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教育部网站首页头条,挂出三个文件,分别是对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制订的“专业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
当最有名的老师孔夫子已经诞辰2556周年,新中国的教师节也已过了27个年头,如今,教育部才开始教老师们如何“做老师”,因此,这三个“专业标准”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细细浏览下来,与其说这是三份“专业标准”,毋宁说是一系列的师德准则。从幼师到中学教师,排在前面的,都是“以学生生命为第一位”,“尊重学生人格”,“不得讽刺、体罚学生”,云云。
尊重生命与人格,不打骂学生,这本都是常识性道理,不仅是对为师者的要求,更是为人者的原则。此次,教育部以“专业标准”的高度,重申这样的师德底线,可以看作是对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极端事件的回应,近的如,某地幼儿园园长因“心情不好”就用火钳烫伤孩子;稍远的,比如著名的“范跑跑”事件。
其实,对师德的要求,最近已成了一个热点话题。今年初,江苏就提出对师德考核要实行“一票否决”,而正在轰轰烈烈推广的“教师绩效考核指导意见”中,也要求“师德为先”。而我们忧虑的正是,当这份更加重视师德的“专业标准”,遭遇更为实在的“绩效考核”,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当两年前,发端于企业的绩效考核,开始在以医疗、教育领域为试点的事业单位中应用时,就让人纠结不已。医生如何考绩效?是不是看为医院创收了多少?教师如何看绩效?是不是看最终的升学率?而这又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由上而下推行的教师绩效考核本应是好事,目的是鼓励优秀教师的教学创新。但往往,会被简单化为“看排名定工资”,实则就是只看到了考核,忽略了管理。专业标准的下达,或许能起到这样的纠偏作用,但倘也被简单化执行,恐怕就会异化为强压在教师身上的另一个负担。
颇值得玩味的是,三份“专业标准”中,都要求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为何提这么一句?恐怕教育部也意识到,在高考、升学那根指挥棒下,老师的压力不比学生小。在这种情况下,废除高考可能性不大,那就应尽可能地给老师们减压,赋予他们相对的自由度,而非靠一个又一个的考核、标准来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