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被业界接受之后,精细化管理越来越受到管理高层的重视,但是实施精细化管理涉及基层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仅仅有管理高层的积极性是不够的,需要将精细化理念植根于员工的脑海。精细化不仅是一种管理工具,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如果能够打开员工“精确思维”的盒子,精细化管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意识追求精细化,且能实现精确性的思维就是精确思维,它反映的是在整体性背景下思维的精确性。在精细化管理中,大到一个设备,小到一个电灯开关,都可以分解给责任人管理:发生任何的纰漏,总能找到人来对号入座。这种“精、准、细、严”并不等于责任人的精确思维。当人们“在没有太阳、星星帮助的情况下,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出我们要去的那个港口的方向”,这是精确思维,是精确思维中的方向感。类似的还有地点感、数量感等等。责任人能够在黑暗中准确找到大到一个设备,小到一个电灯开关及其部件的位置,这才是精细化管理精确思维成果。在精细化管理中提高责任人精确思维的本领,那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否则精细化管理就会成为强加于责任人头上的东西,反而会窒息员工的创造性。
精确思维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每一个头脑正常的人都应当有这样的潜能,它是人类原始思维的能力。人类文化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原始人(每一个男人、女人、儿童)在区分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时,往往能够表现出“精确的辨别力”,例如合皮印地安人能识别350种植物。尼格利托人能识别450多种,而那伐鹤人能识别500多种。又如哈努诺人可以分辨75种鸟类、60余种鱼类、80种左右的软体动物。他们甚至掌握着数千种昆虫的相关知识。原始人之所以能够准确地感知方向、地点、数量,就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是“奠基于对无数细节的识记上”,也可以说那是原始精细化管理的结果。当代员工的素质要比原始人高的多,他们具有更多的精确思维的潜能,关键在于我们在精细化管理中能否将它们开发出来。
当然,潜在精确思维的机能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人们有意识的实践。炼钢工人在观察炼钢炉口的火焰时,能十分精细地辨别浅蓝色的微小差异。专门研究黑色品的技术员能辨别40对种色度差别,是普通人辨色能力的十几倍。音乐家有高度精确的听觉,品酒师有十分发达的味觉和嗅觉。这都与他们后天的实践分不开的。
精细化管理需要将企业的整体目标层层分解,通过程序、制度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然后通过一定的标准或者指标进行验收。这当然与精细化管理的设计者们的精确思维分不开;但是设计者不可能成为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的专家,其精细化程度不可能同时超过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的实践者,因而在管理方案的设计上难免有缺陷。考虑到管理成本,不少指标不可能分解的太细,因而在执行中需要实践者精确思维的配合而不是博弈。更为重要的是,精细化管理的思维无论怎样细分,也无法保证其精确:继续细分的结果还容易形成负面的惯性,即每个人只关注自己狭小或者有限的目标,在目标值确定之前总想夸大其贡献率,而在目标值确定之后总想缩小其责任阈,事不关己的事情容易被高高挂起。精细化管理在执行中难免会暴露出缺误,这更需要员工通过精确思维的整体性来弥补。
精确思维固然离不开分析,但它必须以整体为背景,细节与整体的关系应当是辩证的。因为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精确差异是相对的,对它的把握只有在整体的链条中,“只有经常注意产生和消失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这种精确思维的特征和我国古代医学中有关“宜”的思想非常相似,例如对症下药,要因人而异,即“宜人”,注意包括不同人之间的性别、年龄、壮弱、胖瘦、贫富方面的差别辨证施治。精确思维对分解的细化有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需要将现有的边界“模糊”起来,才能更好地保证其精确性,难怪追求精确的现代科学逐渐诞生了一批以模糊理论为基础的新兴学科,如模糊数学、模糊语言学等等。精细化管理要想克服自己在实践中产生的弊端,也需要能够打破细分人为的界限,通过精确思维的模糊性克服各自只管干各自的事,效果如何全由上级来整合的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