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其对于企业集团管理的重要性已为广大的管理者所认同,相当一批企业集团系统在这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但遗憾的是,通过绩效考核达到预期目的的企业集团却很少,大多数企业集团系统最后不是中途夭折,就是流于形式,那绩效考核到底有没有用,用处何在,怎么做才能更好提升生产力?
民营企业集团系统在绩效考核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管理者并不真正明白考核的目的
有许多企业集团系统一味强调要引进世界先进的考核手段,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仿佛这样企业集团系统才能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但在企业集团系统管理者者心目中,考核无非就是奖优罚劣,就是咱们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很多企业集团系统觉得把人事部改成人力资源部就已经很先进了,孰不知做的仍旧是单纯的人事工作。
顾名思义,绩效考核就是通过考核挖掘出绩效来,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计划执行、绩效考核、绩效反馈面谈等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企业集团系统的最终绩效水平。
很多企业集团往往是单纯的通过对员工最后产出水平做出考核,不注重过程管理,一味对结果考核是很难让企业集团系统提高绩效水平的。在对最后结果考核前,要做好绩效计划的工作;在平时工作过程中,要对员工工作进行辅导;在考核结果出来后,要与员工共同进行绩效面谈,分析原因、找出差距,进行绩效改进。经过这样的一个闭环绩效管理流程,企业集团系统的绩效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2、上下级之间缺乏绩效面谈
民营企业集团的绩效考核几乎从不面谈,仿佛只是为考核而考核。又因为考核得分没有设置超过100分的,因此负作用较大。
因此,民营企业集团系统应切实合理地根据公司战略确定组织架构,对组织中每个岗位的职责、重要程度、任职资格等进行客观分析,编制详细的岗位说明书,并且进一步确定公司的薪酬策略、薪酬结构、招聘与培训计划等。
在制定绩效考核时,上级领导要与员工就执行绩效计划进行不断沟通,而不是像很多企业集团管理者一样,一旦制定完计划就万事大吉,只等年底或者绩效周期结束进行评价和考核。
如果在这一阶段缺乏充分沟通和交流,会导致许多企业集团的绩效管理工作陷入困境。上级要对下属的绩效成长负有指导责任,要注意搜集、观察、记录员工的业绩表现,这其中包括好的和不好的表现。这种绩效记录对于将来的绩效反馈面谈、对员工进行奖惩甚至解雇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依据。在必要时,还需要员工在绩效面谈记录表上签字确认。
3、考核指标设置不够合理
很多企业集团系统职能性指标、经营性指标较多,战略性指标较少;甚至都是与职能、指标、战略都无关的评估性指标,对业绩提高没有帮助。
规模较小的民企的考核指标不宜过于复杂,而有些企业集团系统便理解为彻底追求结果,片面地曲解了考核体系,完全关注结果目标,对过程的行为目标分解缺失或者远远不够精细。曾经有个客户对下属所有子公司的考核指标只有三个:利润、收入、成本,完全没有考虑各个子公司不同的业务和规模,也忽略了总公司对其管控模式的差异性。到年底结算的时候,几乎没有哪家分公司完美达标,这样的尴尬局面导致公司上下士气低落团队涣散。所以说,企业集团系统在制定考核指标的时候不仅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结果,还要确定如何去实现这个结果,这样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
民企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缺乏人才优势,在选取考核指标时一定要慎重。高效的绩效管理要抓住关键绩效指标,KPI是衡量企业集团系统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业绩指标,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将企业集团系统战略转化为企业集团系统的内部过程和活动,以不断增强企业集团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取得高效益。
4、绩效考核的执行过程不够严肃
不少民企任人唯亲或者任人唯系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法治的政策开始实施后,人治的思想却依然存在,该奖不奖,该罚不罚时有发生。为了安抚关系户或者老员工在考核后薪资减少造成的不平衡感,不少老板还习惯在年底的时候给予红包暗补,这种做法对考核效果造成了致命伤害,既使得工作不力者有恃无恐,又伤害了工作得力者的积极性,形成不公平感,使得绩效考核丧失了原有的意义。
民营企业集团系统的变革都会伤害部分人的利益,都涉及到部门利益的再分配,自然就会产生抵触、造成阻力,这种时候就需要公司高层管理坚定的站在改革推行的一方,给予足够的支持,否则,即便是考核方案再好也推行不下去。
5、考核工具太多,过于繁复
我国的大多数民企的人力资源相对薄弱,人员素质一般,过于复杂的考核体系不利于应用,如果连员工都搞不懂考核时怎么算法,考核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甚至有些民企被国外一些新名词所迷惑,KPI还没做好,又来了BSC(平衡计分卡)、EVA(雇员价值评估),还有360度评估。还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必要盲目参考跨国企业集团系统的复杂考核方法,还是以实用为主,务实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