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缘何不能提高绩效?

发布时间:2017-05-27 编辑:lqy

  曾经,绩效考核打破了国企的大锅饭,被视为国企管理革命的利器。而时至今日,绩效改革在实践中的扭曲似乎到了反思的时候。

  A公司有员工800多人,有30年的发展历史,推行绩效考核已经有20年,但厂区及生产车间各个工作现场仍然存在“跑冒滴漏”和杂乱无章的现象。

  B公司有员工400多人,推行绩效考核已经有15年,但普通员工怨声载道,因为被宰的都是“中基层”,高层却“逍遥法外”没事偷着乐。

  C公司有600人,推行绩效考核也有10个年头了。由于各部门KPI制定不合理,导致生产和质量管理两个部门因为出货的时间和质量问题经常互相扯皮。

  D公司CEO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推行绩效考核后比实行考核前更加缺失团队精神?

  在笔者的管理咨询过程中,经常遇到类似的对国企绩效考核的困惑。某公司王老板曾向笔者这样形容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就像是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不但未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绩效”,反而会激发公司的内部矛盾……

  诚然,不成功的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就是如此。殊不知,很多企业推行的绩效考核就像那令人向往的“海景房”,看起来“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但真正住进去,时间久了就会让人患上“风湿病”。那么,面对扭曲的绩效考核,到底怎样才能使员工满意、老总叫好、企业受益呢?笔者认为,绩效考核要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与人力资源挂钩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涉及考核体系、考核指标、考核标准的设计,考核工作的组织,考核过程的沟通,以及考核结果的评估与绩效奖惩等。然而在很多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由企管部或直属部门“包揽”,人力资源部下面的劳资科最终只关心与“薪资挂钩”的分数。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些“包揽”部门只是负责从被考核部门主管那里收集“分数”,然后对照处罚标准进行“打分处罚”,对绩效标准制定的“岗位分析”等从不关注,对绩效考核过程中的“沟通过程”、“反馈过程”、“激励过程”等具体细致的重要工作从不过问。在绩效考核的整个过程中,人力资源部仅仅扮演了一个“陪衬”的角色。这种抛开“人力资源问题”的绩效考核不仅不能去深层次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而且容易造成“非人力问题”,还不如不考,考了又能企业带来什么好处呢?

  杜绝平均主义

  由于很多企业组织机构实行扁平化,所以一般各个部门除了经理外最多有3~5个下属,个别科室只能是一个领导一个兵。按中国人的习惯,往往上司家里有事下属也会跟着“行礼忙事”,久而久之就让上级在对下属的考核上不能“拉下脸”来去开展工作。尽管每个下属表现差异,但碍于情面,为了不得罪某一下属,便实行“绩效高分”。众所周知,绩效考核的一个目的就是把员工履行岗位职责的好坏通过指标客观、量化、直观地表达出来,并根据员工贡献的大小给予事先约定好的激励。激励的本质是让做得好的人得到很多,让做得不好的人得不到或得不到很多。但一旦企业在绩效体系设计上存在平均主义现象,再加上管理者执行中对一些定量指标打分有老好人思想,最终结果是平均主义害了集体主义,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团队意识弱于个人意识。

  从结果到过程

  绩效考核本质上是一种过程管理,而不是仅仅对结果的考核,企业只有将中长期的目标分解成年度、季度、月度指标,不断督促员工实现、完成的过程,绩效考核最终才能帮助企业达成管理目标。绩效考核的是结果,重心是评价;绩效管理的是过程,是一个管理闭环,由绩效计划、过程管理、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绩效改进五个部分组成,只有将每个环节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确保绩效的实现。如果企业绩效考核只关注结果,忽略绩效实现的过程、绩效沟通、绩效辅导、绩效过程监控,那么,绩效考核就是以偏概全、一叶障目,最终就像那诱人的“海景房”中看不中用,说不准还能让企业患上“管理近视症”和“管理后遗症”。这是因为绩效的实现是通过有效的过程来保障的,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有效的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辅导、绩效监督才是推动绩效提升的关键所在。

  重视长期利益

  某化工企业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已经有四个年头,销售人员的工资结构是“基本底薪+销售提成+年终奖”。业务员小王为了得到高工资,在和苏北的经销商王老板签订合同时,牺牲公司的长期利益把产品返利点数提高2倍,最终骗取了王老板的信任顺利成交。这是多数企业绩效考核过程中,员工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公司长远利益的普遍现象。企业绩效管理的一个通病就是只重短期不重长期,造成绩效近视。绩效近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不重视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片面关注企业内的业绩状况,对于外部利益相关者考虑得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将来对企业的管理就会铸成大错。因为,决定企业战略发展的因素不仅来自企业内部,还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绩效管理不仅要重视企业内部绩效的实现,而且要重视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关系。企业在绩效体系设计中要把员工的长远利益和公司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使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进行利益分配,而是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通过考核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找到差距进行提升,最后达到双赢。

  区分考核频率

  绩效分为两种:一是组织绩效,宜采取月、年结合或者季、年结合进行;二是员工绩效,应采取定性、定量结合,定量为季度考核,定性为年度评价。另外,针对月度考核与季度考核所用的指标不同,考核的侧重点不同,可以把月度考核重点与公司绩效挂钩,把季度考核与个人绩效和个人的工作基本职责素质等挂钩。若绩效考核频率过高,部门主管就不能及时发现考核对象的问题并进行绩效面谈及培训辅导;若企业绩效考核频率过低,就会造成被考核员工的工作无法和设定的、量化的、定性的目标相比对。由此可见,无论是绩效考核的频率过高还是过低,考核都将没有意义。缘于此,笔者建议对公司业务人员的考核频率应该高一些,即进行月度或季度考核;对企业的支持人员的考核频率应该低一些,即采用季度或半年一考核。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