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事件”使双汇这家全国最大的肉制品企业遭受重击。痛定思痛,双汇表示要加快养殖业发展,完善产业链,确保产品安全。(3月27日中国广播网)
有分析认为,以农业产业化的标准来看,这种“公司+农户”的对接模式只是在加工环节实现了“半截子”产业化。而处于整个产业链上游的生产环节,由于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势必难以实现标准化,由此导致在源头就埋下了食品安全的隐患。这与昔日的三鹿集团一样,也是“半截子”产业化种下的祸根。这么说的话,“半截子”产业化,亦即分散的小生产,就是双汇以及三鹿,甚至更多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短板”?而双汇自我发展养殖业,完善产业链,正是在补齐这块“短板”?
笔者认为,这种分析并没有切中要害。要害问题不在“短板”,而在“底板”——企业的核心与根源部位。企业的核心,企业的根是什么?不是技术,不是生产规模,也不是产业链是否完善,而是企业文化。三鹿也好,双汇也好,其失败与其说是管理失败,不如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失败。“诚信立企、德行天下”是双汇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我们不能因为双汇出了瘦肉精问题,就说其倡导的“诚信”与“德行”是虚伪的,然而这种文化理念在认同上却是失败的——即便企业核心层是认同的,坚守的,讲诚信,也讲德,但是其基层与分支却没有坚守这种文化核心理念,企业文化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更不要说深入人心。而不能得到广泛认同与深入人心的文化核心理念,实质上可能就是一条好看的标语、招牌罢了。
企业文化建设徒有形式而内涵不实,是当下中国一些企业的通病。百年老店,百年品牌,得以维系的根本因素是文化,大家按照一种共同认可并接受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行事,保证企业的健康生存与发展。然而,我们现在的一些名牌企业,往往一夜之间便陷入人为问题引发的危机,不堪一击的背后,并不是什么“产业链”之类的“短板”,而是企业文化这个“底板”的脆弱。一个管理有效的企业,经营理念与政策的畅通不仅要靠自上而下的命令,更要靠文化理念认同语境下的自觉与自愿精神。上面提倡“诚信立企、德行天下”,下面的管理者却能放任瘦肉精一路过关,什么问题?企业文化这个“底板”不牢,太容易漏窟窿。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如果是有效的,外面养殖的瘦肉精猪也进不来;反之,即便自我发展养殖业,也未必就能保证自我养殖的质量与安全。当务之急,应该是让“诚信立企、德行天下”的企业理念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心甘情愿自觉坚守;而达到这种境界,唯有经过文化建设的长期淬炼,而非一日之功。企业文化的“底板”所以不牢,原因就在于文化建设上的急功近利或形式主义,三鹿、双汇的教训应该成为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