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建设“链”字当先 无“人才”何谈管理
所谓人才供应链建设,就是将生产管理中的供应链理念引入到人才管理当中,是一种动态的人才管理模式,它采用成本效益的方式对人才进行配置、培养和激励,使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能满足企业的业务需要。人才供应链建设重点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在企业的人才队伍当中有没有所需的人才;如果没有,急需人才时如何马上找到合适的人?如何在尽量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使人才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业务链上,避免人才断层?简言之,就是“及时供应、按需配置”。
从名称上来看,人才供应链的内涵非常清晰地体现出来,它包含以下几部分的内容:
人才供应链人才规划 | 人才吸收与储备 | 人才动态管理 |
1、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 1.人才引进 | 1.人才使用 |
2、需要多少人才 | 2.人才库建设 | 2.人才激励与培养 |
三国争霸拼格局 人才规划哪家强
三国中,刘备与曹操、孙权相比,创业条件最差,白手起家,典型的“三无企业”(一无资金二无市场三无人才),所以刘备在人才规划时,对人才提出非常高的标准,要求所用之人能独挡一面。文臣谋士如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个个顶尖,武将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均是勇猛无敌。正是这种人才质量的上乘,才使最为弱小的、根基最薄的蜀汉政权凭借西南弹丸之地能够与魏吴两大集团抗衡。
诸葛亮掌权后,对人才的标准更高,要求德才兼备,在其主政后期,这种先德后才思想的弊端更是成为了蜀国人才断层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如李严能文能武,因粮运一事被贬;大将魏延因“脑后天生反骨”,终被逼谋反。另一方面培养出来的人才中,多以道德为帅,才能为辅,如五虎上将后代,关兴、张苞只是有勇仁义之将,诸葛孔明后代更是忠烈而无用。
而吴国和魏国则不同。孙权在人才规划时比刘备要开放和包容,他勇于打破常规,不搞论资排辈,以才智衡量人,而且注重潜力的考察。如他“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任陆逊于“未有远名”时,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科学合理的人才规划,才使得麾下人才济济,灿若群星,足可恃其与曹魏分庭抗礼,连曹操都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雄才大略纵横乱世,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实现借壳上市,不断进行兼并、重组,逐渐做大做强起来。他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规划理念,打破了门第、名望等的束缚,注重真才实用,把人无完人、用人所长的人才理念发挥到了极至。使得曹魏集团人才济济,猛将如云,其核心智囊团最多达到128人,远非蜀吴可比。
由此可见,人才规划是人才供应链的基础,为避免需要用人时无人可用,企业必须提前下手。一是确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制定企业的人才标准;二是准确地预测人才的数量需求,即在未来的各个阶段需要多少人才。这些都要根据企业的现状和未来战略需要来制定。
人才吸收打基础 储备保障很关键
人才的吸引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渠道。外部引进的成本高、风险大;内部供应成本低、供应充足、员工忠诚度高、文化渗透力强,流失风险小。人才吸收是供应链的源头和基础,只有人才吸收得到保障,人才储备才能得到保障,人才供应的链条才不会断。
蜀国由于偏居西南谷地,在人才市场环境上,处于劣势。因此,刘备时期蜀国在人才引进上主要通过外部招聘,以猎头挖角为主,如魏延、法正、李严、马超、姜维都是从敌营中“跳槽”过来的。诸葛亮主政时期,在外部招聘的同时注重内部选拔,推行“蜀人治蜀”的方针,提拔了一些益州本土人才担任高层领导,如杨洪、何祗等。但是蜀汉集团在人才数量上仍然非常有限,经常在需要用人之时捉襟见肘。
“官二代”孙权承父兄伟业,雄驻江东,世族名门众多,人才辈出,基础条件最好,因此人才引进以内部选拔为主,这使得吴国后继人才源源不断,出现“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的人才新老接替局面。
曹魏在人才引进既采取内部选拔,也采取社会招聘,还到竞争对手那里“挖角”。一来曹魏领土均是中原与汉家旧地,且幅员辽阔,本土人才层出不穷,取之不尽。二来曹魏即汉、汉即曹魏自有对人才的感召力、凝聚力。此外曹操的雄才大略也自是人才向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徐庶、赵云、关羽均曾是曹操的“挖角”对象。可以说三国时期绝对多数的优质人才资源留在了曹操集团,可谓:“谋士如云,战将如林”。
从以上分析看出,在选人渠道上,单一的招聘方式是比较有风险的,特别是当人才稀缺时更是如此。企业应当像曹魏集团那样,把人才的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并在两者之间维持适当的平衡,而且从外部引进人才时,还可以借鉴供应链管理,即建立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以降低风险。
知人善任用贤能 动态管理揽人才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老板手下能力水平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张辽,在吕布手下是败军之将,到了曹操手下却成为了无敌将军。还有赵云,在公孙瓒部下没什么建树,到了刘备手上成了三国中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
这就告诉我们,提高人才开发投资回报率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好人才,使人尽其才、人事相宜。如果员工在组织内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职位,他们很可能会选择离开,而且能力最强的人离开的可能性最大。人才流失率过高,使企业的人才开发很容易收获不到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