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员工绩效管理
这是将要实施或正在实施员工绩效管理的企业所必须回答的第二个问题。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在把握清楚员工绩效管理的定位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并使它得到有效的执行。
一般来说,绩效管理流程无非是参照PDCA循环设计,按照工作目标计划设定绩效指标→确定考核周期和考核关系→考核进行中的反馈与沟通→考核结束后的评价与改进。流程看起来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
1.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上,实践中通常有这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重边缘绩效指标(行为、责任、纪律等),轻关键绩效指标(数量、质量、成本、时间等)。也就是说有些企业在设定员工绩效指标时,没有分清主次,本末倒置。用一句通俗的话说,绩效指标关注的内容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而作为工作业务方面的考核比重却很少。因此设定员工绩效指标时一定要注意指标比例的科学性和重点性;笔者所在的公司在制订员工的绩效指标时,主要的依据是职务说明书;在绩效考核体系运行初期,由于具体的绩效考核标准都是与各自岗位职责相对应的,所以员工对绩效考核体系都没有什么异议。但随着绩效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公司对组织结构进行了改革,对绩效考核体系造成了一定冲击,员工中开始有不满的声音,认为旧的绩效考核条款“太罗嗦”、“覆盖面太广、缺乏针对性”、“该考的没考、不该考的却偏考”等意见。2004年底,人力资源部为此专门在员工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和部分一线员工开了一次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评价会,在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认识到旧的考核条款确实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关键绩效指标的设立上“大而全”,没有针对性和重点性。人力资源部接着在2005年初组织了一次由各部门参与的员工绩效标准大修订,尤其在关键绩效指标的修订上注重遵循“SMART”设计原则,矫正了旧体系的缺陷,并在实践中收到了初步成效;第二种倾向是对同类岗位的绩效指标或同一岗位不同时期的绩效指标搞“一刀切”,即在设定指标时没有考虑同类岗位之间以及同一岗位不同时期间的差异性,考核指标趋于僵化,缺乏针对性,其结果必然影响考核的效果。例如同样是质量检验员,但由于不同工作车间的检验员工作方向、工作条件等有所不同,所以在设立绩效指标时也应有所区别。即使是同一岗位的质量检验员,由于其不同时期所面临的目标任务不同,考核指标也要相应变化。
2.在绩效考核周期的确定上,实践中应力避与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进度相冲突。例如一线生产操作岗位生产情况一般是采取日报制或月报制,所以考核周期可以考虑按月进行;但技术研发岗位工作一般按具体项目进行,工作完成周期因技术项目不同而不同,这时候就要考虑灵活设定考核周期。
3.在考核执行中的反馈、沟通与改进上,实践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有反馈无沟通”或“有沟通无改进”,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其实,反馈、沟通、改进作为PDCA循环工作流程中的重点环节,它同样是关系到能否实现员工绩效管理终极目标的关键因素。当前企业里大力提倡“目标+沟通”绩效管理方式,根源也在此。没有良性的考核反馈与考核沟通,就谈不上工作绩效的改进,更谈不上及时跟踪现实变化,进而实现动态绩效考核和整体绩效考核。需注意的是,在“目标+沟通”绩效管理方式中,目标是沟通的方向,沟通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沟通”不仅包括执考人与被考人间的纵向沟通,还包括部门与部门间的横向沟通,特别是作为绩效考核体系设计者的人力资源部与各直线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