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性,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内在文化,就像一个人失魂落魄,欢迎大家阅读下文的相关企业文化信息。
企业文化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通过吸引和领导,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识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企业文化建设本质上不是灌输或者宣贯,而是唤醒:把人的创造力量唤醒,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有的企业虽然给骨干员工极其丰厚的工资待遇,但是他们并不满意,反而愿意到别的工资、福利相对低的企业去,这是因为后者有事业的梦想、良好的工作氛围、简单的人际关系、受人尊敬的企业形象、有思想有魅力的企业家等等。
人总是怀揣着理想成长,但是这种理想往往被现实修改为利益和欲望。那么,企业作为一个谋利的商业组织,有没有可能把员工的最本原需求和最真实动机进行还原?有没有可能将工作背后的利益动机修改成非利益动机呢?而企业本身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哲学能否转变为“财富和幸福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哲学?
阿里巴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阿里以理想主义和企业文化吸引、留住和激励员工,它从来不提供高薪,更不以高薪酬吸引人才,但中国网络产业大批有理想、有激情的人奔向了阿里巴巴。这个团队的绝大部分人,拿着国内同行业中下水平的工资(在杭州处于中等),却有着少见的忠诚、幸福感和向心力。
雅虎搜索引擎发明人吴炯跳槽到阿里后不仅工资降了一半,还失去了每年7位数的雅虎股权收入;首席财务官蔡崇信原是瑞典AB公司的副总裁、耶鲁大学经济与法学博士,在一次业务访问后被阿里文化所感召而决定加盟阿里,他放弃七十万美元年薪,每月只拿五百块人民币。
一位因挫折极度消沉、几欲自杀的女士加盟阿里巴巴,三个月后姿态已焕然一新。尽管她3000左右的薪水丝毫没有炫耀的资本,但她口气铿锵地说:“请不要再和我提自杀那些愚蠢的话题,我正在给中国的电子商务做贡献。”
如果把“职场”视为一个交易系统,阿里人将员工本原诉求修改为非利益模式,也就是让员工回到最本原、最美好、最宝贵的需求和动机,这是对员工心智模式的一次颠覆,极大的降低了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当然如果仅仅要求员工修改心智模式,而企业是一个吸金的平台,那么长期来看很难得到员工认同,更会让员工感觉被欺骗。
这也难怪当马云于2008年10月28日到京瓷拜访稻盛和夫的时候,他请教的不是如何盈利如何占有市场,而是灵魂问题:企业与人性的关系,人的本质是什么,企业发展到最后到底为了什么?马云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思考和行动,让阿里巴巴从备受质疑的“精神控制术”走向商界主流。
度过创业期的野蛮生长后,阿里巴巴在2010年提出“新商业文明”概念。在马云看来,旧的商业文明时代是企业以自己为中心,以利润为中心,而不是以社会为中心。21世纪将是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倡导新商业文明的时代,企业将不再以赚取利润为最高目标,而是以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其中“开放、分享、责任、全球化”是新商业文明的重要内涵。
在这一目标之下,阿里巴巴提出新十年计划——服务1000万家中小企业,解决1亿人就业问题,打造10亿人的消费平台。而在这一目标背后,有开放的企业文化、多元的培训策略、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等作为支撑。
正如阿里巴巴人力资源副总裁张霞所言:“我们希望每位员工都将自然界中存在的最美好的力量带进阿里巴巴,从而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什么是爱、什么是开放、什么是勇敢,从而不虚伪、更真实的做自己;我们希望员工做一个心灵健康的人,这是阿里巴巴最重视、也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目标——打造最具幸福感企业。”
为了创造最有幸福感的企业,阿里巴巴在2011年推出30亿元的“iHome”置业贷款计划,向员工提供无息住房贷款;同时投入5亿元成立教育基金,解决员工子女的学前和小学教育问题;考虑到CPI上涨压力,还给基层员工发放超过4000万元的一次性物价和子女教育补贴。
透过阿里巴巴的文化演进,即便用功利化视角审视,员工收益都是最大的:这不是一种短期的受益行为,而是一种长期的投资,甚至是一种美好生命年华的投资;这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财富的回报,更是一种精神财富的创造,员工最本原、最美好、最宝贵的精神得以保留和延展,后者更是员工一辈子的珍存。
不可否认,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时代中,消费主义无时不刻在我们身边徘徊诱导,急功近利的商业逐利也在喋喋不休,人被工具化后迷失自己,……——而阿里巴巴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视角。企业财富精神、企业幸福精神(而不是企业资本精神)对我们有更长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