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企业的经济实力正快速增强,但为何员工的幸福度没有同步提升?当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重要关口,人口红利逐渐消逝,80后、90后员工成为劳动市场主力时,员工管理模式应如何转型?
“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致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商业评论》认为,商业的本质是创造幸福,企业的使命是实现幸福!现在,是该回归企业经营本源的时刻了。
自2012年1月开始,《商业评论》启动“向幸福转型”工程,包括开发幸福企业案例、带领公司管理者去幸福企业游学、召开“向幸福转型”论坛等,并在2012年7月启动中国调研,试图解开影响员工幸福度的密码,建立员工幸福度分析框架,为中国企业“向幸福转型”提供分析工具,指明改进方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调研不同于市面上的商业评选活动,是一次规范的科学研究,旨在建立中国员工幸福度的模型。
2012年4月9日,《商业评论》在北京发布了中国员工幸福度调研报告,《商业评论》员工幸福度调研结果揭示,有七大维度对员工的幸福感产生明显影响,影响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工作的意义感、职业安全、成长、全面薪酬、公司声誉、人际关系和对工作的掌控感 .
该调研报告还深入分析了员工不同职级的样本类别中,影响某一维度的因素排序,对企业员工管理工作的改善极具指导意义。例如,对于“工作的意义感”这一维度,无论哪一个职级,“我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影响系数都是最大的,但影响系数排在第二位的因素,在各个职级显现出差异。对于中层主管及以下员工,排在第二位的因素是“我能发挥自身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事”。对于专业人员,则是“我觉得自己在公司很重要”,因此,管理者应经常征求专业人员的意见,从而提高他们的幸福度。对于高管,排在第二的因素是“我经常得到上司或客户的肯定和表扬”,可见领导也需要表扬与激励。
调研报告发布会上,管理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调研报告中的重要发现及“如何打造幸福企业”进行了探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黄铁鹰认为,要打造幸福企业最难的是,当员工的幸福同别人的幸福或企业的幸福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办?例如,企业做了五年好不容易赚了两千万,股东没分过一分钱,员工没涨过一分钱工资。但如果将利润分给员工,而不更新设备,企业就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明确在几个主体中(老板、员工、客户、供应商,等等),该如何排序。要回到本源上,做企业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快速壮大?还是为了员工?
本刊总策划,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忻榕认为有两点很关键:一是领导力,领导人在创造员工幸福感过程中的作为;二是企业的价值观,以及是否有效传递了这种价值观。
北京大学国际MBA院长杨壮则认为,幸福企业离不开幸福的环境,一个人要幸福不仅仅需要梦想和能力。从国家到企业,从大环境到小环境,我们应该有一个比较公正透明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而这些体系是保障企业幸福和员工幸福的必要条件。否则,在企业中,聪明人会变成蠢人,有抱负之人会变成庸庸碌碌之辈。
最后,忻榕教授忠告大家,幸福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具有个性化差异,而且还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作为管理者,如何创造一种能让大家有幸福感的环境,非常重要。员工幸福度调研所揭示的七个维度是一个组合拳,对于每一个维度,大家都要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