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古训我们耳熟能详,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犹如在当前的中对金融衍生品的操盘手们割舍不得那样,对于一些关键员工不想用也得用。这时候需要弄清“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的道理,反躬自身,从而端正态度,坚定信心,克服自疑者疑人的困境,让关键员工各自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彼此保持和而不同的良好状态。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出之黄石公《素书》。相传黄石公为秦末汉初的一个高人,《素书》主要阐明的是“贤人君子”如何用人的道理,据说张良就是根据此书帮助刘邦成就帝王大业的。如果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体现了一种君临天下的潜意识,那么“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更适为今天职业经理人的用人状态。如同职业经理人也是在为人打者一样,古时候的“贤人君子”虽然“出将入相”,在属僚面前虽然是个用人者,但是在君王面前同是被用者。因为有很多制肘因素的存在,他们用人就不能像帝王那样说一不二,尤其是面对同为君王任用的属僚时,克服“自疑不信人”的状态,树立起自信者用人的信心,坚持“自信不疑人”的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同为君王任用的属僚不能得罪和怠慢,颇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关键员工。人们常常把公司里难以轻易替代、不能轻易放弃,甚至需要千方百计激发、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员工称为关键员工、核心员工或者“公司神牛”。相对于职业经理人的聘用,关键员工往往是在先存在的。职业经理人“空降”后即使可以重新启用一些人,但是在创业中形成的在关键岗位发挥关键作用的员工不可能一个不留。关键员工往往和老板有特殊的关系,不是职业经理人想换就能换掉的。况且关键员工一般都是“能人”,掌控着核心资源,能够起到经理人力所不能及的作用,也被老板寄予厚望和重托。所以不管经理人对关键员工喜欢不喜欢,用起来感到顺手不顺手,都需要与他们共事。
著名社会经济学家巴特莱的“二八”论告诉我们,占企业人员总数20%的核心员工,往往会集中企业80%~90%的技术和管理资源,创造企业80%以上的财富和利润,是企业的核心力、灵魂和骨干,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既然如此,职业经理人为什么有用而疑之的问题呢?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关键员工非但不再会给企业带来真正的经济效益,反而给经营带来不良影响。二是职业经理人与关键员工有了认知上的不同,关键员工不配合;或者是职业经理人期望值过高,对实际效果总是不满意。三是职业经理人与关键员工产生了冲突,关键员工凭借与老板的关系或者本人具有的关键资源彰显个人风头,对经理人的管理举措评头论足,有损经理人的威信。这时候的关键员工像是烫手的山芋,又要捧着,又怕烫着,还怕被别人抢了去;不控制不行,控制过度又容易产生离心力,还使得经理人陷入疑人要用的尴尬。
摆脱这样的困境,我们当然可以寄希望于制度监督与道德自律作用的强化。然而这并非一日之功,控制自己的“信”与“疑”则当下就可以做到,而且其作用更为直接。毫无疑问,当外界环境存在相当的变数,在人心叵测的情况下,管理者只有自己先拿定主意,然后才能避免用人时的游移不定。黄石公所谓“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其正面表述就是自疑者疑人,自信者用人。《素书》作为秦末一本类似“语录体”的书籍,鉴于“灭秦者,秦也”的教训,更强调管理者反求诸己,在客观上凸现了以人为本的意识,反映了古人的用人智慧。这种以互动为基础考察用人规律的理念,在今天看来不无积极意义。在管理就是服务的利益格局下,用人时自信可以闲庭信步,自疑难免为用人所累。