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由于列国争霸以及七国都有统一中华的远景,故而其故事极为经典以及精彩,在管理学、领导学意义上的经验和教训极具借鉴价值。今人不学学古人,那是因为看得清说得明!
战国七强之间的争霸战,最终以赵国、魏国、楚国、齐国的渐次灭亡以及大秦帝国的创立而告结束。总结起来,说到底,人才大战是争霸战的核心,这个结论是十分明显的历史事实。毫无疑问,秦始皇领导下的秦国是这场旷世惟有的人才大战中是最后的赢家,秦始皇赢政是笑到最后的英雄。秦国重用的大元帅、名将白起与同样著名的赵国主帅、”纸上谈兵“并导致四十万赵军被白起坑杀的赵括的长平大会战,我们就不细谈。这里我们来说秦国与东方大国魏国、齐国,与南方大国楚国的人才大战的细节。
一、秦国与魏国的争霸战与人才战
首先,魏国的政治改革不彻底,有反复,这是魏国在愈演愈烈的大国竞争中衰落的主要原因。魏文侯、魏武侯尊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为“友”。他们都是孔子高足子夏的弟子,以宣扬“仁义”、“王道”为己任。这表明,魏国政治仍深受旧的政治传统影响。魏惠王没有接受公孙座的推荐而任用商鞍为魏相,与一位旷世奇才失之交臂,也是重大失策。
其次,三晋联盟并不稳固,三晋之间由一致对外,到彼此争斗、厮杀,这是导致魏国衰落的重要原因。魏国的强盛必然引起韩、赵的疑忌。公元前370年,魏武侯逝世,诸公子争夺君位。韩、赵趁机攻魏,魏国几乎灭亡。魏惠王即位后、魏与韩、赵连年征战,虽胜多负少,还攻城掠地,而优患亦由此而生。
再次,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号称天下中枢,可以四面出击,也必然四面受敌。一旦周边强敌崛起,魏国首当其冲。齐威王革新政治‘国势复兴,与魏争霸中原。秦孝公也开始任用商鞍变法,并挥师东进。齐、秦相继强盛,抑制了魏国的势头。
一之1、魏国灭亡于秦的综合原因
魏国的衰落还与统治集团在军事、政治、外交方面举措失当有直接的关系。魏惠王及其主要辅臣庞涓等人自恃强大,穷兵麟武,四面树敌,使魏国陷于孤立。魏惠王缺乏战略头脑,多次受挫,却不能汲取教训。这是导致魏国在争霸战争中失利的主观因素。在著名的齐、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魏军均告失利。公元前341年,齐威王以田忌、田婴为将,以孙殡为军师,出兵攻魏救韩。齐军直逼魏国都城大梁。魏惠王命令魏军主力回兵,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以庞涓为军师,率兵十万应击齐军。齐军主将田忌采纳军师孙的建议,以“增兵减灶”的方法迷惑魏军,诱敌深入。庞涓果然中计,以轻兵锐卒,兼程追击,结果在马陵陷入齐军埋伏。庞涓兵败自杀。齐军乘胜进击,俘获魏军主将太子申,先后歼灭魏国主力军十余万人。魏国被迫向齐国做出让步,同意分享中原霸权,互尊对方为王。这标志着魏国首强地位的彻底丧失。
随着东齐、西秦的崛起,魏国再也没有重振雄风。魏国在齐、秦两强的夹击下,屡遭惨败,还不断招致楚、赵等国征伐。逐渐强盛的秦国不断攻击魏国,魏国处于被日益蚕食的境地。秦国相继占有了河西、上郡及河东、河南部分土地,黄河天险完全被秦国控制。到秦昭襄王时期,魏国向秦国称臣。
一之2、从秦攻魏拔卫到魏国献地请降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