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企业文化 > “铁军”文化是大众创业时代的“原力”

“铁军”文化是大众创业时代的“原力”

发布时间:2017-10-10编辑:晓玲

  引导语:“铁军文化”是“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没有阿里巴巴,没有马云,也就谈不上有“铁军文化”。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了解“铁军”文化是如何成为大众创业时代的“原力”?

“铁军”文化是大众创业时代的“原力”

  作为一个力图客观展现“阿里铁军”全貌的写作者,我们在数十次正式采访中,大多会有意问到这样的问题:你觉得“铁军文化”在新的时代有什么局限性?或者说,你觉得“铁军文化”在新时期,亦即一个“大众创业”的时代,还有那么强的正面价值么?

  这么问,在技术上是有必要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某个时代的产物,都有它的局限,都有它不为人知或者不被强调的“另一面”。假如你要还原“阿里铁军”丰满真实的形象,就必须了解它的“另一面”。

  但这样的问题对于中国供应商团队的成员,包括那些已经离开“中供”但仍旧热爱和强烈认同“铁军文化”的“老中供”,似乎还是会带来些微不适。然而,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都显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认真、诚恳地回答这个问题。他们仔细回忆,提供细节,谨慎但坚定地正面回答。答案的立场并不完全相同,严肃认真的态度是完全一样的,最重要的是,无论从什么样的立场出发,他们的回答都没有让人感觉到,他们的话里有溢美、文过饰非、讳疾忌医,或是抱怨吐槽。

  很可能,在“中供”早期,他们就是这样一种态度,面对他们的客户的。

  所以我们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铁军文化”当然有它的局限。它原本就不是完全被规划出来的“人造品”,它是有着鲜明时代特点的,是生长出来的,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的一切主要体征,从商业文化、产业分布、国际环境,到个人际遇,都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铁军文化”中糅合了相应的基因。时代在变化,“铁军文化”中的一些形式,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是不是要原样照搬,是不是还会起到曾经有过的积极作用,真不一定。

  但是,“铁军文化”中最核心的那些内容,那些本质性的东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或者说,至少在中国,在眼前这个“大众创业”的时代,是仍然重要、稀缺的。在网络、创新成为商业话题主流的今日,它能起到的作用,就像是太空时代里的“原力”。

  “阿里铁军”的文化,本身就是创业的文化。这句话是“铁军文化”建设与阐释者中最重要的人之一“俞头”俞朝翎说的。他说,“比如说(铁军文化中)要讲诚信,要讲敬业,要讲团队的合作,要去讲拥抱变化。”

  对于“铁军文化”,其实也有不同的定义和视角。“铁军文化”是“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没有阿里巴巴,没有马云,也就谈不上有“铁军文化”。不过,“铁军文化”又是“阿里巴巴企业文化”中非常醒目和特别的一块,是有自己强烈个性的一块。用“阿里铁军”人自己的感觉,他们是保留了早期阿里巴巴文化最完整最“原始”的团队,或者说,是“阿里味儿”最浓的一块。

  相较于一般广为人知的阿里巴巴文化体系或价值观体系,“铁军文化”有什么不同呢?

  最特出的,是超强执行力和有情有义。这两点,对今天的创业团队都极为难得。

  在采访中听说了很多“超强执行力”的故事,包括在“阿里铁军”PK热度最高的时候,很多人在完成了一个看起来根本无法想像的目标后,立即定下了一个更高不可及的目标,而且,居然完成了。听起来就像“大跃进”,相信有很多这样订立了很高目标的人,最终并不一定成功完成,但是,与“大跃进”不同的是,所有人都全力投入了。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能力,团队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超强执行力”是需要锤炼的,并且要有很多制约和引导。在这方面,阿里巴巴的高压线制度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马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在创业初期,曾经因为有两个员工给回扣,尽管他们的业绩占到整个团队的50%,马云自己下手,“咔咔把两个人裁掉”了。

  类似的故事,在“中供”数不胜数。有已经做到区域经理的,和上司个人交情很好,管理业绩非常出色,就因为一个内部考试作弊,直接走人了。类似事情在外人看来,一定觉得小题大做,但对老“中供”人,已经习以为常。年轻人或外部人,会觉得“水至清则无鱼”,不符合“互联网精神”,但毫无疑问,在中国,任何一个创业公司能做到这样“冷酷”,对它的客户来讲,是可敬的伙伴,对它的对手来讲,是可怕的对手。

  为什么这里强调了一句“在中国”?因为公司管理面对的是人性,人性的弱点在全世界都差不多,但是在中国,相比其他一些比较现代成熟的社会,一般人普遍更缺乏使命感,缺乏契约精神,缺乏分享能力,缺乏互相鼓励支持的习惯。

  在采访中,可以很容易发现,阿里巴巴特别是“中供”的早期成员,学历水准都不高,就算有一些大学毕业的,也很少是名校毕业。但就是这些人,在组织起来之后,却形成了惊人的战斗力,成就了当今中国最大的商业奇迹。

  你可以说,这是因为阿里巴巴坐在了时代的风口上,但是,当时坐在风口的可不止一家,很多起点、人员条件,都比阿里巴巴要好,但成功的是阿里巴巴。在这个出发点,就应该更容易理解,很多保证阿里巴巴执行力的办法,包括“打鸡血”式的团建,至少在当时,是有价值的。雷雁群在采访中就说,一个团队,要有战斗力,总要形成这样的凝聚力,才能打仗。

  另一个是“有情有义”。这是很不容易的地方。如果没有这种“有情有义”,那么前面很多“高压线”的东西,成员就不一定能完全接纳。这种“情义”形成的归属感、安全感和信任感,也不是简单靠利益捆绑能替代的。创业公司很多利益都是模糊、变动的,如果没有一些情感上的维系,很难在较长时间内形成谅解。这当然不是说在创业公司的治理中,“情义”可以代替利益。

  “超强执行力”和“有情有义”,是“铁军文化”的基因。它们的父本,是阿里巴巴价值观导向,使命感导引,客户至上准则,102年公司愿景。它们的母本,是直销的工作场景,是中国中小企业的鲜明特点。

  作为“中供”曾经的成员,滴滴CEO程维对“铁军文化”的观感是,在对“人”的琢磨上,阿里巴巴已经做到了极致,没有其他公司可以相比。

  他的意思或许可以理解为,是“铁军文化”最大的长处,在激发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发挥“人”的作用。它里面很多闪亮的点,都是体现于有“人”存在的场景中,而人性问题永远不是可以用机器可以预测可以解决的。今天互联网创业公司,可能更看重人之外的一些因素,但是在逆风时刻,在考验人性的关口,这种精神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

  眼下的“阿里铁军”,无疑也在一个转型变化的节点。拥抱变化是阿里巴巴很重要的文化,在“中供”传统的文化面目中却不是最为鲜明的。“阿里铁军”更习惯的表达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很猛很持久,很傻很天真”。这样一个团队,正在以一种简单,戆直甚至笨拙的姿势,坚决地进行转型。在一个旁观者看来,这种姿态里面,含着一种可怖的力量,显示这只队伍始终保持了一种“创业中”的心态。

  也许“铁军文化”中其他的形式都可以拷贝,但有一些很难。比如当采访中问到那些类似“中供有什么毛病”的问题,对“铁军”充满自豪和认同的“铁军人”,能够坦然而诚恳地去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能做到这一点的团队,不可能惧怕变化。

  一个传奇团队的史诗。“阿里铁军”因何而来,为何而战,它注定被镌刻的辉煌与卓越,奋斗与坚持,不变的价值基因。

  一个大时代的投影。“阿里铁军”因何成功,为何变化,它注定被牢记的贡献与耕耘,眼界与胸襟,生长与涅槃的残酷与艰辛。

  一幕真实的歌剧。英雄与草根,聚光灯下的荣光与失落的遗憾,坚守与离别,情义与铁血,生态圈中的每个角色,多色调多声部的和鸣。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