工通过参与本企业或本部门的决策制定,能够增加其对决策的认同感,使其更好地理解决策本身对企业管理的意义,从而为决策的执行减少阻力;同时,通过授权,员工获得了较大自主空间,他们会有主人翁的感觉,会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可以将管理者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把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外部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去,使企业增强应对外部市场的反应能力,提高运营管理效率。管理者在授权给员工时,应该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管理者应该鼓励员工逐渐承担工作责任,培养员工的责任感。

  三、分析总结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5种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企业管理者如果要对员工实行激励,首先要了解他现在处于何种需要层次,然后再去满足这些需要以及更高层次的需要。同时,管理者应注意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的结合。物质激励主要指薪酬,非物质激励包括愿景、培训和授权激励等。管理者还应该注意区分激励驱动的不同性质。根据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在工作中,有些因素与工作满意相关,比如工作的成就感、责任、晋升等,即激励因素;有些因素与工作不满意相关,比如安全保障、地位、个人生活、同事关系、薪酬,以及工作条件等,这些因素称为保健因素。管理者应该区别这些因素对员工激励的作用,合理地按照员工的需求,有选择、分层次地对员工实施激励。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