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起来,某些营销培训常有如下七大弊端:
一、 笑话大会或游戏大会
培训师讲笑话或适当弄些游戏,可以起到活跃现场气氛的作用。 而且,适当的笑话与游戏对于增加学员的记忆与了解,也是好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于有故事情节、有图象或亲自体验的东西,其感受力与记忆力,会十分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人十分赞成在培训会上,穿插一些笑话或游戏。
不过,一些营销培训师不去围绕培训课程的核心内容深入讲解,让学员真正领会课程的内容。而是舍本逐末,举轻避重,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笑话与游戏上,且这些笑话或游戏与实际内容并无必然的联系。更有甚者,利用会议之机,脱离主题,常发表一些对当下新闻时事的主观臆断。
因此,学员听课时,也许笑话不断,喝彩声不断,但培训会结束,学员记住的只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笑话与游戏,而真正对营销有帮助的东西,什么也没学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讲师没“料”,有些讲师胆子大,什么课程都敢讲,什么钱都敢收,但一个人的核心能力是有限的,讲师真正有料的话,最多只能在1-3门课程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只要企业敢请,你就敢讲。这样,最终伤害的,还是培训师自己的个人品牌。
另外一层原因,是学员的心态不端正,现在的培训市场,很多学员是被动培训,即他们不是去主动学习,不具备如饥似渴的学习心态。只是例行公事,“被”企业送去培训。甚至以休闲的心态来参与培训。这种心里,也确实让一些培训师为难,因为,营销的课程,包括他的核心内容不能总是让人当笑话来听。因此,意志不坚定的培训师往往迎合学员,喧宾夺主的讲些笑话或做些游戏。
二、 杜撰资历
培训师有没有杜撰简历或资历,培训师自己心理明白。适当的杜撰资历,也是为了推销和包装自己。对于接单(接业务)有帮助,笔者自然不反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在培训现场时,老是杜撰或夸大以往的成就或经历,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出来混,始终要还的”。营销的圈子比较窄,你说过的每句话,难免不被别人求证。笔者是如何发现一部分培训师喜欢在培训现场夸大其词的呢?一是有些培训师就是本人曾经的同事,我对他们的底细一清二楚。二是经常与不同的培训师打交道相互印证,自相矛盾之处甚多。三是培训师自己头脑发热,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因为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培训的学员里,很多是藏龙卧虎之辈。他们对培训所说的每句话,都有自己的“掂量”。比如,有的培训师说自己每年读几百本书(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培训师都喜欢说这个谎),但仔细推敲,发现这个数据完全是自欺欺人,笔者自己,也算好读之人,但平均阅读量也不过20本/年左右(如果是经典,比如《史记》至少一年才能读完),就算培训讲每年只读100本,也是本人的4、5倍以上。有些培训师老是喜欢举这个相同的例子。也许是受了成功学“PIANZI”陈A之的影响吧?(是否是骗子,仁者见仁,笔者只是举例而己,笔者早年听过陈的几张碟,其吹嘘自己每年读四五百本书也曾让笔者热血沸腾,但冷静思考,便知此话水分太大,几近无耻的地步)。
笔者一位转行的培训师朋友曾说过,在营销培训上,“是外行给内行培训”。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真正有长期实战经验并做过企业高层经理人的培训师是很少的。我们所遇见的培训师很多在企业原本是内训师,根本没做过一天销售。或者销售郁不得志爬不到企业中高层而转行做培训。但既然从事培训行业,企业对培训师的背景要求又很高,所以培训师不得以而为之去杜撰资历也是情有可原。不过,以杜撰背景来彰显实力的做法,路毕竟走不远。最终,行业能否吃得开,还是看你的“料”有多少。
三、 杜撰“理论”
“台球理论”, “切割”理论, “占位”理论, “斜坡理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笔者当然不反对独创理论。何况行走江湖,必然有自己的独门武器。笔者反对的是,有理论没实战,或经典理论自己换个新词包装出来。我读过很多专家独创的所谓新理论,比如“QIE割”,“ZHAN位”全是老调重谈。仔细推敲,或狗屁不通,或难以自圆其说。或生搬硬套。或牵强附会……
据说有位“彻割学”大师独创理念后,着实的火了一把,但最近几年好象销声匿迹起来。未经完全证实的消息是,此君没做过几天销售,而是原某机关的闲职人员。无奈虚火太盛,虽火了一把,但作为“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把戏被人看破也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