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企业文化是怎么样的?对企业的发展有何作用?下面是一篇关于企业文化小故事,企业的老板们大家从中读懂了什么呢?
一
1987年,他参军了,19岁的他意气风发,以美术特招兵的身份走进部队。当年他的父亲52岁,不知是父亲陪着儿子,还是儿子陪着父亲,总之,日子在两个人的生活中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有了父子两人的第一次分离,望着一身新兵绿的儿子在大红花的映衬下显得神采飞扬,父亲纵有千般的不愿、万般的不舍,儿子的背影还是在他的注视中渐渐地模糊、消失……
四年后,他复员了,由于父亲的孤独与牵挂,他告别陕西省军区,回到了老家绥德县,结束了难忘的军旅生活。四年里,他当过班长,获过嘉奖,加入了共产党。半年后,优秀的他被安置于当地的新华书店。儿子回到了父亲的身边,善良朴实的父亲每天能看着儿子上下班,心里踏实多了,也快乐多了。
二
90年代初,富集矿产资源的靖边县一度成为众人瞩目的热土,榆林石油助剂厂也因此在这块土地上应运而生。或许是原意为“保卫边疆”的靖边对刚从部队回来的他有一种感召吧,1993年,一个完全陌生的县城走入了他的生活。当年,从绥德到靖边,虽说不远,可也算背井离乡,从天下名州到塞北小县,从文化名城到不毛之地,从稳当安定到前途未卜,对于他来说也是一次人生的抉择与挑战,对于年近花甲的老人来说,更是一个无法接受的事实。此时,只能想象,老人的内心世界与儿子一样波澜起伏,但是谁也无法进入对方。最终儿子眼中的那份坚定与执着令老人让步了,老人的目光中只有儿子离开那片熟悉故土的背影……
从踏上靖边的那一刻起,似乎注定他今生就是一名石油人,军人的特质渗入了石油的血液,吃苦耐劳,敢于担当,处处显现军人的本色。97年,他成家了,画了一辈子画的老父亲也离休了,他费了好大的劲做通了老人的工作,终于将父亲接到了靖边,开始了一个石油人的家庭生活。2004年,由于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他被抽调到正在筹建中的榆林油品转运站,考虑到前期条件的艰苦与简陋,他安顿好家室,只身一人前往榆林。老人心疼地望着自己的儿子,眼前的保卫科长,从皮肤白皙的小伙子到晒得黝黑的经警队长,而今黑已似乎成了儿子的本色。在与靖边的十年相守中,儿子以其漂亮的军姿完成了石油路上的每一个前行动作。此时,在转身靖边的那一刻,父亲的眼中除却疼爱,更多的是欣喜与期待……
三
2005年,随着榆林转运站的正式营运,他又将妻儿老小接到了榆林。此时的父亲已近古稀之年,身为儿子的他也进入了中年。在延长石油重组后的2006年,凭借多年丰富经验的他由转运站的保卫科长转而担负起榆林销售处的保卫与消防重任。春来夏往、寒来暑去,父亲每天清晨望着儿子出门、晚上盼着儿子早点回家,可儿子很少有正常下班的时间,因为他太忙了,他的队员中有近30个“孩子”需要他,严格在四季的每一个日子,温暖在点滴的每一个瞬间。在他的带领下,整个消防楼就是一座绿色的军营,从宿舍到楼道、从日常训练到应急演练,军人的士气无处不在。工作之余的他更像一个父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每个孩子。宿舍里有些马桶坏了,他下街四处买配件,浑然无视于其间的异味,修好一个又接着下一个;炎夏的蚊虫让原本就酷热难耐的孩子们无法睡一个好觉,他急赶着为一个个孩子搭建好蚊帐一直到深夜;照明灯不亮了,只要还能用绝对不更换,多半都会在他的抢修中再次发光; 办公院内不能安全地停放更多的车辆了,他带着消防队的孩子们用废弃的砖头和遮阳板在单位后院的空地上为职工的爱车搭起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停车棚;下大雪了,总会在第一时间听到他和他的那帮孩子们铲雪、推雪、扫雪和倒雪的声音……
在他的眼中,每天都会发现问题,所以他总也停不下匆忙的脚步。老人由于轻微脑堵每年需两次保养性的输液总要推了又推;陪同老人在公浴洗澡的日子总是迟了再迟; 每天全家人的晚饭总是等了又等;陪伴老人回到久违老家小住的愿望总是晚了再晚;老人总是巴望着能与儿子吃个年夜饭,可十多年了,“孩子们”为了延长石油的保卫和消防,整个春节都不能回家,“年夜饭”他必须和他们在一起……
二十二年与延长石油在一起,二十二年与消防保卫在一起。渐渐地,老人习惯了,习惯了儿子的忙;慢慢地,老人明白了,明白了儿子的忙。有些路,今生只能一个人走,今天挚爱石油事业的儿子就仿佛昨天痴迷绘画一生的自己,那是与党度过25个生日的儿子,那是儿子一生不可忘记的初心,更是儿子一辈子不可改变的初心。想到这里,当八十岁的老人再次望着儿子忙碌的背影时,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