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天无数企业希望通过绩效考核的手段来提升绩效、挽救企业的颓势并激发员工的斗志,但往往事与愿违,甚至绩效致死。
过去四十年,目标和绩效管理成为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领域,笔者由此看到了两条曲线:
一条是使用“绩效主义”的企业越来越多,这是一条上升曲线;
一条是更多企业正陷入考核困惑,这也是一条上升曲线。
这无疑给我们当头棒喝,有更多的企业正在被绩效考核毁灭。是推翻绩效主义,还是重新理解和定位绩效主义?
建议大家先认识一下绩效考核的真面目:它的本质不是绩效管理,而是绩效修正主义。
“绩效修正主义”的危害在于它的隐蔽性,即它一直以绩效管理的名义出现,并正在以其危险的本质和虚假的面貌危害企业发展,而真正的绩效管理/绩效主义正在被企业忘却或者走向无声。这就好像一个身体被癌细胞吞没,白细胞和癌细胞都是以细胞和蛋白质的名义,但本质却是完全的对立体,是一场你死我亡的较量。
绩效修正主义:是指标主义而不是目标主义
真正的绩效主义强调目标管理,而不是指标管理。
而在实施过程中,各级管理者却很容易陷入指标主义的误区:即忘记目标而追求指标,对指标的设计和分析乐此不疲,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以指标代替目标,以为达成指标就是目标全部,这无疑找到了一个错误的标杆。
真正的目标从长远来看,对组织而言是愿景和战略,它是一种呼唤和感召,是一种激情文化,以未来和胜利实现价值回归,它是企业领导者需要思考,并由全体员工以践、修、行来理解和行动的。
从这点来看,很多企业的早期,虽然没有考核,但却是朴素而真正的绩效主义,它不需要理由,以价值观为基础,以愿景为形式,用激情来表达。
真正的目标管理从短期来看,对组织而言是阶段实现客户价值和组织价值,是从客户需求出发,以阶段为单位对客户价值的深刻把握。
比如我们看到组织的目标,本质是实现客户价值的低成本、高价值、高质量,为客户可持续地服务;但如果单纯以预算值、利润、市场份额或者投诉率来代表,就太苍白了,低投诉率不意味着好的服务,高利润不意味着实现了客户价值。
以指标代替目标是一个误区,如果我们谈指标,设计一个离职率指标为绩效表达,要求从8%降低到5%,其实背后的目标是要求管理者通过各种行为提升组织气氛,提升个人对组织的认同。而这些都不是单纯以指标可以表达的,离职率指标只是一种反映。目标的确定好似登山,其实是一种风景,一种意境,但不是8848 米。
如何实现目标的隐性和显性的结合?这就要求管理者客观理解目标的隐性特征,量化的指标可以作为关键绩效指标的参考,但更多关注行为和结果的结合,即虽然目标很难量化,但实现目标的行为是可以看到和要求的。
组织绩效管理不能单纯以结果为导向。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结合并不意味着指标的失效,但绝不应将指标变成管理的全部,变成管理者追求的全部,优秀的管理者关注方向,对目标有深刻理解,指标只是追求目标过程中的自然所得而已。
绩效修正主义:强调奖金和薪酬回报,而不是激励管理
很多人认为,绩效主义就是“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员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这是绩效管理的错误定义。
其实40年来绩效主义的定义从来没有改变过,德鲁克说:“绩效精神是企业和其全体员工对目标追求和赢得的精神,绩效精神是对组织的考验。”
奖金和薪酬回报从位置来看只是绩效评估的应用而已,而绩效管理的内在要求是沟通管理,是管理者和员工的双向沟通,是绩效目标和计划设定、绩效沟通、绩效评估和反馈应用的闭环管理,绩效管理其本质是激励管理。
但遗憾的是,很多管理者和HR专业人员,把最显性和最简单的奖金和薪酬作为绩效应用的唯一手段,他们认为这是员工的全部需求,其实这是对员工的鄙视和员工工作精神的不尊重。
管理者忘记了激励是根据被激励者的需求和个体不同而不同的,很多时候表扬和“拍一下肩膀”比涨工资有效;很多时候对员工职位的调整,帮助员工定位好职责比扣奖金有效;而当员工不能完成目标时,管理者又以奖金和薪酬威胁员工,所以当管理者不断以奖金和薪酬作为诱惑或者屠刀对待员工时,员工的目光自然转移到了奖金,而不是工作和客户。
问题的实质并不是绩效管理的错,而是绩效管理者本身的误解,他们以苍白的手段实施管理,忽视对组织和员工成长的分析,忽视沟通和激励。
真正的激励管理背后是沟通管理、能力管理和预防管理。
沟通管理意味着管理者要不懈追求对员工和组织的无缝管理,通过沟通让员工有动力去达成目标;能力管理意味着分析组织和员工能力,尤其是明确短板和需要的支持;预防管理意味着不是眼睁睁地看着目标无法达成,事后的惩罚不是目的,因为已经给组织造成了不可补救的损失,找替罪羊也没有用处了。
绩效修正主义:只是强调KPI关键绩效指标,而不是流程和细节管理
看到过很多的企业热衷于KPI的设计、分解、收集、评价,这让他们关注绩效管理工具(如平衡积分卡)的使用,而忘记了绩效管理的分层特征。
对于不同层面的组织和员工而言,绩效管理的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并且绩效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将例外转化成例行的过程,很多例行问题,应该先通过绩效管理,之后通过流程和制度固化下来,绩效管理就可以更多关注提高和例外的问题。
其实很多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的日常工作对KPI只是一种有机支撑,或者根本就没有关系。他们的很多工作更多体现在职责、流程中,这些才是绩效管理实施的基础,是绩效管理的默认要求。
真正的绩效管理强调流程管理和细节管理,通过流程,固化成果,固化要求,通过细节管理,发现导致KPI不能完成的短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