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刊是企业文化承载的载体,是企业文化的外化表现形式,也是企业信息上通下达的沟通渠道和舆论宣传阵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内刊》如何做,希望能帮到你哦,更多内容请浏览(yjbys.com/hr)。
很多企业,做大做强了,稳定了以后,就有做企业《内刊》的规划,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一份内刊不仅仅是刊登几篇文章,发给员工看看而已。企业内刊要起到宣传企业文化,凝聚员工人心,打造成为企业的文化阵地,帮助企业健康成长。
1、建立队伍,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内刊的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需要投入热情,不是热爱这份工作的,是肯定做不好的。在大公司,可能会设置专门的编辑岗位,来做内刊,一般的公司,很多都是兼职做,不管是哪种情况,仅仅靠几个人是做不好内刊的,一定要吸纳更多的人参与。我们当时是一家集团化公司,有大几千人,有近十家分公司都在外地,我们在总部成立了编委会,负责内刊的统筹工作。各分公司根据总人数的多少,选定1-5人作为分公司的编辑,编辑负责组织所在分公司的通讯员的选拔,以及稿件及其他事宜,每月定期把稿件发送到集团总部内刊专用邮箱。
如是人数不多,也比较集中,就不用这么麻烦,可以发个征集令,看看那些人有热情,可以选拔一些参与其中,组成内刊的核心成员。找到对的人,才能把事办对。
2、策划内刊版面
简单说一下版面和内容的设置,给大家参考,公司的内刊分为四个版面,用128克铜版纸印刷的,第一版是集团新闻,报道各分公司新闻,由各分公司通讯员负责撰写;第二版是综合版,包括行业新闻、优秀员工园地、员工奖励等,第三版是改革发展版,主要是刊登技改方案和节约提案,提升技术和节约成本为主旨,第四版是文化生活,主要刊登员工的文章,文体不限。这只是每版大概的内容,还有一些专刊主题、读书推荐、学习园地、笑话、答题等等栏目,也会不时加进去,丰富内刊,有时候内容比较多的时候,也会增加版面。
不管是那种方式,形式不是最重要的,内容还是关键,宗旨是紧紧把握企业价值观、企业战略和员工的需求,不能办成只是老板教育员工、说教内容太多的内刊,也不能一味迎合员工的趣味,太娱乐化。要兼顾两方面的内容,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指导和帮助,让内刊在宣传企业文化的同时,又不是很死板,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员工接纳,比较严肃点的企业,可能内容方面还是要中规中矩,比较开放的企业,内容可以放开,幽默、有趣些最好,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
3、征集和编审稿件
稿件的来源要尽量广,多鼓励员工自己撰写,编委会成员要多帮助员工修改,不能只要不好就扔在一边,要给员工反馈,有些稿件修改修改还是可以用的,很多没有写过文章的人,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多给予指导,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时间。想办法让更多的员工参与进来,而不仅仅作为读者。参与的人多了,自然就会关注内刊,有关注度了,后面的工作就好办了。
稿件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原创文章、可以是推荐好书、可以是文章摘录、可以是名言警句、也可以是行业新闻。当然还是要以原创为主,否则就成了一份文摘内刊了。选稿和改稿就是一门技术活了,多少要学习一下相关知识。要确定选用多少篇文章,每个版面要几篇,还要确定大概的字数,比如我们的版面是四个,排版是用的9号字,一版最多能排3000字,为了排版好看些,一般在2600字左右,这些细节都要仔细考虑,不然有的版面很挤、有的版面很松,整体上也不美观。
4、稿费怎么给?
稿费不在于发多少,是对员工的一份认同。内刊的稿费,给多少,就看企业的实际情况,一般来说,可以分这样几类稿件来计算。(1)新闻类,按篇计算,不按照字数,适当给高些,30-100每篇。(2)原创文章,每字0.1元,诗歌按行计算,每行2元,100元封顶。(3)推荐文章、推荐书籍等等,按照每篇10-40计算。当然除了金钱付稿酬之外,也可以以礼品的形式发放,对投稿积极的人,也可以适当再奖励,形式可以多样,吸引员工眼球,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嘛。
5、如何发行内刊?
现在互联网十分发达,也十分便利,智能手机也依据普及了,可供选择的方法更多,可以根据企业所在行业,传统行业可以印刷出来,也可以放在企业公众号上,互联网IT等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做得更有新意一些。通过互联网,内刊不一定要印刷,成本更低,也可以做得更漂亮,容量也可以更大,我也见过有些企业做成手机报的形式,每月定时发送给员工,还可以发给客户,也能起到不错的宣传作用。
个人还是喜欢看纸质的东西,一份自己办的内刊,拿在手里,和在手机上看,是两种不同的心情的。如果是不印刷的,建议还是打印几份彩色的,毕竟企业内刊也记载了企业的发展历程,还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一份小小的内刊,不仅承载了企业的文化内涵,也寄托了员工无数愿望。做好内刊花费金钱不是很多,但需要花费的心思很多。需要几个热爱这份工作的人才能做好,而不是把做内刊仅仅当成完成一项工作。在前进中不断改善,多方面收集意见,既把握好企业文化宣传的主脉,又能让员工喜欢,丰富员工生活,使之成为企业和员工之间一条纽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