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企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可是在很多企业中,只是流于形式,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原因何在?如何解决?一起研读下文就知道了。
企业文化真有那么重要吗?它对生产经营会有什么实际影响?其实,大多数企业的文化建设失败,源于高层决策者对其背后的道理知之不深。
一般来讲,企业文化有三个层次,不了解这三个层次,企业文化是肯定做不好的。
第一个层次是“最高决策者的意志体现”,故有人将企业文化称之为“老板文化”。
这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如文化中心、总裁办、企划部等),那种临时性的机构是无法承担如此复杂的任务的。常设机构存在的目的就反复宣讲企业一把手的理论和思想,期刊、标语、宣传栏等不过是表达形式,思想才是实质。这种文化一开始不一定完善,但上下达成了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公司整体的执行效率是高的,可以弥补理论上的不足。
在很多知名企业,一把手都把宣传战略作为最重要的工作,IMB的郭士纳、联想的柳传志,在任时会投入大量精力在不同场合、不同层面,以让人有些厌烦的方式反复阐述发展战略,为的就是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在一个方向上。没有最高决策者的直接参与,企业文化是建立不起来的。企业文化从来就不是自下而上的,只有决策者本人的言谈、风格、偏好才能成为企业文化的基础。
如果企业在第一层次就已偏离了轨道,一方面没有常设机构,另一方面其牵头人竟然不是老板本人!这给了所有干部、员工轻视企业文化的最好理由。老板要保住这个月的销量,那么你说我是跟着二把手去搞企业文化好呢,还是听一把手的去开业务会?奖金、升职又不和企业文化挂钩。开企业文化会,老板不来,当然干部也会慢慢不来,经费自然也不会宽裕。而更重要的是,除了老板之外,企业中任何人提出的口号,都是流传不久的。那种放之四海皆准的口号,老板也点头了,认为对,但不一定认为重要。真正重要的,必须要老板亲口说出来才行!只有绝对的权力才是企业文化形成的最初基础。
企业文化的第二个层次是“一切不成文规定的集合”。
这实际上这是一种风气。如果老板是儒将,那么谦逊待人就会成为企业文化。谁在工作中对下属骂骂咧咧,大家就会反感他;相反,如果老板是军人出身,那么雷厉风行就会成为企业文化,谁婆婆妈妈地教育下属,也会被人笑话。只不过上升到第二层次后,这已经不是最高决策者一个人的事了。有明文规定的是纪律和制度,而没有明文,但所有人都不自觉地遵照执行的,就是企业文化。这一点颇类似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管得更宽、更深。这必须成为所有管理阶层的风格。比如,奉献精神、爱厂如家、团结互助,这些不成文的企业文化形成时一定会有一批干部在身体力行,而不是仅仅是群众。Q企业第一层次尚未做到,是不可能直接跃入在这一级别的。
企业文化的第三个层次,是“上升为宗教似的信仰”。
做到这一点的企业,都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和战斗力。在这个层次,员工不但不追求待遇,而且可以把家里的资产拿来资助企业。蒙牛的创业初期之所以低工资而高发展,正是由于建立了宗教型的企业文化,这些创业者在伊利时就解决了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问题,所以一开始就是站在企业文化的最高层次上的,几千倍的增长只是短短的三、五年时间,这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巨大推动。
总体而言,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阶段目标。达到第一层次,好的企业最快也要半年,慢的一至两年;而第二层次达到者,企业的面貌就有很大变化了,以致于可以让每一个和企业接触的人都明显感觉到,其出色的“企业战斗力”。但大约要花三年左右的时间。达到第三层次者,就寥寥无几了,有时,一个行业都不会出现一家。因为这种企业文化对其领导人的志向、性格、执着、狂热与煽动性要求很高,而且必须是在实现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 要避免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关键要求最高决策者深刻地了解企业文化的价值。不了解价值就不会付出决心,就只肯参与而不肯用力,这样还是不要费力气的好。从这一点来讲,建设企业文化的方法倒变得次要了,领导者的带头作用才是成功的最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