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人才战略 > 善待“海归”们的价值

善待“海归”们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7-05-07编辑:

    美国次贷引发了全球性金融海啸,使金融机构出现连锁性破产,并带来金融业裁员大潮;而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继发性影响,更多的相关行业和企业也开始深陷困境,人力资源市场随之出现动荡。

    现在,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中国的海外留学人员都已经深切地感受到国际性就业和创业的阵阵寒意。此时,仍为全球最具活力地区之一的中国,成为海归们就业和创业的首选目标。

    来自本报今日《“海归”大量回流国内找工作》一文的信息表明,金融风暴之下,对于不少华人金融精英和留学人员来说,回国的吸引力再次放大;沈阳人才市场举办的企业会上,也出现了不少海归的身影。

    来自中国驻美使馆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目前,今年回国的留学生总人数,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归总人数的1/6。这一数据让我们倍感欣喜。

    自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以来,第一个“海归”回国创业的热潮出现在1993年。此前一年,邓小平视察珠海留学人员高科技企业时呼吁,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希望他们回来。次年,“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被写进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在改革开放初期负笈留洋的第一批海归们回到祖国,他们中有王辉耀(亚加国际)、张朝阳(Sohu)、李彦宏(Baidu)……这批海归精英,大多选择到京沪深穗等核心城市,涌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带。

    而此时,深陷计划经济体制枷锁的东北地区,却无缘这一轮海归力量的蓬勃动力。

    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各地掀起一股吸引海外学子回国创业热潮,作为教育部“春晖计划”试点省份之一的辽宁,也接待了第一批来自美国硅谷地区的海外学子。辽宁省的海外学子创业工程就此开始。特别是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2003年11月)以后,取得了长足进步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一直在积极寻求高端人才,为本地区的工业升级与产业创新提供动力。而海归群体,恰恰是这类人才的积聚之地。

    此后,海外学子在辽创业的步伐逐步加快。2007年,在大连举办的创业周中,294名海外学子带来370多个高科技项目,与辽宁省的1550家单位进行项目对接洽谈,共签订合同176项,合同金额也已高达13.8亿元。

    从单纯引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到后来招商引资,再到海外市场上市融资,以及最近几年去国外购买企业……客观地说,在中国“走出去”的每一步,都与海归们的努力密不可分。

    我们从胡润评出的中国富人榜前200名中发现,属于第三代创业的共有9人,这其中有5人是海外留学和高科技的双重背景。这表明,海归们已经成长为中国经济的脊梁。

    而上溯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海归们的作为,也通常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发生的社会变革,几乎所有的环节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中国入世谈判第四任首席代表龙永图,经济学家吴敬琏,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他们都是海归。

    此外,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72%,均为海归。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