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韬睿惠悦咨询公司人力资本咨询全球总裁 保罗·普拉登(Paul Platten)
全球化实施过程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便是人才的甄选与培养,企业必须对此问题有所准备。
来自文化层面的挑战
《首席人才官》:对去海外开展业务的企业,在人才方面通常会遇到哪些挑战?
保罗·普拉登:挑战主要集中在文化的差异性方面。各个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性和复杂性使得领导者做出不同的决策,导致结果也不同,而这些决策通常都与当地文化相关,比如一个简单的手势,国内和国外所表达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最终导致的结果也就不同,这些都是中国企业需要去学习的。
文化的差异性还体现在企业全球的流程管控和制度层面,例如将什么样的人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如何考核他们,晋升流程、奖励机制是怎样的……所有这些,在中国都是很少涉及或不太关注的,而在国外企业却恰恰相反。
此外,基于全球化的信息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现在企业人力资源正变得复杂化,而信息化处理可以将所有信息收集起来并加以利用,帮助领导者做决策,可以让制度与流程变得透明。
《首席人才官》:在这种挑战之下,对人才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保罗·普拉登:创新很重要,不单单是技术创新,更多的是能改变个人生活或体验的创新,可以应用到全球的需求。人才是否具备这种思考与创新的能力,可以为全球市场的需求制造出相应的品牌。
《首席人才官》:在你看来,中国企业人才的现状特点是什么?企业需要改变什么?
保罗·普拉登:在中国,以往全球化的概念很淡,所以对于企业人才来讲,大家头脑中缺少全球化的概念。企业全球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员工此前并没有接触过国外的文化、环境和人,突然被派遣到国外,如何管理这样的一群人?
所以企业要提供全球化的机会和环境,先出去看一看,感受一下,例如派遣员工到国外公司去做项目,去做几年。我们曾做过全球人才奖酬调研,结果显示,亚洲企业的员工态度和满意度方面有了变化,以前员工可能更在意薪酬和福利,现在职业机会与发展成为员工最关注的几项。
企业理应承担失败的风险
《首席人才官》:企业全球化过程中的人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去海外招聘,一是内部派遣,你觉得哪种方式更好?
保罗·普拉登:二者结合最好。如果全部招聘当地人才,会增加管理的难度,各个地区的文化与价值观迥异,海外人才不一定符合公司的文化与价值观。
《首席人才官》:以中美两国为例,你觉得员工的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保罗·普拉登:我来中国至少10次以上,此间我发现中美两国在行为、价值观和文化方面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譬如大家对工作的期望值、讲话的方式方法,或是目标导向的方式。这些差异性尤其在团队开会时表现的最为明显。
《首席人才官》:企业全球化,首先人才要具备全球化的能力,那么具体到个人,这个全球化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保罗·普拉登:无论销售、物流还是制造行业,最初还是要在基础的工作层面入手,然后才能了解决策是怎样产生的、大家的行为是如何展现的、工作是如何被衡量的、责任是个人还是团体的……也就是说,无论什么行业,都要从下至上,一步步去了解和掌握全球化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
《首席人才官》:你刚才也提到,人才都具有文化方面的差异性,那么中国企业员工走向全球化,需要弥补哪些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不足?
保罗·普拉登:外派的员工首先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包括沟通、学习能力和生活方式是否灵活、迅速的适应当地。
在美国有一种文化,不是很正式的文化,这种东西在亚洲人或欧洲人看来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美国的另一种小众文化,并非不尊重。比如开会时,你在会议室坐什么位置,在中国这一点表现的很明显,有一个次序问题,但在美国是不存在这样的惯例的;再比如打断别人的谈话在美国人看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在欧洲人看来是不礼貌的行为……这些东西都很难教授,只能到当地去体验、去生活。所以关键是要走出去,企业要创造更多的条件给员工。
《首席人才官》: 但在中国企业里,有的员工并不愿意被外派到国外。
保罗·普拉登:是的,这在中国企业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员工去海外工作失败的代价由谁来承担。在好企业里,这种失败的代价是由公司来承担的,员工愿意去冒险,开拓国际视野是受公司鼓励的。但从中国企业来看,这种失败的风险转嫁到了员工个人身上,管理者认为公司选派的对象没有问题,失败的原因是员工个人能力不够或是其他原因,所以失败也理所当然的归咎于员工自己,这样导致了一部分员工不愿意去海外冒险。
当然,有的东西是可以制度化的,比如外派员工在一定时期回国后,要保证他的职位还在,或者派出前就做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以解除他的后顾之忧。这种人性化本身需要一个过程,形成一种常态机制,并非偶然。
但更重要的在于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员工是否愿意冒险和企业是否愿意承担的文化。有的企业对于外派成功的员工大加奖励,而对于出去后失败的员工却做相应的惩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而有的企业鼓励员工去国外,同时又有相应的机制为员工解除外派失败的后顾之忧,这样就很好。但这样的企业在中国毕竟很少。
其实,所谓的冒险、风险担当不仅表现在全球化方面,产品创新、新市场的进驻等,都需要员工的冒险和企业的担当。
设计理想的职业通道
《首席人才官》:对于外派到海外的员工,如何设计他们的薪酬或激励机制?
保罗·普拉登:如果单纯从奖酬层面讲,有很成熟的体系,比如要确保员工的住房、教育、医疗、各项福利与当地福利政策相等……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并非奖酬本身,而是员工整个职业发展计划,因为在一些全球化企业有一些硬性规定,即你要成为高层管理者必须具备海外管理经验,所以在很多员工看来,薪酬不再是第一重要的事,他可能更注重长远的职业发展和规划,比如公司是否为他设计了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
《首席人才官》:一些企业在海外的业务不只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如何管控海外员工可能也是挑战之一。
保罗·普拉登:这样的全球管控范围很广,内容也很多,可能首先要做好几个方面吧。第一,要清楚了解每个地区的人员需求和标准是什么,其次对财务的期望和结果是什么,另外还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政策、员工奖酬也不同,先要对这些有个了解,然后把这些平台搭建好,才好实施全球管控。
《首席人才官》:以美国为例,很多美国的企业进驻中国先以销售为导向,即先卖产品,那么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不是也要遵循这一模式?
保罗·普拉登:不一定,我觉得两个国家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国外找到适合本企业,能产生利润的产品,通过并购的方式去收购已经成型的企业或产品,之后再在当地雇用员工进行销售。中国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品牌能卖到国外,类似KFC这样的品牌几乎没有,所以才会有联想收购IBM、腾中收购悍马、吉利收购沃尔沃这样的案例。而美国则相反,一个企业或产品进入中国,可能之前这家企业的产品已经被人熟知,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在海外开展业务的模式。
《首席人才官》:相对而言,你觉得中国职业经理人的缺失是什么?
保罗·普拉登:中国的职业经理人缺乏的是商业战略思维,他们更多俯身于管理细节,所以现在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这需要有很高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不能只埋头于做好管理。很多时候,好的职业经理人要经得起顺境与逆境的考验,任何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都不可能永保顺境,在业绩不好或管理走下坡路时,更能考验一个经理人的能力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