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HR工具 > 员工的主动性到哪去了

员工的主动性到哪去了

发布时间:2017-03-06编辑:weian

  人们在日常社交中,少不了谈论各自的职场风云,我们自己既为倾听者又为倾诉者,都听到过和经历过很多类似的状况,当老板的最爱讨伐下属的种种不足,做职员的也最多谈论老板的管理弊病。分别站在老板和两个不同的立场时,我们能对其各自的观点表示认同,但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就不能单方面的看待矛盾。

  就像管理者定义的“好员工”,应该是积极响应企业号召的、下班之后能主动加班的、对上级指示言听计从的、凡事站在企业立场上考虑、主动为领导分忧解难、对工作任务要百分之二百尽心尽力、对企业各部门的事儿都无比热情的,不能因为多承担了责任多做了工作就要求回报的,等等。

  而从员工角度定义的“好员工”,是能够付出与老板所给予的回报价值等同的劳动、尽量不出差错的完成本职工作、不在企业有问题和老板有困难的时候火上浇油落井下石、不做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不主动损害企业的形象、不在领导背后议论纷纷,等等。谁的定义就是对的或是错的呢!想让员工按照老板定义的“好员工”标准去做,或是让老板认同员工定义的“好员工”标准,几乎都是不可能的,而现实中的情况是企业作为强势经营主体,将企业所定义的“好员工”标准强加于处于弱势的员工群体,长时间的摩擦激化出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双输”。

  听到身边很多企业中的朋友谈论一种相似的现状,就是在他们的任职企业中,上级领导总是用一些很特别的标准去评价员工的好坏,不是用业绩,也不论员工才干高低,而是看下班以后有没有留在单位加班的行为。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加班,开会时领导就批评,说团队没有自觉主动的工作意识,不管工作完成没完成,一到点就拎包走人。也不管领导走没走,还有没有什么事要交代,就怕晚走一会耽误回家吃饭……

  慢慢的有个别“精明”的员工开始“见机行事”,下班后领导要还没走那就坚决不能先走,有事没事也得等领导走了以后再走,被领导关注到几次后,竟然成了办公室里的“典型”,开会时领导还号召其他人向其学习,工作兢兢业业,下班后还利用私人时间忙单位的事,先不说这类同志的聪明智慧有多少、工作贡献有多大,就冲这份无私忘我的工作热情也是其他人应该好好学习的榜样……再慢慢的个别的“精明”员工变成都“精明”的员工,下班点到了,只要领导没走,大家都不走。对员工们来说,在不用承担额外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牺牲一点点私人时间,而换来领导的认可甚至重用提拔,何乐而不为呢,这不是通往成功最容易的一条路径么!而对组织本身而言,因为一个错误的标准引发一系列错误的行为,从物质上耗费公共资源,对工作效率、团队业绩增进毫无价值,还形成这种虚头巴脑、华而不实的团队作风,的确是大大的不合算啊!

  现代企业管理为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不断尝试新的管理举措,也在不断根据自身属性调整“人治”与“法治”的尺度,从我们刚接触到绩效考核这一管理工具时的“一刀切”,到逐步加入适应企业管理需要的各种因素,再思考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结合使用,形成了多种具有一定适应性的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去套用随世、随时、随事发生变化的思维和意识。我们也能看到,在一些有着深远发展历史的优秀企业中,同样会进行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转变与创新,因为企业所处的时期,以及在不同时期员工所持有的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

  我们听到很多管理者感慨“现在的员工工作都没有,要么前面就得摆胡萝卜,要么后面就得大棒催着,干起工作来根本不像没搞改革开放那会,人人都像打了鸡血,满腔热情,把公家的事看的比自己的一切都重要,现在是公家的事是所有事情里最不重要的”。真是因为新时期下的从业者们丧失了追求事业成功的梦想吗?打工一族缺乏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吗?我想不是。员工多半是抱着“吃一堑长一智”的心态在应对,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哪个不是怀抱理想的,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管理者在工作中撇开原则,认为年轻人就得多历练,总是派发岗责外的、临时性的工作,对职场新人来说,经验能力本身就有限,工作做好了不一定能得到奖励,做错了多半还招来批评,加之非本职工作,做与不做意义很难判断,长而久之,热情也被磨成了圆滑。

  员工对管理原则不客观、标准不清晰、随意性大的管理方式,只能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来应对。但至少暴露出的问题是我们寻找解决办法的“风向标”,看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应该从管理本身找原因,反问一下自己的管理理念对不对,管理方式恰当不恰当。想让员工在工作中呈现出积极主动的状态,还需要管理者本身树立正确的观念,严谨的对待管理工作中每一件小事。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