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核心职能,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绩效考核体系,需要随着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适时的进行改进,方能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整个运营。下面是yjbys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绩效管理中的认识分歧,欢迎阅读,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主体之辨
绩效管理体系的观点也有三种,其表现出的主要区别是管理的对象范围不同:有的主张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有的主张绩效管理是管理员工绩效的系统,有的主张绩效管理是综合管理组织和员工绩效的系统。结合绩效的定义,本文认为:绩效管理就是将目标转化为结果的过程,是以提升绩效主体的绩效作为核心,包括将相关绩效要因作为对象而进行的管理。当对绩效主体进行绩效管理时,需将该绩效主体名称作为前缀加在绩效管理之前,如员工绩效管理、企业绩效管理、政府绩效管理、高校绩效管理、小区物业绩效管理。
实践中,对绩效主体的有意或无意省略直接影响了绩效管理理论的应用。典型表现是将员工绩效管理和企业绩效管理混为一谈,这直接造成人力资源部门在与高层管理者讨论绩效管理时产生沟通的障碍——个别人力资源工作者抱怨高层管理者不关心绩效管理,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位高层管理者忽视企业或部门绩效管理,这是他的工作价值所在。例如,BSC本质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工具,若局限于在员工绩效管理的范围内运用则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
理解企业绩效管理和员工绩效管理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解决部分实践中的问题:如员工绩效的SOME(能力、机会、激励和环境)四要素中,后三个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放在企业的系统层面才能得到解决。
控制之辨
控制是隐藏在绩效管理背后的一个争议之处,其中又可分为“是否可控”和“如何控制”的争议。在“是否可控”方面,有的主张绩效可控,表现如企业和员工的绩效目标或计划不可改动;有的主张绩效不可控,表现如企业和员工的绩效目标或计划可以改动。在“如何控制”方面,有的主张控制行为或过程,表现如建立细致的工作流程和规范要求员工必须遵守;有的主张控制结果或目标,表现如设定核心目标后由员工进行自主管理;有的主张结果和行为均要控制。本文认为可将问题转化为“是否可为”和“如何合作”。
事实上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没有可以被绝对控制的管理对象,包括在相对简单的环卫工作中,环卫工人也无法控制垃圾所在的时间和地点。
从工作意义上讲,人之所以为人,其价值就在于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从而对客观世界产生新的作用,如果一切都是预先计算式的精确可控,那就只需机器人发挥作用,而没有人存在的意义。“是否可为”的难点是如何把握 “可为”的尺度,这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本文认为在发生不可抗力的情况下,绩效的目标和计划可以调整,最好的前提是得到绩效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认可。
玛丽·芙丽特曾说过:“你对你的奴隶有统治的权力,你对你的仆人有共事的权力。”切斯特·巴纳德也认为“组织不过就是合作行为的集合”。因此,本文认为无论是控制过程,或控制结果,或控制两者的结合,都必须建立在人和人的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如何合作”的难点是如何选择“合作”的方式,这同样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罗纳德·科斯关于“市场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的观点指出组织合作方式中不能忽视“经济因素”的作用。
组织合作方式直接影响了员工绩效评估的方式。可以发现,最理想的绩效评估方式是市场的评估,即客户(内外部)的检验,此时可以强调控制结果。但由于某些绩效结果难以计量或计量成本极大,则可以强调控制行为。可归纳四种基本的绩效评估类型如表2。
工具之辨
绩效管理工具方面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工具不断地增加和细化造成种类过于繁杂,表现如各种绩效管理工具已有数百种之多而一直未出现一套具条理性和开放性的归类系统。另一个问题是出现了过于强调工具之间区别的趋势,表现如有将目标管理、KPI和BSC进行非此即彼式对立分析的现象。本文认为这种不断持续的切割或许有利于内容的细致和精深,但未必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和运用,建议将这些工具既进行分类,也进行综合,其中要注意“分合”尺度的掌控。
例如目前很多员工绩效管理的工具中,有的适用于评价结果(如KPI),有的适用于评价行为(如行为锚定测评法),有的本质是适用于评价能力(如技能评鉴),有的本质是增加绩效信息渠道(如360度考评),有的本质是利于绩效结果运用(如强制分布法),它们有不同侧重点和适用条件,并不处于同一维度或平行归类,所以在实践中不能混为一谈或东扯西用。
此外在实践中,经常出现将结果(绩)、行为(勤)、能力(能)和品德(德)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核的现象,这在一定阶段下有存在的合理性,但随着进一步发展,如建立了任职资格制度、企业文化制度后,则将其分开考核更有利于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在企业绩效管理的工具中,有的适用于财务评价(如EVA),有的适用于流程改善(如BPM),有的适用于品质提升(如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有的适用于信息集成(如EPM),现实实践中则不能片面强调某一工具的作用,而应注意某一工具应用过程中和其他系统的衔接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