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企业的HR最可怕的事情,就是陷入思维工具,我们一起来阅读了解。
管理创新这事很容易说,因为这个时代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层出不穷,总能挖掘到一些新意,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说的层面上,而无法为企业带来实际价值,谈管理创新的价值又何在呢?
就好像我经常能在微信上看到某某“大师”开课分享一些标杆企业的实践,可是打开讲师的履历一看,居然其中一家企业都没呆过,哪怕是给这家企业当过顾问或者讲过课的经历都没有,真说不定就是道听途说或者从网上抄录一点东西就拿来赚钱。我心里对他是否能说清楚这些企业的实践情况和背后的管理思想未免十分疑惑。后来有一次看到某讲师分享我所在公司的实践的材料,居然和我们真实的实践大相径庭,好像根本说的就不是一个公司。
看着这些“大师”动辄在微信里炫耀我这个课报名了几百号人,我心里不禁觉得挺悲哀的,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文化背景和具体场景,即使了解到对方真实的情况,对自己也未必真的有参考意义,何况是假的。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HR和管理者们对时尚方法论的趋之若鹜,一听有人讲OKR,就全部蜂拥而至,一碰到问题,就到处问别人是怎么做的,甚至恨不得能把别人的规章制度、表格流程全部扒过来。
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目前企业界的HR和管理者们还没有逃脱工具思维的束缚,总认为我们有了一个工具就可以药到病除,从来不去思考这个工具背后的思想是什么,以及我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这个工具,什么情况下要变通,如何变通才可以对症施治,药到病除。
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能超越工具思维的层面,在价值层面去理解这一问题,否则我们将永远落后于时代一截。以最近绩效管理中讨论得沸沸扬扬的OKR为例,大家纷纷讨论的是OKR是否会取代KPI,争得不亦乐乎,可是当我们在讨论要不要用这个问题的时候,硅谷的企业已经普及了OKR,而有些企业连OKR都已经废弃了,这对于还在工具中纠结的中国企业来说,无异于把自己框定在永远只能追着别人背后咿呀学语的地位上,但在目前纷纷扰扰的对OKR的各种“解读”中,孰真孰假,难以辨认,甚至有完全相互矛盾的说法,学来学去,搞不好就变成了邯郸学步或者东施效颦。
但如果我们回头去从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出发,再结合目前团队实际,基于对理论和现状的充分理解去适配对应的工具,甚至对工具进行修改,并通过试点测试实际的运行效果,就可以逐渐接近最适合该场景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可能不是OKR,也可能不是KPI,甚至就是一个部门有一个总体的工作目标就可以了,大家围绕着这个目标一起冲锋,就能完美实现绩效管理的目标,而不用去生搬硬套什么工具。
这就如同曾经的日心说战胜地心说,现在来看绝对不是什么真理战胜谬误,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其实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事实上,这就是简单战胜了复杂。尽管地心说也能解释世界,但一个要用二十多个方程才能解释的世界,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就能解释的世界,我必定选择后者。
HR的九大计算公式!
一、企业员工招聘离职的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11、人工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培训出勤率:实际培训出席人数÷计划培训出席人数×100%
五、HR常用基础公式汇总
1.新晋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5.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录用人数)×100%
6.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7.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8.招聘达成率=(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
9.人员编制管控率=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
10.人员流动率=(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
11.员工进入率=报到人数/期初人数
12.员工当月应得薪资的计算方程式为:每天工资=月固定工资/21.75天
13、当月应得工资=每天工资x当月有效工作天x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例
14、当月应工作天数=当月自然日天数–当月休息日天数
15、当月有效工作日=当月应工作天数–全无薪假期
16、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列=21.75天/当月应工作天数:
17、生产型企业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总人数
六、成本效用评估
1、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
2、招募成本效用=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
3、选拔成本效用=被选中人数/选拔期间的费用
4、人员录用效用=正式录用人数/录用期间的费用
5、招聘收益成本比=所有新员工为组织创造的价值/招聘总成本
七、数量评估
1、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2、招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3、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4、工资计算=月工资/21.75*实际工作天数(不计算周六日)
6、加班率:总加班时间/总出勤时间
7、直接间接人员比例:直接人员/间接人员
八、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1、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
2、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3、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4、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
5、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6、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7、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九、社保计算方式
根据最新的养老金计算办法,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1、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来确定。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X12。目前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不再统一是120了)
2、基础养老金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3、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4、个人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395、平均缴费指数就是去年你按1000基数缴纳,而社会当年平均工资2000那你的当年指数就是0.5,把每年的算出来平均,很容易,到时候你自己都可以计算多少养老退休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