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狗防贼,结果狗也被偷了。”笑话有点冷,刘洪宇说起这事儿语气轻松。表情?那是相当的无奈!
他的身份是广天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他和女朋友王昕创立了这家农业企业。两人的特殊经历让这家公司颇受关注,刘洪宇的专业是临床医学,王昕则硕士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金融学专业,是不折不扣的“海归”。况且,他们都是城市中的独生子女,之前从没做过农活。
这对年轻伴侣并非孤例。现在铺天盖地的“养猪潮”,其中也不乏背景显赫的海归。与前几年不同,海外学成归来的精英不再执迷于登陆“高科技”、“金融”等热门领域,一部分直接脱掉西服,归田园务农业。听说谁谁从国外回来搞了个农业项目不再是多么刺激的消息,“海归务农”渐成气候。
海归务农不仅是有志之士的远大抱负、独到眼光,或是爱好自然者的奇思妙想,面对第一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各级政府、企业、各类机构早就开始了他们的“盛大图谋”。
就在王昕和刘洪宇进入农业的时候,他们所在的四川成都刚刚建设了第一个留学人员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基地由成都特普科技有限公司与彭州市农牧局合作建设,特普科技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农业技术成果在该基地试验推广转化,同时引进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的先进农业技术成果,发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在首都北京,这样的项目启动更早。2005年8月4日,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创建的“中国农大留学人员现代农业创业基地”正式启动。按规划,创业基地面积共20000余平方米,具有一流硬件设施的办公大楼。此外,留学创业人员还可以借助中国农大在北京地区和河北涿州的农业试验田开展推广、研发和示范工作。
“农业高科技丝毫不比计算机领域的市场小。”当时,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曾做出上述表示。陈还特意提到了“克隆宠物”,“现在国外已经有人开始克隆猫狗,如果留学人员在创业基地搞这方面的研究,将会抓住这一商机。”
农业产业不仅是平日印象中的种菜养猪,它可以被划分成许多类别。仅农业高科技产业就涉及种子、饲料、农药、化肥、农产品加工、农业设施装备六个领域。
“农业是我们现在最看好的项目。”一位资深投资人兴致勃勃地说到,随即夹起餐桌上一块蘑菇举例。“最近我们考察了很多农业企业,刚投资了一个菌类项目,创业者就是海归。”
按财务人士的商业逻辑,农业正在向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报表会十分好看。”在疲于对快速消费品、IT、互联网等投资热地的你争我夺后,投资者也在寻求新的增长产业。
此外,大部分从事农业的“海归”并非我们印象中的“海归”——他们的海外经历不是留学或者为大公司工作,而是出国务工之后回老家务农。他们也并未带回太多先进技术,不过游历诸国造就的眼界让他们与本土农民与众不同。现在,这一队伍中加入了许多高科技色彩。一位即将在湖南从事桑蚕产业的牛津商科毕业生对农业产业化如数家珍,此前他做了不少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