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欢迎大家阅读学习与借鉴国际行业培训的发展与经验这篇文章。
国际行业培训的发展与经验
摘要:目前我国行业培训发展不够成熟,借鉴国外行业培训的经验特别是培训较成功国家的行业培训模式和特征对于我国行业培训的改革和今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和韩国的行业培训的发展经验,再从中找出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作为我国行业培训今后发展的借鉴。
一、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和韩国的行业培训
(一)德国的二元制的培训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以二元制出名。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二元制始终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重要特征。它是指企业和学校共同作为教学实体承担培训工作,国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公司参与和投资于职业教育和行业培训,企业每年将自己需求的人才计划信息交给行业协会,学校帮助学生通过行业协会的监督公证,与用人企业签订培训和工作合同。培训的内容由政府和企业根据劳动市场的需求共同确定,培训时间根据职业不同在2至3年之间。接受培训的学生是以企业的学徒角色一边参加企业的劳动,一边在职业学校学习职业课和基础知识。但是学历教育并不是重点,经过几年实际工作后,可以继续通过考试获得更高的技术职称乃至进入大学深造,成为高级人才。在德国,人们每前进一步都是与工资待遇直接挂钩的。现在,在德国青年的每个同龄组中,80%的人要接受职业培训,其中绝大多数是接受企业和学校共同组织的二元制职业培训,另外一些人则接受其他形式的职业培训。
在德国,职业教育有三级管理机构:联邦、州和地区、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属于第三级,即地区一级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德国法律规定,所有企业必须在本区域内的行业协会登记,参加相应的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主要包括工商行业协会、手工业行业协会、农业协会、律帅协会、医生协会等,他们是经济界的主管部门,拥有很大的职权,其中最大的行业协会是工商行业协会,其次是手工业协会。
(二)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
与德国不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联邦政府、州或领地政府、地方政府到技术和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继续教育学院)九个层面都与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行业组织。TAFE下属学院遍及澳大利亚全国各地,它提供的培训针对性和目的性很强,是一种面对工商企业、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以职业技术为核心的培训。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中小型企业的兴起,核心技术的产生、发展,这种培训在过去十年里也不断发展,形成现在这种利于培训者接受,培训形式、测评形式灵活的培训。TAFE体系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的行业培训的发展有赖于澳大利亚完善的教育体系结构,职业教育体系中,非学历培训并没有被打入另册。
TAFE学院的职业技术培训的最本质特点是职业化和技能化,培训是否成功要看培训结果,以培训者是否掌握需要的职业技术为标准。传统大学、大专学校的教育强调在较长的时间里(3-4年)培养学生系统专业的知识,而TAFE的职业培训更强调接受培训者完成培训后在自己的工作中运用所学的技能,并且能够产生效果、提高效率。从过程上看,这种培训完全是开放的,接受培训者在选择进入培训之前可以要求对自己现有技能进行认定,也就是预先测评(up-front assessment),如果已经达到要求,就可以终止培训或者选择其它内容的培训;如果没有达到要求,才正式进入培训。培训结束后需要按照标准进行测评,培训和测评的标准是一致的,就是政府组织制定的澳大利亚全国各行业和企业的统一标准,达到这种标准的从业者在相应的行业能够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TAFE的培训风格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关注学生在培训过程中是否付出足够的努力,是否获得有效的职业技能。
联邦政府依法设立了国家培训局(ANTA),负责管理全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国家培训局的协调下,设立了21个全国性的行业咨询组织,协助国家培训局开展工作。各州和地方政府也都设有各种行业组织,负责协调政府、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TAFE学校和培训机构设有董事会和行业咨询委员会,负责学校、企业之间的联系,确定办学方向和制定相关培训政策等。各个层面行业组织的代表以行业人员为主,如国家培训局的主要人员中有来自行业的,这些代表一般都是本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他们代表本行业的利益参加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
澳大利亚的行业协会在确定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制订不同行业培训标准以及在不同地区与技术继续教育学员和其他注册机构合作开设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等诸方面发挥着领导作用。由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理事会、国家培训质量委员会、国家行业委员会、行业技能论坛等为行业提供培训目标的意义和建议、行业参与制定培训标准、建立灵活的学历与培训审核框架、向所有客户介绍培训课程及评估信息。
(三)英国的地区性培训
与澳大利亚相比,英国的教育和培训有明显的地区特征。英国的教育和培训政策越来越以区域划分为特征:爱尔兰、苏格兰、英格兰和威尔士都有其独特的教育结构和下一级授权代理。在非限制的框架内,现政府试图使教育系统进一步分散化。现行政策的目的是利用市场来办培训,依靠雇主和雇员来驱动培训市场。与澳大利亚不同的是,英国的州政府只有在培训市场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加以干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出现失业和歧视的状况时。当前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已经增加了灵活性,其目的是为雇主提供更大的劳动力市场选择权以使他们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压力。因此,在所有发达国家中,英国的行业培训是政府干预最少的。
英国培训政策集中在三个领域:鼓励雇主在培训方面投资;青年人的培训和失业成年人的培训。州级培训政策可以吸引州级基金、培训和企事业理事会、本地企业联合会进行地方管理的特种项目和动议权。这些理事会和地方企业公司在组织构成上是独立的私营企业,并由8至16名无薪董事会成员管理。尽管培训和企业理事会可能会有一名行业工会成员,但行业工会很少参与各州的培训系统。培训提供机构可能在私营部门也可能在公立部门。其多数是商业私营企业或继续教育学院,但培训和企业理事会与地方企业公司,也可与雇主签署提供培训的合同。培训和企业理事会与地方企业公司也负责搜集当地劳动力市场信息以鉴别当地雇佣模式、经济增长部门和技能短缺行业。其目的是实施更有效的培训计划和开发利用其它商业服务资源。
目前政府使用的其它刺激手段主要有“人力资源投资者”项目——在英国全国范围内为那些在人力资源发展方面达到被承认的优秀水准的雇主提供“风筝”标识(英国标准协会商标)或证明。该项目的重点是确保行业培训和发展与商业战略之间的联系。另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和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职业资格证书(NVQ)制度是英国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它成为企业和雇员参加行业培训的一大动力。
(四)韩国行业培训应对环境变化
20世纪60年代是韩国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职业高中发展很快,但仍不能满足熟练劳动者的供给,必须大力发展职业培训。1967年韩国颁布《职业培训法》后,政府建立了大量公共培训机构,1982年达到25个。由于公共培训及机构培训能力有限,仍难以包揽全部培训任务,1974年韩国颁布《职业培训特殊法》,要求50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必须对其员工进行培训,每年培训员工不少于职工总数的15%。1976年为了建立统一的经费投入机制,实施了《培训基本法》,首次提出征收培训税。根据此法,300人以上的企业可以选择开展企业内培训或上交培训税,作为政府为企业提供职业培训的费用开支。韩国培训分为三个层次:以即将就业的毕业生和退伍军人为主要对象的职前培训,时间至少一个月;以接受过职前培训且需要掌握更多知识、技能的在岗职工为主要对象的技能更新培训,培训时间在20小时以上;以转岗工人为对象的转岗培训,培训时间一般在2周以上。
进入90年代,韩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替代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适应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需求,以政府为主导并带有强制色彩的职业培训体系,开始转向基于反映需求变化的市场导向模式。1997年金融危机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重大变化,在大量失业的情况下,培训的角色不仅在于造就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而且通过改善失业者的就业能力,成为维系社会安定的网络。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对培训体系带来新的挑战,终身学习成为职业培训的政策焦点。
1995年韩国建立就业保障体系,包括就业安全、职业培训和失业救济三个部分。其中培训部分主要实施了职业能力发展项目计划,利用一定比例的就业保险对培训给予资金支持。这项计划实施以来,特别是1999年《职业培训促进法》实施以来,韩国的培训终于找到一个有效机制,职业培训形式大为改观。2001年失业率已从金融危机后1998年的6.8%下降到2.9%,回落到危机以前的水平。
二、各国行业培训的特点总结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培训的紧密联系
在我国高等职业学校作为大专教育的主要载体,是不参与行业培训的,但是在国际上,行业培训的主要载体也在高等职业学校。由于行业培训和高等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岗位为学习内容的划分标准,所以在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可以做到资源共享,而且以上各国的行业培训都是非学历教育,是融入在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存在的。
(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格认证
各国的行业组织,比如行业协会、培训和企业理事会和各种行业咨询委员会都充分发挥联系政府、职业学校和企业的中介作用,促进职业教育和行业培训的发展。行业组织不仅参与培训的管理和决策,还参与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认证,所有的公立或私立培训机构都必须获得注册和认证,以达到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有相当部分的行业代表参与这个统一标准的制定,标准涉及学校管理、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学组织形式,资金运转等方面。
(三)政府部门对行业培训有规范、有计划
行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是为了协调政府与行业之间的关系,而政府本身对于行业培训的重视才是最根本的。以上各国的行业培训能够充分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调控是分不开的。首先各个国家都有专门负责行业培训的培训局等部门,其次通过立法、税收等政策调控行业培训的规模和方向,比如韩国每一段时间都有新的法律法规以促进行业培训的发展。
总的来说,国际上各国的行业培训都是由行业主导、政府保障,统一和完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资格证书制度。而我国职业教育与行业培训相比较而言存在着市场意识薄弱、职业培与学历教育割裂、各机构和组织的行业培训带有盲目性、缺乏科学性。
三、我国行业培训改革的方向
根据以上各国的经验,我国的行业培训有以下几点改革的方向:
(一)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培训的联系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只是单纯的学历教育,与行业联系不紧密,高职教育的理论性过强,行业培训的市场也缺乏权威载体。
(二)完善行业组织,支持鼓励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日常管理
应出台有关政策引导和规范行业组织,进一步扩大各级各类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支持和鼓励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工作,如开展人力资源预测、制定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教学改革。
(三)加强立法和规范
虽然我国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曾明确提出,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2002年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劳动保障部联合发文,提出要充分依靠行业和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充分发挥其在行业培训中的作用,但这些规定很笼统,故实施效果很差。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仍然各行其是。所以,国家不仅要加强立法,还要通过税收、财政等其它较灵活的调控手段鼓励并要求行业企业参与培训。
[知识拓展]
七个秘诀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员工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就会使培训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培训目的,造成资源的浪费。那么如何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就成为管理者关心的焦点。
当今社会处于科学飞速发展的时期,企业之间面临着殊死的竞争,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之中生存发展,确保企业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将成为社会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根据实践经验和学者研究成果反映的情况来看,尽管企业对于员工培训进行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到底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大利益却尚不明确。
而现存的许多培训更过的流于形式,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员工认为培训等于浪费时间,或者把培训当成“休息”,甚至员工参加培训还需要相关领导或部门强制要求。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也发现投入了大量的培训资金和精力、时间,培训仍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员工的工作技能得不到提升,所存在的工作问题也仍得不到解决。
针对员工培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企业培训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进一步提升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以进一步保证培训效果。
第一,改变培训理念。
培训理念的改变不仅仅指高层培训理念的转变,受训员工的理念同样需要改变。
一方面,改变高层的培训理念。企业领导者需要重视培训,在决定是否采取某一项培训时,一定要进行详细的、深入的调查,依据企业的现状、所处的环境及发展目标,详细的制定出各部门、各岗位的培训计划,根据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做到培训有明确的目标。
另一方面,努力转变受训员工的理念。企业管理者需要让员工意识到培训是员工获取知识以及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培训能为员工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让员工从心底意识到培训是真切的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件,让员工树立忧患意识,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
第二,建立合格的培训制度与管理体系
企业培训工作的重点是企业员工培训的制度化问题、培训规模与培训目的和方向问题以及把员工培训纳入企业用人体系之中。必要的培训管理体系包括培训制度、培训政策、管理人员培训职责管理、培训信息搜集反馈与管理、培训评估体系、培训预算及费用管理、培训与绩效考核管理等一系列与培训相关的制度。
企业要认真指定培养规划并将其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指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培训计划,对员工股培训内容、方法、师资、课程、经费、时间等进行系统的安排。建立职工培训激励机制及时对各项制度、机制的运作进行检查,以保证企业员工培训的系统、科学化和持续化。
培训激励机制是调动员工发挥积极性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培训激励制度有实效性就要从企业培训激励的培训方法、内容、培训时机和考核等问题入手:恰当的对象和时机是员工哦培训激励时效性的前提;科学的培训方法是员工培训激励时效性的关键;创新考核模式是当代员工培训激励实效性的保障。
第三,将培训与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设计、规制了各个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短、中期目标的达成时间和相关途径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激励员工向其职业生涯的终身目标迈进的全过程。
只有把员工培训以及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将员工培训渗透到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各个阶段中去,加强培训和员工个体发展之间的精密程度,培训效果才能更加完美。
建立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培训体系意图在于把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员工的特点、培训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指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方案,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并协调一致。
员工的发展和培训同步,或培训略超前于职业发展。通过分析、评价员工的能力与价值观等,确定双方能够接受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通过培训、工作轮换预计丰富工作经验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第四,确定培训的目标。
培训目标是指导培训工作的基础,衡量培训工作效果的标准。培训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改变员工的态度。之后的间接目的是使企业与员工形成共同目标以维持企业的持续发展。一般而言,员工培训有一下几个主要的目的即优化人岗匹配;提高员工的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以及有效的沟通和团地合作。
第五,准确的分析培训需求
所谓的“培训需求”包括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三个方面。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共具和数据分析变焦员工现有的能力素质水平与为完成组织目标所期望的员工能力素质水平的差距,分析出这些差距中对于培训有益处的方面,进而确定培训的内容。培训需求分析可以帮助培训经理确定哪些人需要培训,需要培训什么内容。
培训机构在了解员工的生存和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围绕培训目标期望、培训内容需求、培训师资要求、培训形式选择以及培训时间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为培训目标的确定和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也可以借此寻找培训的差距,针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培训的策略。
有效的培训需求调查决定有效培训的结果。准确地把握培训需求调查的真实性并从中找到培训的重点,泽斯确定培训需求调查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而确定调查内容得真实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定有效的调查内容;确定有效的调查方式;确定有效的调查员工;确定有效的共同技巧。
第六,制定灵活选择的培训方式,提供培训形式上的吸引力。
改进传统的培训方法,采用多种培训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各种培训方法对于不同部门的员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样的方法,对于不同部门的员工,具有不同的效果。“因材施教”是教育培训工作之中需要的遵循的客观规律。
在培训中改变传统的培训方法,实现培训方法的现代化,即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利用管理、教育、心理等领域的最新成果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注重理论的引导与员工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相结合,提高培训的整体效果。
第七,重视培训考评和训后质量跟踪
企业的培训注重行为导向,也就是说,看培训的质量高不高,效果好不好,主要看培训的内容在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中落实得多不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培训中要有“触动”,培训后要有“行动”。
所以,在培训体系的运作中,培训考评和训后质量跟踪是很重要的一环。要先制定考核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培训,训后进行各种形式的考试或考核。成绩全部填入专门的人事管理档案,作为量录用、晋级提拔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
培训后,还要进行质量跟踪。在受训者返岗工作后定期跟踪反馈,以确认受训者在各方面的是否有进步和改善,也可进一步发现工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为制定下一步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质量跟踪除包括培训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公司对员工基本的仪态仪表、语言表达、知识技能和敬业精神要求。
质量跟踪调查的方法包括员工自查、互查、听取部门主管的意见等,也可由培训部门随机从员工中抽取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问卷调查。如果员工的岗位性质是面向顾客的,也可使用客户反馈调查法:设计用户反馈调查表,随服务项目送达用户手中。使用这种方式,要注意采取适当激励形式,确保调查表的回收率。
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是目前企业在员工培训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同时也是最紧迫的问题。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培训的作用,应该着手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即完善培训制度,提高培训质量;依法建立劳动培训关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自学,加大岗位培训的力度。只有这样,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而只有真正提高了员工参与培训积极性,才能实现企业赢利和员工进步共赢。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3.中国艺术培训行业的现状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