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永恒的话题,每一家银行都将风险管理放到首位,一切以风险管理为中心,任何一笔业务不同通过风险审批,就不可能开展。研究银行风险管理的学术专著简直是汗牛充栋,探讨从各种技术上去解决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并且也发展出了各种新的风险管理工具。遗憾的是,各种风险管理工具都各有缺陷,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银行风险管理问题。不良资产依然是威胁银行生存的最关键因素。
在所有的风险管理工具中,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在风险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一、众所周知,银行是现代服务型企业,通过给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来获得价值
在为现代服务企业,营销、运营、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最核心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需要围绕客户建立一套合适的营销管理体系、运营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形成一套具有核心竞争力综合的经营管理体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营销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结合,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其中人是银行核心竞争力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因素,银行成长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性。在中国,银行业属于垄断行业,开办银行必须获得经营牌照,但是在中国银行的经营牌照很难获得,好多企业获得银行牌照往往会受到明的法律法规限制和暗的行业潜规则。在这样一个受保护的行业中,有的银行在杰出领导人的带领下,获得了超常规发展,而有的银行却勉强跟得上中国GDP的发展,有的甚至还濒临倒闭。在中国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不同银行经营业绩好坏,完全取决于人的因素。
二、银行及金融专家,创建了好多种风险管理工具,期望从多方面开展风险管理,使银行风险可控
实际情况却是银行的各种风险事故层出不穷,有的甚至因为个别员工违规操作导致银行破产,最终被其他银行收购。创建于1793年的巴林银行,由于其新加坡分行的一个交易员违规操作,于1995年将银行带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最终破产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巴林银行的破产不在于风险管理工具无效,关键在于人员配备破坏了银行的内控体系,相应的监督人员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发现交易员里森的违规操作。再精妙的风险工具也需要通过人来实现,如果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去主动、尽心尽力地监控风险,那么风险管理工具就是无效的工具。如果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让外在的压力转换为员工自我的压力,即使风险管理工具稍差一点,也不会出很大问题。以现有信贷管理标准看,中国的农村信用社管理很落后。在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农村信用社发贷款都是上门服务,信贷员包里装着钱、凭证,直接到农民家里添凭证,放贷款、结算,这一切都是信贷员一个人,但是中国农村信用社并没有发生巨额的不良贷款。这除了外在环境外,信贷员没有私心杂念,一心为公的思想境界保证了高质量贷款。
三、风险评价中,不同水平的人,风险控制能力不同,风险控制水平也不同
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工具设计中,其基本假设是所有参与人员都是一样的,都能够按照要求履行职责。事实上不是这样的,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人风险控制能力不同,即使同一个人,由于个人心情、态度不同,也会导致在评价不同客户时,不能维持相同或相近的风险控制水平。
目前各家银行采用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根据信用评级的结果决定是否给予客户贷款,利率是多少。这样的一个决策机制,在银行客户选择中往往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对于一个风险管理能力较低的客户经理,存在将高风险客户引进到银行可能,也存在将低风险客户拒之门外的可能。在当前对客户经理低保障、高激励的管理机制下,客户经理将高风险客户引进到银行的可能性更大一点。由于竞争和低风险客户在市场上比较抢手,错误评价低风险客户,将导致低风险客户得不到贷款或以较高的利率贷款,这样将降低银行对低风险客户的竞争力。
四、风险管理中最大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因素还是人
利用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等一切实物媒体传递信息,完全没有失真,能够保证100%的把信息传递到目标地点。但是在由人组织成的企业中,信息传递失真就是普遍现象。由于人的因素存在,信息传递失真有多种情况。
1、人的认识能力不足,很难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客户经理面对的各种类型企业,其本身的组织、运营很复杂,而且处于一个客户经理完全不熟悉的行业,短时间内让客户经理以及其他风险管理人员认识到客户的风险水平并决定是否放贷款,这对客户经理是很大考验。在客户经理之后负责审批的风险管理人员,需要依靠书面材料作出风险判断,对其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
2、有意识的误导。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客户为了获得贷款,有意识地误导客户经理,根据银行信用评级标准,将好消息传递给客户经理,并掩盖不利消息,让客户经理产生误判。另一种情况下是客户经理误导银行内部风险管控人员。由于银行激励机制的引导作用,客户经理有动力这样做,特别是对于新客户经理和长期没有业绩的客户经理,这种冲动的可能性更大。
人是风险管理中最大因素,这一点往往被风险企业管理专家所忽略。无论是在银行业中公认的《巴塞尔协议》,还是好多风险管理专著,都没有对这一因素给予足够重视。偶尔有专家提到人的因素,往往也仅仅是归因于绩效机制不当,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缺乏一个系统的风险管理框架,来系统性地解决风险管理中人的因素。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需要理论界和实践中长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